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明朝时期的京师大名府(1368年——1644年)

明朝时期的京师大名府(1368年——1644年)(1)

发表日期:2011-8-24 15:05:17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一三六八年戊申元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

闰七月,明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遣将分道渡黄河,徇河北地。宜春侯黄彬出大名路,师至东明,卫辉以北,大名等州县望风归附。

十月二十三日,以怀庆(治河南沁阳)、卫辉、彰德、广平、顺德、大名、河间、保定、真定九府隶河南分省。汉中人柳申降明后,任大名府知府。

秋,大名府水,漳河水溢。漳河分两路,中路为主流,南路为分流。漳河南路时由临漳东行至成安注魏县,再经大名府城西北二十里之元城县西店村达馆陶入卫河(明清时期,御河又称卫河)。

是年,明太祖屡次征召秦裕伯,称病不出。秦裕伯,字景容,大名人,秦观后裔。元进士,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弃官避地扬州,转至上海养母。张士诚占据姑苏,多次遣人征召,不应。朱元璋屡次征召,称疾不起。

一三六九年己酉明洪武二年

二月二十七日,以秦裕伯为待制。明太祖手书,曰:“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苟坚守不起,恐有后悔。”秦裕伯方入朝出仕。秦裕伯愽辩,善为辞说,甚受宽待,死后封其为上海城隍。

三月,大名府改属北平行省。

四月十日,改开州濮阳县、滑州白马县俱隶大名府,改大名府浚州为县。

是年,置大名府广备库曰“永仓”,设大使、副使各一人。

《万历大名府志·田赋志》记载,洪武初年,承金、元之后,户口凋耗,闾里空虚,诸州县颇徙山西泽、潞民填实之。大名府移民并非民间因“燕王扫北”而迁民。

一三七零年庚戌明洪武三年

重修大名府府治,大名府治在今北宋大名府故城南门内街东。

大名县治自大名府城徙今大名县旧治村,大名县丞秦本建县治左库楼、城隍庙等,在原大名县文庙旧址建文庙。

宋智任元城知县,重建元城县儒学,元城县儒学在元城县治东北善教坊。

一三七二年壬子明洪武五年

诏全国建驿铺,大名府亭有善俗堂,铺有府总铺。元城县亭有申明亭、旌善亭,铺有县总铺、岔道铺、东堤铺、高家庄铺、霍御史铺。大名县亭有申明亭、旌善亭,铺有县总铺、逯家堤铺、青头铺、段村铺。

诏天下孤老院改名养济院。

一三七三年 癸丑明洪武六年

正月,因北方吏多伤民,减府州县官吏。

七月十日,置北平等府广备等库,北平为广备,广平为大有,大名为永昌,顺德为大益,河间为广成,保定为永益,永平为大润,真定为巨盈,凡八库,每库设大使、副使各一人。

九月十八日,大名府清河县改属广平府(治今永年县广府镇)。

一三七四年甲寅明洪武七年

三月十一日,以滑州内黄县、开州清丰县隶大名府,寻改滑州为滑县。

是年,大名县知县尹志远在城(今旧治村)西北二百步建社稷坛。

一三七五年乙卯明洪武八年

正月二十七日,令郡县立社学。

八月,北平、真定、大名、彰德四府属县蝗,免被灾田租。

一三七六年丙辰明洪武九年 

三月二十五日,因大名府洪武八年夏税未经优免,今年夏秋税粮尽行蠲免。

一三七七年丁巳明洪武十年 

五月一日,因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十二州改为县,并县六十,内大名府开州析东明县二乡入长垣县,大名县并入魏县。时尹志远任大名知县。

七月,大名府大水坏城。

九月五日,汰天下递运所副使罢百夫长并减省防夫之数。

一三八一年辛酉明洪武十四年

三月十六日,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

是年,命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务贾之家,只许穿布,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穿绸纱。

一三八二年壬戌明洪武十五年

大名县民黄童赴京,诉请分魏县建大名县、改大名县治东南白佛寺为白马寺等事。二月二十一日,析魏县复置大名县,与元城县同为附郭县。

七月二十四日,以李坚为驸马都尉,尚第七皇女大名公主。大名公主死后葬今大名县屯头村。

是年,大名府僧纲司开设僧官两员、道纪司开设道官一员。僧纲司、道纪司均在今北宋大名府故城南门内。

一三八三年癸亥明洪武十六年

元城县丞蒋福寿在艾家口(今南关)建河泊所。

一三八四年甲子明洪武十七年

四月十九日,召大名府通判王钝为吏部选部试郎中,后为右参政。

六月十八日,置州县阴阳学,内设一人为阴阳生,主管天文、占侯、星卜、相宅、选日等事务。又开设医学。

七月,大名府大水,坏府城。十月二十三日,免水灾田租一千六十八石。

一三八五年乙丑 明洪武十八年 

九月二十九日,修筑漳河堤。因去年临漳县漳河决口,遣官凡堤塘堰坝可以御水患者预先修治,将黄河、沁河、漳河、卫河、沙河所决堤岸丈尺数目绘图计工,由军民修筑。

十一月,大名府大水。

一三八六年丙寅明洪武十九年

正月四日,因大名府上年水,遣使运钞三千锭往赈其民。

一三八八年戊辰明洪武二十一年

在今浙江省象山县爵溪镇设千户所,并筑所城,属昌国卫。爵溪千户所设置之初,驻守官兵多为北方籍,以大名府籍尤众,所内盛行北方官话,后逐渐发展形成兼具官话和吴语的独特的方言——所里话。

迁洪洞县民于大名府、彰德府。

一三八九年己巳明洪武二十二年

九月七日,后军都督朱荣奏报徙往广平、大名、东昌(山东聊城市)三府之山西民五万二千余户,共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山西沁州(沁县)百姓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自愿外迁屯田,户部予以奖励,并令其回沁州招募居民,由山西沁州之沁源、武乡等县迁入元城、大名、魏、南乐、清丰、内黄、浚、滑、长垣、东明等县。

一三九一年辛未明洪武二十四年 

咎恕任元城知县。

元城县在安贤里(今束馆镇)建税课司,正统初年革去。

天下郡县赋役黄册成,实行里甲制征粮。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通过类比邻近地区人口数量,折算洪武时期里数,是年,大名府人口约有三十万,土著不足一半。

一三九二年壬申明洪武二十五年 

十月,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棉花丰产,产量高达一千一百八十万三千余斤。

十二月二十五日,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李恪、徐礼还南京。先是命李恪等往山西迁民,至此奏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接收移民六万五百七十八户,凡五百九十八屯。山西沁州沁源、武乡等县民移入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成安、威县、邯郸、清河等县,计今年所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一千一百八十万三千余斤,种麦一万二千一百八十余顷。

一三九五年乙亥明洪武二十八年

三月十六日,诏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刘谦、右军都督府都佥事陈春、后军都督府都佥事朱荣分赴彰德、卫辉、大名、广平、顺德、真定、东昌、兖州等府,劝督迁民屯田。

十一月,朱荣等奏报,迁青、兖、登、莱、济南五府民五万八千一百二十四户,赴大名、广平、东昌三府屯田,收租三百二十二万五千九百八十余石,棉花二百四十八万斤。此后数十年,大名府民屯大规模发展。

一三九六年丙子明洪武二十九年 

十月三十日,改置天下按察分司为四十一道,燕南道治保定府,辖保定、河间、真定、广平、顺德、大名六府。

一三九七年丁丑明洪武三十年 

六月,元城人常进中进士,二甲第十二名。

一三九八年戊寅明洪武三十一年 

大名县治自南乐镇(今旧治村)徙大名府城。

洪武年间,奖励植棉,官府提供原料,因植棉“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获。”得以在黄河流域快速推广。《明实录》载:洪武年间每年征收棉布六十万匹,永乐年间骤增到九十万匹。当时棉纺业繁荣概况,宋应星《天工开物》描述农村“十室之内必有一机”,“棉布寸土皆有”。

一四零零年庚辰明惠宗(朱允文)建文二年

十一月十四日,燕王朱棣自临清移驻馆陶,遣轻骑至大名府,尽得南军漕运粮船,尽取其粮,焚其舟。

一四零一年辛巳明建文三年

三月,燕王朱棣决卫河水入大名府城,城废。

闰三月,朱棣部将薛禄掠大名、广平、顺德三府。二十四日,朱棣至大名府,官吏父老率众来迎。南军将领吴杰、平安、盛庸分兵骚扰燕王军饷运输。

五月,朱棣驻大名府,酷暑多雨,军力疲惫。元城县人李亨精通易学,诸子百家多历览之,以卜筮受到朱棣赏识,拜为显官,力辞不就,遂任茌平学谕,后从征交趾有功。

七月,明平燕将军盛庸驻易州以窥北平府。朱棣在大名府闻之,曰:“保定吾股肱郡,失则北平危矣”。下令班师。

九月,朱棣命都指挥吴成相其地势,于御河北岸艾家口北一里处徙筑大名府城,周九里,高三丈五尺,广二丈五尺,护城河深四丈五尺,阔九丈。凡四门,按照儒学“仁、义、礼、智”道德观念,东为体仁门、西为乐义门、南为崇礼门、北为端智门,城门之上各建三间箭楼。大名府署、文庙、城隍庙等及元城县署、文庙等亦进行徙建。后又建四关厢,创修瓮城,东西瓮城门面向南方,取大名府北城门楼意“朝阳”;南北瓮城门面向东方,取意“迎喜”。瓮城之内,面对内城门修建庙宇,东瓮城内建有天齐庙,西瓮城内建有药王庙,南瓮城内建有关帝庙,北瓮城内建有玄武庙,均有专司香火的僧道。瓮城外有石桥梁,以便往来。

十一月二十一日,朱棣自为文祭南北阵亡将士。朱棣用兵三年,所克城邑,兵去旋复为南军据守,仅占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

一四零二年壬午明建文四年

七月一日,免被兵州县三年徭役。 

八月,大名府、元城县自故城徙治今城,明正统《大名府志》载大名府城各坊为:宣化坊在府治南,承流坊在府治西,振纪坊在察院东,崇文坊在府治南,善教坊在元城县治南,敬忠坊在元城县治北,鸣弦坊在元城县治东街,淳化坊在元城县治西街。南关有两街:阜民街、安平街。

普照寺等随大名府署、元城县署一并徙建。今大街乡红寺村因是普照寺旧址而得名,大寺街因普照寺迁来而得名,迁建者为大名府僧纲司副都纲文清,普照寺位于北宋大名府城善教坊东。

十二月四日,蠲大名府被兵州县明年夏税。

是年,赵玉任元城知县。

一四零三年癸未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

正月十九日,大名府清丰等县蝗,民饥,以元城县所贮粮四万余石赈之。

是月,大名知府倪天兴按照样式创建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郡历坛。社稷坛在明清大名府城西北一里,筑土累砖为坛,北向,四周有围墙,四面有门。神厨、神库、宰牲房具备,宿斋有室。风云雷雨山川坛在明清大名府城东南一里,规制与社稷坛相同,为南向。郡历坛在明清大名府城北一里,仿社稷坛建造,内有碑亭。

二月二十二日,大名、河间、广平、顺德、真定、保定等府民饥,诏户部遣官,发粟赈之。

是月,设北京行在,大名府直隶北京。

夏,暴雨为害。

七月,赈直隶、北京、山东、河南饥。

十二月,都督佥事陈俊运淮安、仪真仓粮一百五十万余石赴阳武,始由卫河转输北京。此后,每年于河南、山东、小滩(今大名县金滩镇)等水次,兑粮三十万石,十二万石输往天津,十八万石由直沽入海输往蓟州。

清咸丰《大名府志》府署图是年,明成祖车驾幸元城,官吏父老率众来迎。

大名知府倪天兴创建大名府署厅,名“承宣堂”,前列六房,后为“退思堂”,“退思堂”左为“永昌库”,右为“军器库”,最后为镇楼,高数仞。自正堂往南为“御碑亭”,在仪门外有两坊,东“整纲饬纪”,西“察吏安民”。经多次修建,规模形制甲于冀南。 

建艾家口氺驿。

一四零四年甲申明永乐二年

九月,“靖难之役”后,大名、魏县、广平、馆陶等县十室九空,地旷人稀,诏迁大批山西洪洞、襄垣、黎城等地民于大名府属县。此次迁民约至洪熙元年结束,大多是因“靖难之役”逃回山西原籍后的再迁入。

明初山西迁民,府志、县志记载不详,迁民皆在平阳府洪洞县分发,官府置木牌,书某县某村某姓名,一一发往,故今迁民后裔俱称老家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鸦窝下,盖相传之语,皆言自某处来,反亡本籍所在。《康熙魏县志》:“迁山西襄垣、高平、黎城三县,沁(沁县)泽(晋城市)两州五处人民实之,人各给地一百亩,征税粮五石三斗五升。”大名、元城、魏县地域犬牙交错,迁民、给地、征税或与魏县大致相同。据《大名县地名资料汇编》,今大名县多自山西迁民,另有自山东、北京、江淮迁民,如顺天府大兴县枯柳树村回民迁元城县钟楼村(今大名县营镇)。按照元朝里社制度,河北州县土著民以社分里甲,外迁民分屯之地以屯分里甲。社民先占亩广,屯民新占亩狭。今大名县村落名某某屯者多为明初民屯,又有军屯,刘军庄、窦营、程营等村即是因明初军屯而得名。

在明初大迁民中,有李姓携带石磨盘一副,定居儒家寨村,以磨香油为生,传至今日,此为大名县汉民小磨香油之始。

是岁,古尚文任大名知县。

万寿宫原在北宋大名府城敬忠坊南,大名府道纪司都纪叶道荣于明清大名府城内创建,旧址为今宏济桥小学。

一四零五年乙酉明永乐三年

八月,元城人董芳乡试解元第一。

一四零六年丙戌明永乐四年

命平江伯陈瑄督转运,一路由海运,一路由淮河入黄河,至阳武,陆行一百七十里抵达卫辉,然后由卫河漕运。

一四零七年丁亥明永乐五年

十二月二十八日,设卫辉府北关闸、汤阴县塌河、大名县艾家口、浚县李家道口、馆陶县南馆陶五递运所。时营建北京运输者众,故增设之。明正统《大名府志》载,大名县永乐六年在艾家口卫河畔建递运所,今车子营即其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