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八年戊子元至元二十五年
大名路置官医提举司,设提举、副提举各一员,秩从五品,掌医户差役、词讼。
一二八九年己丑元至元二十六年
二月,罢大名、卫辉两翼新附军,与前、后二卫士卒合并屯田,设左、右翼屯田万户府以领之。
十二月二十日,大名、清丰两县大旱灾,蠲逋租八百四十石,免大名县灾伤田租九百二十五石。
是年,郭守敬主持治理会通河功成,使之便于运输。时称“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有”。漕运重心东移,大名经济地位削弱。
一二九零年庚寅元至元二十七年
四月二十一日,河北十七郡蝗,赈之。
五月,大名路有白气二道。
是年,东平、大名两路有诸王牧马草地,与民田相间,互相侵冒。有司连年争讼不能定,命千奴治之,其讼遂息。
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王彰闾倡其属员,扩建大名路学大成门。
一二九一年辛卯元至元二十八年
八月,大名路霖雨害稼,免租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九石。
一二九二年壬辰元至元二十九年
燕南河北道廉访司治大名路。岁荒,大饥。廉访使张孔孙以所没收脏粟五千斛赈之,除大名路总管兼府尹。张孔孙以劝学明化为务,率所属捐俸大修大名路学,大名路达鲁花赤万奴命经历王彧主其事,增建房屋六十余间。
定诸路输纳商税以四月十五日为限,大名路商税数为一万七百九十五锭八两八钱。
一二九五年乙未元成宗(孛儿只斤铁木耳)元贞元年
闰四月,皇太后于五台山建佛寺,以大都、保定、真定、平阳、太原、大同、河间、大名、顺德、广平十路供其所需。
一二九六年丙申元元贞二年
六月,大名路蝗灾。
七月,大名路旱、蝗。
八月,大名路大水。
九月十二日,吉州路总管刘执中去世,享年五十五岁。皇庆元年(1312)正月十日葬于大名府郭东北令公乡先茔之次,今大名县红庙乡总管坟村。
刘执中(1241——1296),本开封人,金亡,举家迁居大名府。“少负节气,长而益笃,积学绩文,以裕其蕴。”金元时期针灸学家、理学家、教育家窦默为其邻居,奇之,招为长婿。刘执中尽得其学,以针医名闻天下,后侍从忽必烈太子真金,历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官至吉州路总管。
是年,分拨大名路六万八千五百九十三丝户给元太祖第三子,种田一百户给勋臣行丑儿。
一二九七年丁酉元元贞三年大德元年
三月,五台山佛寺成。工匠失役,不下数万。附近数路州县,供亿烦重,男女废耕织,百物踊贵,民不聊生。
六月,大名路旱,免田租十之三。
一二九八年戊戌元大德二年
三月一日,罢大名路故河堤堰岁入隆福宫租钞七百五十锭。
六月,大名路水。
夏,大名路达鲁花赤李万奴重修儒学。
是年,张立道卒于云南行省参政任上。张立道(1218——1298),字显卿,大名人。年十七岁为宿卫,跟随元世祖北征。曾出使西夏、安南,后任北京路总管、礼部尚书。在云南,治水得良田万余顷,始教民饲养蚕桑,云南由是益富。首建孔子庙,置学校,劝土人子弟入学,人习礼让,风俗大变。所著诗文有《效古集》、《平蜀总论》、《安南录》、《云南风土记》、《六诏通说》等。
一二九九年己亥元大德三年
有献故河堤地三百里于太后者,河北道廉访司张孔孙即上奏称宜悉还民,从之。六月四日,罢大名路所献黄河故道田输租。
八月一日,日食当至不至,众惧。保章正大名人齐履谦言此事自古有之,考唐开元以来当食不食十事以闻。
一三零一年辛丑元大德五年
四月,大都、彰德、广平、真定、顺德、大名、濮州虫食桑。
六月,汴梁、南阳、卫辉、大名、濮州旱。
七月,大都、保定、河间、济宁、大名水灾。
八月十四日,诏遣官分道赈恤。被灾重者,免其差税一年,贫乏之家,计口赈恤,尤甚者优给之。
十二月,大名水灾。河朔连年大水,五谷不登,燕南宣抚吴元珪弹劾贪吏,赈济灾民。
一三零二年壬寅元大德六年
四月,真定、大名、河间等路蝗灾。
一三零三年癸卯元大德七年
大名、高唐两县霖雨伤稼。
一三零四年甲辰元大德八年
五月,大名雨水坏民田。
八月,因大名、高唐去岁霖雨,免其田租二万四千余石。
一三零五年乙己元大德九年
八月,河溢,大名县、元城县大水。
一三零六年丙午元大德十年
六月,大名、益都、定兴等路大水。
一三零七年丁未元大德十一年
六月,大名旱。
十二月,大名水灾。
是年,申扰农之禁,力田者有赏,游惰者有罚,纵畜牧损坏禾稼桑枣者,责其偿而后治罪。由是大德之治,接近至元年间。然而旱、霖雨之灾迭加,百姓流移失业者甚多。
一三零八年戊申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至大元年
四月,真定、大名、广平有虫食桑成灾。
十月,大名路浚州言七月水灾状以闻。七月十一日至十七日,连雨,清、石二河水溢李家道(今滑县西北),东南横流……,复入御河,漂及门民舍……,及下流漳河涨溢,遏绝不能通……七月十二日卯时(五时至七时)御河水骤涨三尺,十八日复添四尺,其水逆流。
世侯大名路之昔李氏,于是年达到辉煌顶点。《雪楼集》卷二五《跋魏国公碑阴》:“至大元年,平章军国魏公(教化),钦承上命,加恩三世,树碑宰上。公又摹勒前、后加恩制旨者凡七于石。惟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立言,是之谓不朽。今魏公父子、祖孙,世济盛美,咸建勋绩于皇家,台鼎公硅,峻赫相望。虽毕原邗应、文昭武穆,无以尚之。于以见圣天子报功锡类之仁,而孝子慈孙之事备矣。宣昭令猷,宜永作则。”
一三零九年己酉元至大二年
五月,东平、东昌、顺德、广平、大名等处大旱并蝗。虽选官督捕,至八月,仍大旱并蝗。时农事正殷,蝗虫遍野,百姓艰食。
刘珪卒,八月二十二日,葬大名县贤相乡油盆里,即今大名城大寺街南端。刘珪(1241——1309),字禹卿,大名府城人,刘执中之弟,妻为窦默第三女。历任大理署丞、大名知府、襄阳知府等,大德六年升任中议大夫、德安等处军民总管,朝廷倚重。
是年,敕大名建许文正公祠,岁时致祭。许文正公即许衡,许文正公祠俗称功臣祠、许衡庙,祠内有元代著名文学家、门人姚燧撰《许文正公祠堂记》石碑。因明代水毁大名城,许衡祠亦与俱毁,今石碑不知湮没何处。欧阳玄撰写许衡神道碑时曾摘引其中数句,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出,惟公足以当之”,“公”即许衡。
一三一零年庚戌元至大三年
四月,元城县蝗。七月又蝗,既而霖雨伤稼。
是年,高克恭卒。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畏兀儿族人。幼从父高享习经学。曾任刑部尚书、大名路总管。擅画山水,兼善墨竹,为元代著名画家。
一三一一年辛亥元至大四年
正月,因大朝会,调蒙古、汉军三万人备围宿,仍遣使发山东、河北、河南、淮北诸路军至京师。
赵孟頫金刚经局部拓片二月二十七日,赵孟頫超度亡子赵由亮,手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楷书经文外观温文尔雅,内寓刚劲爽利之书风,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弥足珍贵。明代翻刻,石刻为青石质,共六块,每块长、宽、厚均为零点九五米、零点三一米、十一米。石刻正反两面共刻有三十二章金刚经文,每块四十行文字,满行十三字,共五千三百余字。结尾有"赵氏子昂"篆字图章一枚。原在大名县城内北大街成基命成文穆公祠内,后为刘遵宪后人得之,现保存在大名县西魏庄乡刘军庄村一刘姓村民家中。
六月,大名路霖雨伤稼,敕有司赈恤。
是年,设立十一行省,中书省治大都,领二十九路,其中大名路属之。大名路治大名府,为大名府路总管府,户六万八千六百三十九,口一十六万三百六十九。领录事司、开滑浚三州、元城、大名、南乐、魏县、清河,濮阳、东明、长垣、清丰、白马、内黄十一县。
靳德进卒。靳德进(1253——1311),大名人,天文学家靳祥之子,精通天文历法。元世祖命刘秉忠选太史官,靳德进入选,管天文、星历、卜筮三科,日月食阴阳风雨所言确切。曾建议设阴阳教官,后任司天事、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领司天台事等职。因病卒于任上。谥“文穆”。子靳泰,工部侍郎。
元善,大名人。父有昆弟五人,因贫流散江淮,客死他乡。是年,元善往寻骸骨,并迎弟侄等一十五人丧归乡里,改葬祖父、祖母,以丧葬序列附于茔次。州县以闻,并旌其家。
一三一二年壬子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元年
二月二十四日,从国子监虞集言,以吴澄、齐履谦为国子司业,时称得人。
四月,大名路大雨雹。
是年,阿术鲁拔都食邑大名等处三百一十户,霍木海食邑大名等处三十三户,忽都那颜食邑大名二十户。
一三一三年癸丑元皇庆二年
二月四日,王伯益卒于大都(今北京)客舍。王伯益(1266——1313),名执谦,大名人。乡校、府学就学,数月尽通所读书籍。游大都,时中书平章卜灰木、翰林承旨唐公有重名当世,称其 “奇才”。伯益于书无不读,精晓人物、治道政术,其诗简约萧远,如在山林不与人接,山水诗直追陈子昂、李白,旨意不迫于事物,而律法深远,合古作。
一三一八年戊午元延祐五年
三月,会试进士,得五十人,元城人盖苗为其一。
盖苗(1290——1347),字耘夫,幼聪敏好学,善记诵,及弱冠,游学四方,艺业大进。以进士,授济宁路单州判官,为官清正,有惠政,救民困,惜民力,名良吏。曾任刑部尚书、侍御史、中书参政知事、陕西行台御史中丞等职。死后追封魏国公,谥“文献”。
是年,席郁卒。席郁(1258——1318),字士文,元城县人。从学于胡祗遹,大德十一年迁秘书监校书郎,至大四年进秘书郎,延祐三年除监察御史,卒年六十一岁。
一三一九年己未元延祐六年
六月,漳河溢,大名路属县大水,坏民田一万八千顷。
是年,元太祖第三子实有大名丝户一万二千八百三十五户,计丝五千一百九十三斤。行丑儿在大名实有丝户三十八户,计丝一十五斤。阿术鲁拔都食邑大名实有三百一户,计丝一百二十斤。
一三二一年辛酉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刺)至治元年
六月,漳河水泛滥,大名县、魏县大水。
十二月,顺德、大名路水,民饥,禁酿酒。
一三二二年壬戌元至治二年
十二月,真定、河间、大名诸处屯田大水。
一三二三年 癸亥元至治三年
五月,大名县、魏县淫雨。
李好文,大名人,字惟中。至治年间进士,授浚州判官。后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太常博士、礼部尚书。参与修撰辽、宋、金三史。至正九年(1349年)教谕皇太子,摘儒经要略及史传有关政体者为《端本堂经训要义》,又取古史有关治乱兴废者为《大宝录》、《大宝龟鉴》,进奉太子。
一三二四年甲子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泰定元年
六月,顺德、大名、河间、东平等蝗、饥,发粟赈恤。
九月,都水监遣官督丁夫五千八百余人修治御河,十月二日竣工。
一三二五年乙丑元泰定二年
九月一日,分天下为十八道,遣使宣抚。太史院使齐履谦宣抚江西、福建,黜罢官吏贪污者四百余人,蠲免括地虚加粮数万石。
七日,禁饥民结扁担社,伤人者杖一百。
是年,御河水溢。
一三二六年丙寅元泰定三年
七月,大名路属县旱、蝗,民饥。
一三二七年丁卯元泰定四年
六月,大名路属县蝗、饥,赈之。
十月,大名路、河间路属县饥,并赈。
一三二八年戊辰元致和元年
元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天顺元年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贴木尔)天历元年正月二十四日,大都及河间路、大名路饥,赈之。
四月,郭守敬铸莲花漏于大名。郭守敬年十五六时,得莲花漏图,尽晓其理。
七月,泰定帝诸子为争王位交战,内乱起。至十月,南至广平、大名,东至平滦,河北大地俱遭破坏。
十月,令广平、大名两路括马。
一三二九年己巳 元天历二年
二月,大名县、魏县有虫食桑,叶尽,虫俱死。
四月,顺德、大名、彰德等路饥民六十七万六千余户,赈钞九万锭、粮一万五千石。
五月,大名路蚕灾。
八月,真定、河间、大名、广平等路所属四州四十一县旱。是时日月薄蚀,烈风暴作,连续四年河北、山东旱蝗为灾,卫辉、彰德、大名尤重,死者枕籍。
九月,太史院齐履谦卒。
齐履谦(1263——1329),大名人,少年笃学勤苦,淹贯群书,自经史、天文、地理,至医药、阴阳、卜筮均曾研习。通算术,自星历生累迁授时郎、秋官正。在太史局预修新历,改制都城刻漏。后擢国子监丞,立升斋、积分等法。著作多散佚,仅《春秋诸国统记》为传本。
是年,天下商税总数视至元七年额增三百倍,其中大都、永平、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彰德、大名、河间等路商税额增至五万七千余锭。
一三三零年庚午元天历三年至顺元年
三月,元城诸县饥,遣官验赈。
四月,彰德、大名等饥民六十七万六千户,一百零一万二千余口,以钞九万锭、米万五千石,分赈。
五月,赈卫辉、大名、庐州饥民钞六千锭、粮五千石。广平、河南、大名等路蝗,有虫食桑且尽。赈灾给粮钞。
是年,钟嗣成《录鬼薄》书成。书载元初杂剧流行之中心城市有大名、真定、大都、平阳、东平、彰德等。收录大名籍杂剧家有李进取、陈宁甫、宫天挺。宫天挺字大用,历学官,除历台书院山长,为权豪所中,事获辩明,不见用,卒于常州。著杂剧六种,今存有《生死交范张鸡佥禾水》、《严子陵垂钓七星滩》,风格与马致远相近。
一三三二年壬申元至顺三年
三月,大名、汴梁、广平诸路有虫食桑叶尽。
一三三三年癸酉元至顺四年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木尔)元统元年六月,元城县饥。
是年,《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载大名路人乌马儿中进士。乌马儿,回回人氏,字希说。以进士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一三三四年甲戌元元统二年
四月,大名路桑、麦灾。
五月二十二日,诏文济王曼济镇大名,云南王阿鲁镇云南,给银字团牌。
一三三六年丙子元至元二年
六月十七日,以汴梁、大名两路图卜台地土赐巴延。进阿力海涯嘉议大夫、佥南京、河南、大名、顺德、沼磁、彰德、怀孟等路行中书书省事,始罢世侯,而易置其地。
一三三七年丁丑元至元三年
三月,大名现日食。
五月一日,民间讹言朝廷拘刷童男、童女,一时嫁娶殆尽。
六月十二日,大霖雨,自是日至二十四日不止。御河、黄河、沁河、浑河水溢,没人畜、庐舍甚众。民谣云:“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
一三三八年戊寅元至元四年
二月,赈京师、河南、河北被水灾者。
一三四零年庚辰元至元六年
三月,元城县饥。
十月十日,奉符、长清、元城、清平四县饥,遣司官验赈。
一三四一年辛巳元至正元年
正月,免天下税粮五分。
是年,大名人王闰任江西清江县尹。任上以宽民为急,去其不便,首变役法,而民不忧,且公私俱便而民贫富俱利。任满离职,民为其立去思碑。
一三四二年壬午元至正二年
二月,大名路饥,以钞一万二千锭赈之。
一三四四年甲申元至正四年
旱蝗,大饥,瘟疫,不许抑配食盐。复令民入粟补官,以备赈救。当是时,元政不纲,盗贼四起,天下大乱。
一三四八年戊子 元至正八年
六月,大名、河间等路蝗。
一三五零年庚寅元至正十年
十月,南阳、大名、东平、济南、徐州各立兵马指挥司,以捕上马贼。上马贼百十成群,突入富家,计其家资,邀求金银为撒花(见面礼)。或劫州县官库,取轻资,约束装载完毕,拘妓女,置酒高会,三日乃上马去。州郡无武备,奈何不得。虽立兵马分司五处,然终不能平。
是年,河南、河北童谣云:“石人一只眼,挑运黄河天下反”。
一三五一年辛卯元至正十一年
春,成遵与图噜自济宁、曹濮、汴梁、大名行数千里,掘井以量地之高下,测岸以究水之深浅,遍阅史籍,博采舆论,以为黄河之故道断不可再行。
四月四日,开黄河故道,命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十五万,庐州等戍兵十八翼军二万,开河道二百八十里有余。十一月完工。
一三五二年壬辰元至正十二年
正月,诸路供给繁重,调兵讨贼,时当春首耕作,民不能安于田亩,守令有失劝课。
二月二十八日,命翰林学士承旨八剌与诸王孛兰奚领军守大名。
四月,诏天下修城郭,筑堤防。
六月五日,中书省臣奏,大名路开、滑、浚三州、元城等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诏给钞十万锭赈济。
是年,大名邻境盗贼蜂起,未几,剽掠大名,县民卞琛与从子小十、府史李仲亨等协谋,统民兵数百人自卫,以农具为武器抵御,部众溃散。李仲亨、小十战死,卞琛被擒,不屈死难。
一三五六年丙申元至正十六年
十月一日,大名路有星如火,从东南流,芒尾如曳篲,堕地有声,火焰蓬勃,久之乃息,化为石,青黑光莹,形如狗头,其断处如新割者。有司以闻,太史验视云:“天狗也。”命藏于库。
一三五七年丁酉元至正十七年
八月十一日,刘福通兵陷大名路,大名路儒学毁于战火。
九月二十六日,台哈布哈(太不华)复大名路并所属州县。
二十九日,遣使宣抚彰德、大名、广平、东昌、东平、曹、濮等处,奖励将帅。时,河南、河北、山东百姓为避兵乱,流徙他地。
是年,令天下团结义兵,路、府、州、县正官俱兼防御事。伯颜宗道门人丁刘、公辅等团结丁壮,抗击义军,活动于大名、广平之间。
一三五九年己亥元至正十九年
五月,飞蝗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民大饥。
一三六三年癸卯元至正二十三年
十月一日,大名路向青、齐一方,有赤气照耀千里。
一三六四年甲辰元至正二十四年
四月,元号令纪纲废弛以久,天下蜂起,皆不修法度以明军政。河北博啰特穆尔部下无军纪,恣意扰民。燕、赵、齐、鲁之境,大河内外,长淮南北,悉为丘墟,农桑俱废。
元朝时期大名府路民户六万八千六百三十九,人口十六万零三百六十九,大名、元城县均民户五千七百一十九,人口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四。
元朝末年,罗贯中(约1330——约1440)曾在祁县、平遥、介休一带短暂逗留后,经沁州、长治、晋城来到大名府。《水浒传》中大名府人物卢俊义、燕青确有原型,卢俊义是今大名县卢家庄(遗址在今埝头乡东刘庄村西北)人,燕青是今魏县翟小庄人。
曹本,字子学,大名人,元文学家。曾任都昌丞,后出佐信州幕,与危素友好。精通文学,好古篆,师大小篆而主《论文》。为修补宋张有《复古编》而作《续复古编》。
元朝时期大名每隔六点七年发生一次蝗灾。
大名县埝头乡刘庄村西北卢俊义庄园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