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明朝时期的京师大名府(1368年——1644年)

明朝时期的京师大名府(1368年——1644年)(3)

发表日期:2011-8-24 15:05:17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一四五八年戊寅明天顺二年

大名府属州县去冬无雪,今春至夏不雨,麦苗无收,黍谷等苗不长茂,税粮无所出。五月,大蝗,既而蝗抱草死,臭不可近。

一四五九年己卯明天顺三年

大名府属州县春夏不雨,田禾枯,五六月中,又骤雨伤稼,秋粮无征。

一四六零年庚辰明天顺四年

五月七日,免大名府去年灾伤粮。

六月间,大名府骤雨,河堤冲决,大水伤稼。

天顺年间,原镕知大名县,任上省刑均役,修举废坠,视察学校河堤,捐俸禄拓宽其基,政不扰民,邑称治。

一四六一年辛巳明天顺五年

大有年,夏麦多两穗,秋禾有一茎二三穗者。

一四六二年壬午明天顺六年

大名府属春夏亢旱,自正月至六月不雨,禾尽槁死,户部遣官覆视。

冬,无雪。

一四六三年癸未明天顺七年

正月至四月不雨,二麦枯死,秋田不能下种,秋粮无所出。

冬,无雪。

一四六四年甲申明天顺八年

正月二十二日,免明年田租三分之一。

是年,蝗,遣官督捕。

一四六五年乙酉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

冬,无雪。

一四六六年丙戌明成化二年

三月三日,元城人苏盛中进士,三甲第九十五名。

一四六八年戊子明成化四年

冬,浙江钱塘人任英任大名知县,守正不挠,申严法令,修缮学校,擢监察御史。

一四六九年己丑明成化五年

七月,任英重修大名县儒学,建大成殿五楹,两庑各十五楹,戟门、棂星门各三楹,房舍十三楹,但斋馆、庐舍未备。所需经费取自富裕而好礼之家,竣工于次年四月。黎淳撰有《重修大名县儒学碑记》。

一四七零年庚寅明成化六年

正月,蔡元定翻刻朱熹写经碑,碑文为朱熹手书《易经》一篇。碑高一点零八米,宽二点九米,厚零点三米。碑文字体风格古朴,笔力遒劲,气势磅礴,神韵俊逸,具有重要书法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尤其是碑刻拓片装裱后,更能使人体会出他书法上的造诣,确也达惊世骇俗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原在大名府文庙,现存大名石刻博物馆,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熹写经碑二月二十日,因直隶大名等府无巡抚官,命大理寺少卿宋旻往大名等府,考察官吏,问民疾苦。

五月十九日,命户部于临清、德州二仓各拨十万石或以漕运南京水军卫拨二十万石于二处水次,赈东昌、大名二府。

二十一日,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彭时等言,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夏麦已全无收,秋田多未播种,苗稼枯死。

十月十三日,因直隶今年夏秋水旱,而仓储积蓄先已放支,恐饥馑军民无以赈给,查顺德、大名、广平三府并河南卫辉府仓有余积。命存留三四年之用,其余全部减价发粜。

十二月七日,遣使十四人分赈畿辅。

一四七一年辛卯明成化七年

正月,因上年大名府属旱,监察御史谭庆巡查至大名府,命府县官员询问父老,皆称三角潭龙王庙求雨灵验,但庙宇颓败。十八日,谭庆率大名知府熊祥(熊祥,四川资县人,由御史谪守大名府)、大名知县任英偕官僚、耆老前往龙王庙祈雪,谭庆亲自撰文求雨,当即应验,飘起小雪,但不久即停。二十三日有雪,二十七日下雪,三日乃止,故委派大名县知县任英重建龙王庙,费时不足一月。大名县训导黄深撰有《重修龙王庙记》,详记此事。

一四七二年壬辰明成化八年

五月,以畿辅地广,分居庸关以东设顺天、永平二府巡抚,驻遵化;以西设保定、真定、顺德、大名、广平六府巡抚,兼督紫荆、倒马、龙泉等关,驻真定。

九月,由北直隶巡抚析置保定巡抚,辖真定、保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六府。成化十一年罢保定巡抚,大名府仍属北直隶巡抚。

是年,大名知府熊祥于大名府四门之巅建层楼,以备眺望,观之较前壮观。

一四七三年癸巳明成化九年

三月十八日,因大名知府熊祥有贤能之绩,命吏部移文核实旌异。

六月,大名府属大雨水。八月十七日,顺德、广平、大名等六府赈灾民六十九万一千七百三十六户,用粮七十五万三百石有奇。

九月二十八日,从监察御史孙敬言,因大名府被灾,免麦四万四千九十六石,人丁丝折绢六千七百一十八匹,桑丝折绢八百一十匹。

秋,清丰人马凤等聚数百人举义旗,在东昌、广平、大名等府所属州县,横行无阻,不久失败。

十二月二十七日,免大名、顺德、真定、广平、永平五府所属州县秋粮一十万六千余石、草二百万束绵花二万三千余斤,以水灾故也。

一四七四年 甲午明成化十年

大旱,饥。五月二十四日,赈大名、广平、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六府饥民八十三万有奇。

一四七五年乙未明成化十一年

大名府属大名、元城、魏县、南乐、清丰、内黄、浚县、长垣、滑县增置主薄一员,劝课农桑。

一四七六年丙申明成化十二年

大名府境内蝗蝻覆地,伤稼,虽尽力捕捉,仍日加繁盛。遣御史、给事中、锦衣卫分往督捕。 

一四七八年戊戌明成化十四年

正月十四日,大名知府张璡改黎平府。张璡才力不逮,本欲罢免,然尚可以治简,故而调用。

六月,大名府水灾。七月十八日,遣官验赈。

八月十一日,今年该征粮草子粒令勘实具奏减免。

十二月七日,因水灾殊甚,田税应免悉免,免大名、广平、顺德、保定四府、大宁都司属卫秋粮子粒共十六万九千余石。

是年,大名知府沈浩重修大名府学,修建东西庑四十二间、戟门三间、灵星门三间以及两庑贤哲像,又开凿泮池,建石桥三座。次年竣工。

一四七九年己亥明成化十五年

春,大风拔木。

冬,无雪。

一四八零年庚子明成化十六年

春,大旱饥。

九月二十一日,因大名府元城县小滩镇官军兑粮河道淤浅,增置元城县、馆陶县主簿各一员,专职疏浚。时归德州并夏邑等五县岁拨一万九百余石于元城县小滩镇缴纳。

宁山卫在山西泽州,而屯田则隶卫辉、大名两府,屯田地亩岁征子粒二万八千余石入所在县官仓。命每石改收银三钱,由管屯佥事转送山西,以备边储。

是年,大水。

一四八一年辛丑明成化十七年

水灾,岁祲,免大名府、广平府所属十九州县粮一十二万四千二百六十余石,草一百六十八万余束。

十一月十四日,免大名等府是年夏税十二万一千四百余石。

一四八二年壬寅明成化十八年

八月,久雨,卫河、漳河溢,淹没农田,毁房屋无数。时漳河北、中、南三路同时并行,北路由成安、邯郸、肥乡、永年,下流经曲周、广宗、平乡、巨鹿,至宁晋进入宁晋泊;中路由成安、广平、邱县,至青县南杜林镇与滏阳河献县完固口支流合流;南路由大名、馆陶注入卫河。

十七日,遣郎中四员分赈灾伤地方,陈清往大名、广平二府,黄景往保定、河间二府,杨绎往真定、顺德二府,过璘往山东。

十一月,因水灾,免大名、广平二府所属十九州县粮十万四千二百六十余石、草一百六十八万一千九百余束。

是年,张鸾任大名知县。张鸾,陕西咸宁人,庶政振举,有能声。

一四八三年癸卯明成化十九年

五月十七日,户部郎中陈清等奏,奉旨赈大名、顺德、广平、保定、河间、真定六府饥民八十三万有余。

七月,张鸾修大名县儒学,尊经阁、馔堂、射亭、文昌祠,厨房、厕所等齐备。次年十月竣工,费用出自县署。王华撰有《张侯修学记》。

冬,北京、直隶无雪。

是年,为防御蒙古族侵扰复置保定巡抚,辖真定、保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六府,成化二十一年又罢。

一四八四年甲辰明成化二十年

三月三日,元城人钱敬中进士,三甲第一百二十七名。

春夏不雨,大名府属大旱,饥,人相食。

七月十八日,因新升额外官多,于北直隶大名等七府、河南、山东、山西三布政司增设京班皂隶二百零七名。

十一月七日,诏顺天、永平及保定等府僧道输粟十五石赈大名等府被灾处,给牒度之。

十二月八日,运临清广积仓粮一万五千石赈大名、顺德、广平三府饥民。

是年以后,各坊厢乡镇俱建社学。

一四八五年乙巳明成化二十一年

二月六日,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董复覆勘真定、大名、广平、顺德等府属去年旱灾应免税粮二十万八千余石,命凡八分灾以上者豁免,七分以下者仍征其十分之二。

二十三日,命真定、顺德、大名、广平四府仍由原有班匠运送磁州器皿,不许扰害沿河驿递人夫。

自正月至三月风霾不雨。三月七日,大名府风霾,自辰(七时至九时)迄申(十五时至十七时),红黄满空,俄黑如夜。巳而大风雨沙,至十六日乃止。

四月十六日,顺天等六府原派人夫三千名,按例三年一次,本年例应大名、广平二府承担。因大名府灾重,将柴夫照例改派河南,大名府柴夫出一半工价,以安民心。

闰四月八日,大名府柴夫出一半工价已由工部雇夫,太监廖恭等奏,工部所雇之人多系北京城游食无赖,出入宫门不可不虑。命每夫一名每年征银一十四两四钱,永为定例。

十二日未(十三时至十五时)申时(十五时至十七时),忽黑云起自西北,至半天杂以五色,须臾日晦如夜,风雨雷电交作,仆屋拔木,雨雹伤禾稼。

八月二十日,给度僧道定数,大名府三百五十人。

一四八六年丙午明成化二十二年

二月四日,因灾伤免大名、真定、顺德、广平、保定五府去年夏税九万八千三百余石、绢二万三千六百六十余匹。

七月十日,礼部奏大名县府学生员王鋐等三名,赴山西纳银入监,审出各生不系在学生员,依例应革退,因王鋐等纳银赈灾,命容本学为增广生。

岁大旱、饥,人相食,饥民南流,赈恤。

一四八七年丁未明成化二十三年

明成化二十年至今,大名府属州县连年大旱,久不得雨,民众大饥,人相食。大名知府李瓒檄州县储粟备赈,春散冬敛,以济困乏,民无流徙。在任十二年,与百姓若家人父子。

一四八八年戊申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元年

九月十二日,元城县地震。

是年,漳河溢徙而南,南路成为主流,一直延续至万历元年,时长达九十三年。

御史韩福修大名府城,增高加厚,修葺女墙、警铺、角楼。

奸民献大名府地为皇庄,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叶淇议归之有司。

复置保定巡抚,辖真定、保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六府。

大名府征调柴夫运送木炭赴北京永远改为征银。

一四八九年己酉明弘治二年

回民马良由山西洪洞县孔家洼迁元城县马时庄。

山东夏津人朱应昌知元城县,廉介自持,劝农兴学,县无冤狱,清廉名重。

黄河改道,迫开封,合漳河入卫河,水抵大名府城南关红船湾堤。河隘堤卑,水势汹涌漫至,大名府南数十里,水势冲击尤甚。自大名以下,元城、馆陶、邱三县悉被其害,坏民田庐,不可胜记。

一四九零年庚戌 明弘治三年

正月二十三日,命减价粜各府预备仓粮以济贫民,内大名府籴八万石,粳米每石三钱,其银俱贮有司,待秋收后再补所出之数。

诏会计军饷,今万全都司所属卫所官军俸粮折色,参照大同例,每年由山东、河南并大名等府税粮折布户口食盐钱钞拨解。二月二十九日,拨山东、河南并大名等府折粮布一万八千一百一十八匹户、口食盐钱三百九十七万六千五百五十八文、钞一百九十八万八千二百七十九贯送解宣府管粮处,入库支给明军。

九月,复置东明县,属大名府。

一四九二年壬子 明弘治五年

大名府三伏不雨,五谷不生,民自流移,极其困苦。五月,因旱灾,从给事中王伦所请,停河南、山东及大名等府备用马十分之三,并量免各处协夫役。

是年,大名府编户六万六千二百七,口五十七万四千九百七十二。大名县户二千零十八,口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七。元城县户三千七百三十六,口五万八千八百八。

一四九三年癸丑明弘治六年

金滩镇浮桥碑正月,有大星陨降,光芒烛地。

二月,命副都御史刘大夏治河筑堤,大名知府李瓒大发丁夫万人浚河,筑长堤三百六十里,并在渡口建浮桥四座,一在府城南门外,一在李家道口,二在小滩,便民渡河。

四月十日,元城县地震有声。

闰五月五日,大名府每年向宣府及居庸关输送布、花,制作戍兵冬衣,因运输误时,命每布一疋折银三钱,花一斤折银一钱。

六月八日,捕蝗。

八月,大名府属淫雨,河流横溢,田禾淹没。

是岁,民间养马始有定数。真定、保定、永平、顺德、广平、河间、大名七府所属九十二州县各论免粮地亩,每五十亩养儿马一匹,一百亩领养骡马一匹,共免粮地七万七千四百九十一亩有余,领养儿马一万七百九十五匹,骡马四万三千一百八十匹,照例两年产马驹一匹,其余人户等侯领养孳生马驹。大名府领养种马一万零八百八十匹。元城县种马七十二匹,骡马二百九十匹,备用马,头运七十三匹,二运七十二匹,马地一千七百六十一顷七十九亩,马场地四十七顷二十二亩余,银一百九十二两余。大名、元城二县不产马,官吏乘机勒索。“江南之患粮为最,河北之患马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