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零八年戊子明永乐六年
八月四日,拨三卫一千五百人驻大名、睢阳、归德、宁山四府。
是年,刘宗信任大名知县。
一四一零年庚寅明永乐八年
大名府属县有年,发钞三百万,不拘黍、粟、豆、麦,增时价三分籴之,转输北京,给明军。
漳河南路筑河堤,自临漳至成安、魏县、元城,南岸起自临漳,绵长八十里,北岸起自成安,延袤五十里,规模之大有明一朝鲜见,此为永乐初年漳河南路径流较大之重要辅证。
一四一一年辛卯明永乐九年
八月二十五日,因大名等府漳(漳河南路)、卫二水决堤岸,渰田禾,巡按北京监察御史朱敏奏请发民修筑。从之。征发民夫修筑沁州及大名等府漳河、卫河决溃堤岸。
是年,较大漳患有四,二在临漳县,二在大名府。漳河决口徙入滏阳河并未“寻修塞之”, 北路成为主流,漳河入卫南路逐渐湮塞。
大名县治由大名府旧城移南乐镇,城周五里,土筑,东西城门二,县署在南街,主薄署在西街。
一四一二年壬辰明永乐十年
四月,命工部尚书宋礼治卫河。
是年,施诚任大名知县,重修大名县儒学。
一四一五年乙未明永乐十三年
八月十六日,赈饥,顺天、河间、大名、真定等府饥民八万三千七百四十余户,给粟十五万二千四百六十余石户,钞三十二万五千四百四十四锭有奇。
十二月,馆陶、大名、南乐三县民自陈,今夏河水溢泛,淹没禾稼,秋收不足,乞输税折钞帛。从之。
是年,户部遣官核实大名府州县户口,给钱买牛,鼓励农耕,五年后征其税。时大名府有三十四万五千人。
黄、沁二河溢,漂流民居,淹没禾稼,坏卫辉兑军仓粮,遂移仓所于元城县小滩镇。
一四一六年丙申明永乐十四年
七月十日,设大名府元城县小滩巡检司。小滩镇因濒卫河,为河南漕粮转兑之所,故设。小滩镇时属元城县霍御里。
一四一七年己亥明永乐十五年
四月一日,颁《四书五经》、《性理大全》于府、州、县学。
一四一九年丁酉明永乐十七年
大名府蝗灾,有鸟数万头,食蝗殆尽。
一四二一年辛丑明永乐十九年
卫河摆渡东门口卫河明“成化十八年月日朝城县窑造”铭文砖正月,明迁都北京。营造北京,财用匮乏,百万之众,终年供役,耕种不时,农蚕废业,愁叹满室。今大名县窑厂村、窑场村、铁卜营、冠厂等村是大名、元城和山东冠县、朝城等县烧制城砖场地,经卫河水运北京,供营造北京城及长城之用,成化年间罢之。
十一月二十五日,永乐帝亲征阿鲁台,命广平、大名等十三府督造战车,发丁壮挽送,以明年二月为期。
一四二二年壬寅明永乐二十年
六月三十日,广平、邯郸、成安、大名等地霖雨伤稼。七月,免水灾粮储。
一四二三年癸卯明永乐二十一年
四月二十九日,因河南新开卫河河道淤塞,其所设封丘县中滦、仪封县大冈、祥符县清河、曹县宁川、准又河、郓城县顺济、濮州飞云七驿船驿夫空闲。设卫辉府卫源、安阳县回隆、馆陶县陶山、临清县清泉、大名县艾家口、浚县新镇、平川、内黄县黄池凡八驿,移中滦等七驿夫及船于八驿递送。
明永乐年间,修《大名府志》,惜书不传。
一四二五年乙巳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
四月,大名府民乏食,而有司征夏税方急,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并以长垣县仓米赈饥。
七月二十三日,从行在工部尚书吴申之请,役河南、山东、山西、凤阳、大名等地五万名工匠修天寿山陵。
十二月五日,升大名县丞贺桢为知县。贺桢任职九载,吏部当迁,县民赴阙言其廉洁爱民,恳请留任,褒擢大名县知县,寻迁去。
一四二六年丙午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
十二月三日,因北京军民养马艰难,令分养于大名府及山东、河南各府。大名府养马自此始,马政为大名府有明一朝一大弊政。
一四二七年丁未明宣德二年
五月十七日,大名府魏县奏县民三千五百九十一户水灾饥窘,借给官仓米麦九千一百六十石二斗赈之,秋熟偿官。
是年,依地亩缴纳马草。
一四二八年戊申明宣德三年
四月十九日,增置大名府通判、开州判官及内黄、长垣、南乐、滑县、清丰、元城、浚县、魏县、大名县佐二官各一员,专督马政。
五月,顺德府、大名府属去秋至今不雨,麦无收。大旱之后大水,七月六日,大名府开州及长垣、南乐、浚、清丰、滑、魏六县各奏今年五六月苦雨,大水淹没田稼。
是年,大名府知府夏忠及其他府县官员张俊、石浩、张继宗等捐资,民众捐物出力,重建大名府学明伦堂,使殿、庑、堂、斋、棂星门、戟门、神厨、饩、廪齐全。
一四二九年己酉明宣德四年
十二月十七日,免大名府所属州县宣德二、三年水灾田地应纳税粮、草束。
一四三零年庚戌明宣德五年
六月二十三日,元城、魏县大水伤稼。
十一月五日,行在户部奏:大名府境内,连年水旱,民多外逃,仅魏县逃民就有九百九十户,田粮无征。令罢征税粮。
是年,张宣任元城知县。
一四三一年辛亥明宣德六年
五月至十月,大名府所属州县干旱,黍谷死。
是年,推行“兑运法”。凡水次交兑,令官军运粮,各于附近府州县水次,山东东昌府所属四县及河南所属民运粮至大名府小滩镇,兑与遮洋船,由官军领运,转运北京。每年十月征收山东、河南粮米,次年春兑运至北京。
一四三二年壬子明宣德七年
夏秋,旱。八月二十二日,户部奏大名等府属州县连年水旱相仍,税粮、马草无征。诏蠲免。
十月七日,元城、平乡、广宗三县各奏:八月积雨不止,水泛涨,淹没无收。
一四三三年 癸丑明宣德八年
三月二十日,大名、元城奏民因灾伤缺食,命发仓粮赈之。
六月三日,大名府境蝗。十五日,大名府开州及魏县、长垣、元城、内黄各奏自宣德七年冬至今年春夏不雨,田稼旱伤,麦禾枯死。命行在户部遣人覆视,蠲其租税。
一四三四年甲寅明宣德九年
七月九日,行在户部奏,大名府大名、元城、内黄、南乐、长垣、魏县、浚县、滑县和广平府邯郸、鸡泽、肥乡、成安、永年境内蝗蝻覆地尺许,害禾稼,虽尽力捕杀,仍日益繁盛。明宣宗叹曰:“民以谷为命,蝗不尽灭,则民何所望。”遂再遣御史、给事中、锦衣卫官分往督捕。
是年,旱涝,薄收,民户逃移。
一四三五年乙卯明宣德十年
正月十五日,真定、大名、保定三府所属州县各奏去年旱、水涝、田禾薄收。暂停征逃移民户负欠粮草。
五月八日,右副都御史陈镒出镇陕西,途经大名府境,见流移求食逃民随处可见,疏陈其状。命招抚复业,免其粮差。
八月一日,修大名府儒学,次年正月十二日竣工。
是年,永年县丞李祐请闭漳河以防患,疏卫河以通舟。从之。
元城县知县张瑄修儒学。
宣德年间,令田亩多者为粮长,督其乡赋税,为永制。科敛横溢,民受其害。
一四三六年丙辰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
正月二十一日,真定、大名、保定三府所属州县各奏去年田禾薄收,逃移民户负欠粮草暂停征。
元城县知县邹迪重修儒学。
一四三七年丁巳明正统二年
二月二十七日,命行在户部遣官赈大名、顺德、广平三府饥民。
三月二十八日,命监察御史金敬往大名府、河南、陕西安抚逃民。
四月,蝗,右佥都御史鲁穆奉命前往大名府捕蝗。
一四三八年戊午明正统三年
正月,免大名府去年灾伤粮草。
七月五日,直隶宁山卫远在山西泽州境,而屯田却在河南、大名诸郡县,屯卒散居,卫官巡视不及,往往为盗。命将散居屯卒编之成屯,卫官有为盗连坐之法。
清咸丰《大名府志》文庙图是年,大名知府李辂增大名府学孔子等十哲塑像,以及殿上历代从祀诸贤塑像。
大名府文风鼎盛,有“畿辅八府人文,首推大名”之誉。大名府文庙经历次修葺,规模壮观辉耀。大成殿五间,前有露台,周围护有石栏,左右两庑各十五楹。庭院宽敞,松柏森森,娴静幽雅。大成殿后为明伦堂,堂屋五楹,自明朝以来的科贡人名题写两壁。有斋房十二楹,左叫“进德”、“日新”,右名“修业”、“时习”。明伦堂北为尊经阁,有楼三楹,两庑各三楹,东祭祀狄仁杰、寇准、韩琦、文彦博、欧阳修;西祭祀刘安世。甬道前为戢门,门三楹,戢门东有名宦祠,西有乡贤祠。角门二,东“金声”,西“玉震”。两门旁有斋宿所各三楹,东西有两牌坊,“德配天地”和“道贯古今”。前有泮池,池栏如带状,与城墙上的魁星阁上下相映,东文峰塔拱然耸立。泮池南有屏壁,两边有两门,左“圣域”,右“贤关”。 大名府文庙今为大名镇实验中学,往日胜景已不复存在。
一四三九年己未明正统四年
正月至四月,大名府不雨,高地无收。
五月十五日,命大名县丞周扈复职,升从七品俸禄。周扈专理马政,九载任满,县民保留,巡按御史以闻,故有此命。
七月,因大名府去年水旱相仍,低处禾苗淹没,高处干枯,租税无征。悉免之。
十月二十六日,因顺天、河间、保定、顺德、真定、广平、大名七府所属州县民缺食,大理寺右少卿李畛遍历抚恤,劝借麦种及时播种。其被灾无收田地凡五万六千二百余顷,蠲免该征粮二万一千一百三十余石、草五百万九千一百七十余束、绵花二万一千八百三十余斤。
十一月四日,命李畛往来巡视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四府所属州县,有田禾被灾,民缺食者,令所司支粮赈给。如官府无现粮,发附近州县仓或劝借于大户殷实之家。
一四四零年庚申明正统五年
二月二十四日,免大名府州县被灾田粮、草束。
三月二十五日,因被灾,饥窘,停征大名府属负欠草束。六月,又予以免除。
四月十二日,大名府通判石浩任满,因民怀其善政,恳请留任,升正五品俸禄。
赈真定、顺德、大名、广平四府饥民,发官粮劝借民粮共一十九万一千六百八千余石,又各劝借牛具种子给民耕种。
六月七日,因去年灾伤,免顺天、保定、真定、大名、顺德、苏、常、淮安八府粮三十九万六千一百七十一石、草四百六十七万二千一百八十六束。
是年,大名府有年。
大名、济南等府孳生马骡驹六万一千六百六十四匹。
一四四一年辛酉明正统六年
二月二十五日,免大名府被灾草、米、麦、棉花。
四月九日,命行在户部右侍郎陈瑺、通政司右参议王锡、大理寺右少卿顾惟敬、光禄寺少卿王贤分往顺天、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淮安、凤阳等府州捕蝗。大名府蝗伤禾稼,去年蝗生,近郊所过州县遗落种子,今年复生。
九月二日,保定、大名、广平、永平诸府各奏蝗伤禾稼,命有司设法捕灭。
十月,免被灾税粮。
闰十一月二十一日,因湖泊瘀塞,革大名府魏县、元城、内黄、长垣四县河泊所,其课钞令各县自带。
一四四二年壬戌 明正统七年
五月九日,大名府属州县各奏蝗蝻生发。户部移文,督责有司捕燎尽绝。
六月二十九日,因大名府民于敬出麦千石有奇赈济饥民,赐玺书,旌劳复其家。
是年,大名府户五万一千八百八十二,口二十九万二千六百二十四。大名县户一千二百六十七,口九千二百七十四,其中男子五千七百二十口,妇女三千五百五十四口。元城县户三千一十八,口二万四千一百九十,其中男子一万三千九百六十七口,妇女一万二百二十三口。明正德《大名府志》卷三《户口》中记载户数为四万七千五百二十,口数为八万九千四百二十五,显然有误。
一四四三年癸亥明正统八年
正月十一日,命吏部左侍郎魏骥、刑部右侍郎薛希琏、通政司左参议王锡、大理寺左寺丞仰瞻、光禄寺寺丞张如宗分往顺天、永平、河间、保定、广平、大名、真定、顺德、凤阳、扬州九府及徐、滁二州巡视蝗灾。
一四四四年甲子明正统九年
正月十五日,工部奏今岁大名、广平二府采柴炭夫逾期未至,大名、广平二府官吏记罪,令促发夫役。
二十九日,因去年蝗,恐今春再生,命兵部右侍郎虞祥往顺天、永平二府,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往凤阳、扬州、淮安三府,通政使司右通政吕爰正往大名、广平二府,右参议王锡往真定、顺德二府,光禄寺丞张如宗往河间、保定二府,巡视提督军民官司寻掘蝗种,务令尽绝,遇有生发随即捕灭。
五月二十八日,免大名府、保定府去年灾伤粮二万三百九十余石,草二十万五千九百余束。
闰七月一日,大名府奏江河泛溢,堤防冲决,淹没禾稼,租税无征。命户部遣官覆视以闻。
冬,无雪。
一四四五年乙丑明正统十年
三月二十八日,因流民多饿死,命陕西、河南、山东、山西都、布、按三司及保定、大名、真定、河间、顺德、广平六府招抚流民。
七月十日,免镇江、广平、保定、大名四府所属州县水灾粮七万六千五十余石、草九十三万八百四十余束。
九月二十九日,因屡次下诏蠲逋负、轻徭役,有司奉令不行,甚至伙同豪猾恣意侵渔,以致小民产业荡然,逃往外境,或投托豪富、官员、军民之家,或屯住田野空旷之处,官兵不敢盘诘,遇招抚辄全家再次流亡。特命刑部右侍郎薛希琏巡抚真定、保定、河间、大名、顺德、广平、凤阳、淮安、扬州、庐州、滁州、徐州,各委廉能正佐官往来提督抚恤。
十二月十五日,因浙江、河南、山东、顺天、大名等府州县桑丝折绢有纰薄不堪用者,户部奏报,正追捕其官吏,请治罪。命暂且宽恕。
是年,刻赵本篆修之《大名府志》。
一四四六年丙寅明正统十一年
正月二十日,添设大名府同知一员,职抚民兼理词讼。
六七月,大名府天雨连绵,河水泛涨,淹没居民田亩。
一四四七年丁卯明正统十二年
二月七日,大名府知府李辂九载任满复任,属民赴巡按监察御史处告留复任,寻李辂丁忧,属民又赴北京奏留,从之。
二十日,命大名县丞王璘复任。先是王璘职专抚民,有惠政,后因冗员取回,至是本县缺管马县丞,民诣阙奏保,故有此命。
四月十九日,免真定、大名、广平三府所属州县去年被灾粮一万八千五百四十余石,草三十二万八千五百余束。
七月七日,因真定府、大名府蝗生,命户部移文严督扑灭。
十一月二十五日,将明年各地户口食盐价减例征收,大名府征钞解送北京。
是年,邹迪任元城知县。
一四四八年戊辰明正统十三年
六月,大名府淫雨,河决,淹没三百余里,坏军民庐舍二万区有奇,男妇死者千余人。命户部遣官赈恤,除其租税。
是年,明始大力整治漕运,解决南粮北运,因卫河缺少水源,从御史林廷举建议,正式施行“引漳济运”,开通永乐间湮塞之漳河入卫南路,自广平县大留村凿元时分漳入卫河支流故渠,减杀北路水势,增加卫河水源,漳水遂通于卫河。自此,漳河逐渐主行南路,延续至万历元年。
一四四九年己巳明正统十四年
正月三十日,免大名、河间、开封等府、苏州等卫被灾地亩税粮子粒二十二万七千二百余石。
八月,征两畿、山东、河南备倭运粮诸军入卫。
是年,议增添大名府兵员。
正统间,河南汝阳人秋允任大名教谕,学问精博,持身简重,文章无浮词,得天趣,教授诸生专心经术,不使旁骛。涉猎毛诗尤精,后治毛诗者传其论,必称“秋先生”。
元城人谷真因亲孝尤著受礼部嘉奖。
一四五零年庚午明代宗景帝(朱祁珏)景泰元年
正月,大名府旱饥。
闰正月十八日,免大名、真定二府被灾地亩夏税麦六千六百余石,秋粮米三万一千六百余石,草五十六万二千余束。
三十日,蠲大名府未纳光禄寺厨料,因大名知府李辂奏其民困。
二月七日,为防也先入寇,招募民壮共九万五千二百余名,给盔甲器械加以训练。内北直隶招募民壮屯于大名府。
九日,免大名府旱灾田地秋粮一千八百六十余石、马草三万四千七十余束。
十日,增置广平、大名二府通判各一员,专捕盗贼。
三月二十二日,免大名、顺德、广平三府户口食盐钞,从巡抚大理寺寺丞李奎奏请。
二十四日,命大名、顺德、广平三府饥民于临清广积仓支粮食用,待丰年如数偿还。
四月二十九日,升大名府知府李辂为陕西右参政,以江西道监察御史王巍为大名府知府。
一四五一年辛未明景泰二年
大名府、广平府又饥。二月二十四日,发临清广积仓粮赈饥。
四月二十九日,大名县递运所官员奏:“监察御史李周恃威,用米酒,令大名县官吏易白金入己。”命大理寺查实奏闻。
六月十一日,因百姓艰难,军务紧急,令各地买驴驮运,以钱帛给其价,不许损民作弊。内大名府数额三千。
七月二日,户部奏报,山东、河南并大名等处每年输送北京城马草,因路途较远,征银赴京,然所征价重,民颇不堪。令各处每草一束折银三分。
一四五二年壬申明景泰三年
十一月二十六日,定直隶等处罪人纳米赎罪地方,河间、大名、广平三府属紫荆关。
一四五三年 癸酉明景泰四年
二月六日,大名府奏:所属州县连年水灾,民皆艰食,工部所征物料暂止,待秋成贡纳。从之。
九月五日,升大名府通判王敏为宗人府经历,因九年考称也。
十一月十六日至明年孟春,山东、河南、浙江、直隶、淮、徐大雪数尺,人畜冻死万计。
是年,大名知县陆彝修大名县城,典史郜镕主其事,在原土城墙旧址之上重筑,周五里有奇,墙宽二丈五尺、高二丈六尺,建东西两门,东为崇仁门、西为广义门,城门之上建有城楼,楼上悬钟、鼓,并浚护城河,深一丈,宽一丈二尺。
一四五四年甲戌明景泰五年
连年灾伤薄收,正月至五月,亢旱不雨,麦苗枯死。
二月十七日,诏顺天、真定、保定、河间、广平、大名等府工役匠自今年以前失班者俱免罚工,从给事中成章奏也。
三月,免大名府所属去年被灾地亩米麦一万五千三百五十余石、棉花三千四百七十余斤、草三十万四千一百余束、课米一百八十七石、户口食盐钞十六万一千五百五十贯、绢三百二十八匹。
四月十八日,太仆寺少卿黄仕儁奏报,大名等地连年旱涝,去年以来私蓄全无,今年公廪亦空。
五月十四日,大名府奏所属州县自春至夏亢旱不雨,二麦槁死,有虫食桑,春蚕不育,税麦丝绢俱无从办纳。命户部勘实以闻。
十八日,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胡端奏报,真定、广平、顺德、大名等府灾伤薄收。今年正月至今亢旱不雨,麦苗槁死,米价腾贵,民缺食。上司又追马匹,补义壮,追征还官粮,派运米、买办鸡羊鱼果等物,民实不堪。命户部暂停免,以苏民困。
七月二日,因大名县典史郜镕命县民保升知县,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徐某为之奏请,皆治罪。
十月,免真定、广平、顺德、大名四府被灾无征税粮,麦七万六千余石,米四万四千余石,绢一千八百余匹。
一四五五年乙亥明景泰六年
闰六月,大名府属淫雨水泛伤农稼,租税无征。
十月八日,巡按直隶监察御史伍善奏大名县野蚕成茧。
十一月二十九日,免元城县被灾田亩秋粮。
一四五六年丙子明景泰七年
四月,不雨,旱伤禾稼。
五月十三日,户部奏大名府蝗蝻延蔓,遣官督捕。自五六月后,大名府久雨,水溢田禾。淹没无存,税粮无从征纳。发本处官仓粮及劝富实之家出粟赈济。
一四五七年丁丑明景泰八年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
三月十七日,大名人张伦中进士,三甲第一百二十七名,元城人胡琏三甲第五十三名,元城人冯敬二甲第六十七名,元城人董振三甲第一百六十三名。
六月,大名府大旱,自上年冬至是月无雪雨,麦禾尽槁。二十四日,免大名府及宁山卫去年灾伤田租税,计子粒二万二千五百二十四石,草三十四万七千六百九十余束。
八月二十八日,大名府奏今夏所属淫雨连绵,河堤冲决,禾稼损伤。
十月十日,命大名府同知程达复任,升正四品俸。程达任职九年,考称当迁,部民以其端谨公平,能革奸弊,奏保复任,以慰民望,故有此命。
冬,无雪。
是年,运户王全等向明廷请求择形胜地建厂以便交兑,下藩司,左参政姚某谓“小滩南襟河洛,北通燕赵,东接齐鲁,西拱嵩行,丹行辐辏,民物阜殷,俨然一都市”。遂于小滩镇设三厂积河南、河北粮米,督河南粟若干石,以舟输送北京,以佐军饷。小滩镇交兑始专。今金滩镇厂门村即三厂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