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二九年己丑蒙古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元年
金正大六年宋绍定二年八月,蒙古始置仓廪,立驿传,命河北汉民计户出赋调,耶律楚材主持。
蒙古兵凡攻城池,城内发射一箭一石,城破必屠。是年,拖雷高言破大名府,城破,杨杰只哥劝阻,兵不血刃,民心悦服。由是,滑、浚等州闻风而降。
成吉思汗赏识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命其掌管全国道教。邱处机派遣弟子四处建立道观,发展道教组织。同圣真人李志柔拜邱处机为师,李志柔及其弟子根据邱处机“立观度人”意旨,先后在大名路、磁州等地建大小庵观三百区,大名府城建有栖真观。刘志源也在大名路建宫立观二百余所,度门弟子三千余人,在大名府、磁州、相州之间度数百人,立庵观十余所。
一二三零年庚寅蒙古太宗二年宋绍定三年金正大七年
十一月,始置十路征收课税使,征收转运中原各地赋税。后陆续设置大名、河南等路课税所,并令诸路长吏专理民事,万户府总军政,课税所掌钱谷,各不相统摄。
十二月,以史天泽、刘嶷、舒穆噜札拉三人为万户,分守中原。史天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拥有河北、河东之兵,封地内尽专兵民之权,为一大割据势力。降蒙古军阀中,史天泽仅次于严实。
一二三二年壬辰蒙古太宗四年宋绍定五年金天兴元年
二月十四日,元将忒木泬率真定、信安、大名、东平、益都诸军攻归德。
是年,大名行省梁仲死,命其妻冉守真权行省事,王珍为大名路行尚书省下都元帅,将其军。
束馆镇之束公祠毁,元世祖至元末年重修,张孔孙撰有碑记。
一二三四年甲午蒙古太宗六年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
五月,宋蒙联军灭金。金亡后,士人多流寓东平府,为东平万户、行台严实收养招用。
是年,大名县治由大名府城移至南乐镇(今大名县旧治村)。
一二三五年乙未蒙古太宗七年宋端平二年金天兴四年
恩州之清河县、曹州之东明县割隶大名路。清河县远距大名路二百里,地理上又间隔冠州和濮州,清河县成了大名路辖区以外的一块“飞地”。
一二三六年丙申蒙古太宗八年宋端平三年
七月,真定、河间、邢州、大名、太原等路除先签军外,于断事官忽都虎新籍民户三十七万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数内,每二十丁起军一名,由答不叶儿统领。
九月,赐古与大名府民户,命肖乃台镇大名府,大名府只设达鲁花赤,朝廷置官吏收其租,非奉诏不得征兵赋,此为元投下封地。
分赐诸王、后妃公主、勋臣以五丝户,真定、河间、广平、大名等州县约有二十三万户。大名府分拨给皇子贵由为食邑,食邑民六万八千五百九十三户。
是年,五部将分镇中原,一部在益都、济南(今山东青州、济南),一部在平阳、太原(今山西临汾、太原),一部在真定(今河北正定),一部在大名,一部在东平(今山东东平),括其民匠,得七十二万户。
一二三七年丁酉蒙古太宗九年宋嘉熙元年
七月,抄思奉命调大名、真定、河间等九州府军四千六十余人。
一二三八年戊戌蒙古太宗十年宋嘉熙二年
台湾博物馆藏许衡画像八月,旱蝗,免今年田租。
十月,试诸路儒生,许衡占籍大名科考中选,因得入儒户籍。
许衡(1209——1282),元理学家、教育家,字仲平,谥文正,封魏国公。元初由泰安转徙大名,居三年,以教学为业,名其书斋为“鲁斋书院”,故学者称之鲁斋先生。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与刘秉中等立朝仪、定官制,筹划立国规模。犯颜谏诤,刚毅不屈,有元代魏征之称。创建并主持元初国学,对汉蒙文化交流、程朱理学传播和朱陆合流有较大影响。著有《鲁斋集》、《鲁斋心法》、《授时历经》、《读易私言》等,在思想、教育、历法、哲学、政治、文学、医学、历史、经济、数学、民俗等方面皆有颇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是我国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许衡与姚枢、窦默等朝暮讲习理学,使南宋程朱理学在北方普及。
一二四零年庚子蒙古太宗十二年宋嘉熙四年
十二月,苏椿入见元太宗,言大名困于赋调,借贷西域商人银八十铤及逋粮五万斛。复征之,民不聊生,势必滋生动乱。诏官府偿还所借银两。
是年,大名路总管梁千修大名路儒学。大名路儒学即北宋辟雍,在大名府治之东,规模壮丽,非其他府学可比,后经兵燹,梁千在儒学旧址之上,建殿五间。大名府治在今南门口村东北,儒学在府治东,今大街乡摆渡口村北城墙上有魁星楼遗址,村民求福求学仍不时祭祀。
一二四一年辛丑蒙古太宗十三年宋嘉熙五年
窦默画像窦默移居大名府城。窦默(1196——1280),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肥乡县城西村人,东汉大司空窦融之后,金元时期的理学家、教育家,此外,还是杰出的针灸学家,对于针灸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针灸史上的功绩彪炳千古。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昭文馆大学士,累赠太师,卒后封魏国公。
一二四四年甲辰蒙古太宗十六年宋淳祐四年
窦默授许衡弟许衎针灸术。许衎(1219——1299),字仲和,号潜斋。因战乱为奴洛阳石抹氏家,胞兄许衡费时半载方救回大名,因许衡战乱中因医卜免祸,许衎遂师从窦默学习针灸,得心传之妙,“疾病者扶杖而来,弃杖而往”,许衎“不望其酬”,成为河朔名医。
窦默行医大名,文学家、监察御史王恽《秋涧集》卷七十三载:王恽因右髀有寒疾,将雨先痛,一日拜谒窦默,见求针者满室。经针灸后三十年不再发作。
一二四五年乙己蒙古太宗十七年宋淳祐五年
九月末,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散曲家元好问与聂圭同游大名府。
是年,禅宗五家之一云门宗嗣法寂照通悟禅师法圆寂于大名。禅师讳澄徽(1192——1245),俗姓何,山西平定州人。七岁出家,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众僧共推升首座,并有延续“云门一枝”语句。嗣法后,金哀帝正大年间,隐居大名,闭门修行,不与世俗往来。传法弟子十一人:智宝、子旭、善明、子广、德澄、善惠、惠臻、普瓊、净端、子源、道忠。著有《升堂语录》、《解道德经》等书,还有诗、颂、杂文等著作,流传于四方。禅师死后七日,远近之人参加,大名府城为之轰动。火化之际,出现诸多灵异之事。在二祖慧可说法的成安县元符禅寺和辉县白茅寺,按照先师遗愿,分别建有禅师舍利塔。
一二四六年丙午蒙古定宗(孛儿只斤贵由)元年宋淳祐六年
元定宗即位,将其封地大名授其幼子禾忽,以唐兀人昔李益立山为监。益立山至燕京,则同断事官哈达署行台。又以大名路隶御前,益立山兼大名路达鲁花赤。
禾忽因其食邑大名路而称“大名王”。大名路军马管民次官王珍相应地成为需要经常朝见贵由帝后的守土臣。蒙古国后期以大名府为中心的贵由位下食邑实体已经形成,但与金朝大名府及大名府路辖区范围上有较大出入。在随后的 “画境之制”中,沿金旧制划界,“大名长官欲以冠氏十七城改隶大名”,严实派本路奏差官王玉汝辨正抗拒,冠氏十七城未能回归大名。
蒙古分全国为十道,大名彰德道监督大名、彰德、邢洺三路。
一二四八年戊申蒙古定宗三年宋淳祐八年
大旱,河水尽涸,野草自焚,牛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
一二四九年己酉蒙古海迷失后元年宋淳祐九年
忽必烈使人至大名路召窦默,使者先使其友人往访,而微服摄其后,窦默不得已乃进见。忽必烈问今之明治道者,窦默举荐姚枢。窦默、姚枢教授皇太子真金学习孝经。
一二五零年庚戌蒙古海迷失后二年宋淳祐十年
许衡自大名路移居辉州苏门山,日与姚枢、窦默每日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星历兵刑食货之类,莫不精研,慨然以斯道为己任。
一二五一年辛亥蒙古宪宗(孛儿只斤蒙哥)元年宋淳祐十一年
春,奖旧臣处内地,赐益立山金虎符,充大名路达鲁花赤。官府初建,群豪错杂,政令不通,事无巨细,以重典治政,举贤能,锄奸暴,扶良善,惠鳏寡,修学校,相、魏之郊,民安田里,暮夜绝桴鼓之警。
唐兀人昔李氏家族世守大名,其袭爵明确记载者有:益立山、爱鲁、小钤部、教化、万奴、忽都答儿、野速普花、普颜,共七传八世。有元一代地方官员之世袭,唐兀人昔李氏世袭大名路即是典型范例。昔李氏逐渐汉化,改姓氏为李。
是年,窦默返归大名,忽必烈广招天下名士,窦默应征北上。窦默临行时,将耕田、房产赠许衡。许衡作诗《送窦先生行》相送。
一二五二年壬子蒙古宪宗二年宋淳祐十二年
大名县治自南乐镇迁大名府城内。
断事官叶士可等重修大名路儒学。
籍汉地民户。
一二五四年甲寅蒙古宪宗四年宋宝佑二年
窦默自内蒙古金莲川请南还大名,命大名、顺德各给田宅,有司具衣物以为常。
一二五五年乙卯蒙古宪宗五年宋宝佑三年
以大名、彰德、卫辉(河南省卫辉市)籍余之民约五千户,立为淇州。中统元年,隶大名路宣抚司。
一二五九年己未蒙古宪宗九年宋开庆元年
七月二十八日,李益立山病卒,年六十九,归葬肃州先茔。于大名县台头里别封虚墓(在今大名县城东陈庄村南),以便于每岁祭祀。李益立山监大名路十四年,任内号令明肃,豪强屏息,四境乐业。
李益立山卒后,长子李爱鲁袭爵,佩虎符,充大名路达鲁花赤。
一二六零年庚申
蒙古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元年宋景定元年五月十七日,又黜大名路达鲁花赤爱鲁。
二十八日,蒙古设燕京、益都济南、河南、北京、平阳太原、真定路、东平、大名彰德、西京、京兆十路宣抚司,为地方行政机构。中书左丞张文谦为大名、彰德等路宣抚使,游显为副使。张文谦在大名,言民困日久,时逢大旱,宜减租税。于是蠲常赋十之四、商酒税十之一。
七月二日,敕燕京、北京、西京、真定、平阳、大名、东平、益都等路宣抚司,造羊裘、皮帽、裤、靴,皆以万计,输开平,以备军储。
八月十一日,授中书左丞、行大名等路宣抚使张文谦虎符。
王鼎,生卒年不详,字和卿,元代散曲家,大名人。中统元年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因作赋〔罪中天〕《大蝴蝶》,由此声名更显。与关汉卿友善,常加讥虐,关汉卿极意还答,终不能胜。工散曲,作风滑稽佻达,有很多无聊之作。著作收入元人杨朝英所编《阳春白雪》中。
燕南芝庵《唱论》论九曲歌唱技艺,其中,凡唱曲有地所条,论及东平、大名、南京(河南开封)、彰德、陕西等地各有其流行唱曲。
一二六一年辛酉蒙古中统二年宋景定二年
二月,因兵兴,真定、大名、河南、陕西、东平、益都、平阳等路劳于转输,减轻科取。
五月十七日,拟定大名、西京、北京赋税户口。
八月十九日,命大名路宣抚使岁给翰林侍讲学士窦默、太医副使王安仁衣粮,赐田以为永业。因张文谦奏闻,设大名、彰德等路劝农使。
十一月二十五日,罢十路宣抚使。
是年,置领大名等处种田诸色户府。
一二六二年壬戌蒙古中统三年宋景定三年
因益都行省李璮反蒙古归宋。二月十八日,命大名万户王文干等赴东平府。二十日,命大名路兵赴济南。以中书左丞阔阔、尚书怯烈门、宣抚游显行宣慰司于大名路,洺滋、怀孟、彰德、卫辉、河南东西两路皆隶属。二十七日,令大名等路籍兵守城。
三月,令真定、彰德、邢州、洺磁、东平、大名、平阳、太原、卫辉、怀孟等路各处,有旧属探马赤军人已入籍册者,随各万户依旧出征,未尝为军之蒙古、汉人民户悉签为军。
十月三日,放大名、河南新签防城戍卒为民。
一二六三年癸亥蒙古中统四年宋景定四年
正月五日,改诸路监榷课税所为转运司。立十路奥鲁总管,于大名路等置总管府。
八月四日,东平、大名、河南宣慰司市马一千五百五十匹给阿术等军。
九月五日,释放河南、大名两道宣慰司所获南宋间谍王立、张达、刁俊等十八人,给衣服遣还。
十一月八日,东平、大名等路秋旱,量减今岁田租。
是年,置真定路、大名路、河间、保定路、宣德府管匠官。
一二六四年甲子蒙古中统五年至元元年宋景定五年
四月四日,彰德、洛磁路引漳、滏、洹水灌田,以致御河浅涩,盐运不通,于是堵塞分渠恢复水势。
秋,大名等地大水。
十一月,于中都、真定、大名、济南、东平等处括金乐器散存寺观民家者,共括得大小钟、磬五百六十九件输送太常。
十二月三十日,罢诸路奥鲁官,令总管府兼总押所。
是年,潘迪为国子司业。潘迪,号惬山,一号樵山,元城人,性聪敏,博学能文,通五经。历官翰林编修、国子司业,迁集贤学士,后以礼部尚书致仕。著有《周易春秋、大学、中庸述解》、《格物类编》、《石古音训》、《六经发蒙》、《洪范讲义》诸书。存《樵山文集》。
至元初,大名路每年均和市绮素,拖欠货款累计多达四百万缗。
一二六五年乙丑蒙古至元二年宋度宗(赵禥)咸淳元年
二月二十四日,以蒙古人充诸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闰五月三十日,平章政事赵璧行省于南京、河南府、大名、顺德、洺磁、彰德、怀孟等路。各县其户不满千者,可并则并,附郭县只令州府官兼领。元城县省入大名县,寻析大名、元城为二县。
夏,大名路旱、蝗。
八月,大名等地大雨雹,免租税。
九月五日,因大名大水,漂没庐舍,租税无出。管民总管张弘范擅自免其租赋,因其专擅论罪。张宏范入见,答对:“仓库虽实而民死亡殆尽,明年租将无所出?若活其民,使不至逃亡,则每岁有收入。”张宏范,定兴人,自顺天路管民总管移守大名。
是年,置大名兵马司及军器局。
割大名路东明、长垣属开州,滑州、浚州由真定路割隶大名路。至此,大名路所辖州由一个开州增为三个。终元一代,冠氏、馆陶、夏津、朝城、清平、莘县、恩州、历亭、武城、临清、濮州、鄄城、范县、观城等未归还大名路。
至元二年调整后的大名路户数为六万八千六百三十九户。而贵由位下丙申岁分拨的大名府食邑民多至六万八千五百九十三户。此外又有迭哥官人丙申岁分拨大名清丰县一千七百一十三户,以及阿术鲁拔都、行丑儿、忽都、也速、霍木海等少量封户。从封户比例看,即使不归还冠氏等十七城,大名路的民户绝大多数都是贵由位下的食邑民。至元二年调整后的大名路,贵由位下食邑路的特有性质更为鲜明。直至元末,“大名王”府邸及其部曲三千人,仍然留驻大名路。
一二六六年丙寅蒙古至元三年宋咸淳二年
十月,罢山东、大名、河南诸路新签防城戍卒。
十一月十日,令濒御河处立漕仓。
一二六七年丁卯蒙古至元四年宋咸淳三年
七月,大名路达鲁花赤爱鲁、总管张弘范等盗用官钱,罢免。《张弘范庙堂碑铭》载:监郡爱鲁任吏不当,致使属吏自死,僚吏不悦,告发其事。张弘范若不援助,则爱鲁必败。张弘范尽力解救不得,爱鲁抵罪,张弘范受累免官归乡里。
一二六八年戊辰蒙古至元五年宋咸淳六年
大名路达鲁花赤爱鲁从征云南,其弟小钤部袭大名路达鲁花赤。
一二六九年己巳蒙古至元六年宋咸淳五年
三月,大名等路饥。四月十九日,赈米十万石。
一二七零年庚午蒙古至元七年宋咸淳六年
二月,参知政事张文谦极论应罢之事:阿哈玛特议拘民间铁,官铸农器,高其价以配民;创立行户部于东平、大名以造钞;诸路转运使干政害民等。
五月,大名、东平等路桑蚕灾,减当年银丝十之三。
八月二十五日,令郡县行推排法,虚加寡弱户租,害民为甚。
闰十一月十八日,因大名、彰德等路在城居民均系经济买卖之家,并各局人匠,恐有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凶恶之人。命大名、彰德等路依真定等路选立社巷长法,选立社巷长,教育经纪买卖之家及各局人匠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人。
是年,颁农桑之制一十四条。县邑所属村庄五十家立一社,择高年晓农事者一人为长。农桑之术,以备旱为先。种植之制,每丁岁种桑枣二十株。
一二七一年辛未元世祖至元八年宋咸淳七年
二月五日,罢大名路转运司入总管府。
六月,大名等地蝗。
十一月二日,罢大名路交钞都提举司。
一二七二年壬申元至元九年宋咸淳八年
九月,大雨连绵,河北泛滥,没田庐、禾稼。
是年,复南乐镇(今大名县旧治村)为大名县治。
一二七三年 癸酉元至元十年宋咸淳九年
十一月,置大名路兵马司及军器局,掌缮治军器。
是年,诸路大水、蝗,赈米凡五十四万余石。
一二七五年乙亥元至元十二年宋恭宗(赵显)德祐元年
郭守敬测量地形,先后“自陵州至大名,又自济州至沛县,又南至吕梁,……乃得济州、大名、东平、泗、汶与御河相通形势,如图奏之”。
一二七六年丙子元至元十三年宋德祐二年
正月二十二日,大名路达鲁花赤小钤部坐奸赃伏诛,没其家。李爱鲁长子教化袭爵,拜嘉议大夫,充大名路达鲁花赤。
六月六日,置行户部于大名府,掌印造交钞,通江南贸易。
一二七七年丁丑 元至元十四年宋端宗(赵昰)景炎二年
七月一日,罢大名、济宁印钞局。
五日,漕司议通沁水,使之东流合御河以便漕运,因遇有大雨,沁水势必淹没卫洲、大名、长芦。事不行。
是年,太不花节制山东、河北诸军,太不花以军士缺粮,骄横不法,军士剽掠为民患。
一二七八年戊寅元至元十五年宋卫王(赵昺)祥兴元年
以教化为征议大夫,佩虎符,充大名路达鲁花赤兼新附军万户。
一二七九年己卯元至元十六年宋祥兴二年
二月,元成立太史局,郭守敬被举荐,负责制造仪器,设立二十七所观星台,进行天文观测。大名府建有一司天台。
四月,大名等路蝗。二十六日,立大名路转运盐使司、宣课提举司。
八月十五日,调江南新附军五千驻太原,五千驻大名,五千驻卫州。
是年,设大名路总管府,辖元城、大名、南乐、魏县、清河五县,领开州、滑州、浚州,三州又领濮阳、东明、长垣、清丰、白马、内黄六县。
一二八零年庚辰元至元十七年
十二月,济州开河,令大名、卫州新附军前往助工。
一二八二年壬午元至元十九年
燕南、河北、山东旱灾,按察司已查验实,而中书不为奏免,税粮征收不停,民困苦不堪。
一二八三年癸未元至元二十年
正月十一日,令有司权停勿征去年旱灾税粮。
四月二十七日,因征日本,给后卫军衣甲及大名、卫辉新附军钞麦。
八月十三日,敕大名、真定、北京、卫辉四路屯驻新附军,于东京屯田。
是年,河北大饥,流民渡河求食,遣使绝河制止,令复业,按察副使程思廉纵之就食。
大名路达鲁花赤兼新附军万户教化以职让与堂弟万奴。
一二八四年甲申元至元二十一年
六月,大名府水决,坏田庐无算。
十一月二十八日,以前江西榷茶运使大名人卢世荣为右丞。阿合马特专政,卢世荣为江西榷茶运使,后以罪废。僧格以卢世荣有才,能增课额富国而不损民,擢右丞。
置掌大名路民户及大名织染、杂造两提举司,置管领滑州炭场所。大名织染、杂造两提举司掌大名路民户内织造人匠一千四百五十户。
十二月二日,御史中丞崔彧言卢世荣不可为相,元世祖怒罢崔彧职。从卢世荣所请,于京城榷酤酒,“向之岁课,一月可办”。
一二八五年乙酉元至元二十二年
二月,卢世荣先后奏扩权势豪门之财,实行铜钞并行,垄断海外贸易,各路立平准周急库,轻其月息以贷贫民等事,元世祖皆称善而行之。
四月八日,监察御史陈天祥上书,极论卢世荣奸恶。
五月,大名路蚕灾。
八月,大名路河溢,坏民田。
十一月,卢世荣任右丞不及半年,因裁抑权势,屡遭弹劾,下狱死。卢世荣,原名懋,大名人,元经济学家。针对中统宝钞贬值,主张钱钞并行,即增加金属货币流通量以代替纸币发行,并在我国经济史上首次提出垄断海外贸易。
是年,何玮为大名路总管。
一二八六年丙戌元至元二十三年
中外凡汉民持铁尺及杖有刃者,悉输于官。六月,括诸路马,凡色目人有马者,三取其二,汉民悉入官。
是年,大名路达鲁花赤万奴与大名路总管何来捐俸修大名路学,士民向慕,输财赴工,不合而集。建讲堂、重楼,储书万卷。又买田三十顷,建舍五十八间,租给师生。生员由小学升府学,免徭役。学成后输送朝廷,以备朝廷取官。
一二八七年丁亥元至元二十四年
五月十日,移燕南按察司治大名府。
六月十八日,原大名路达鲁花赤李爱鲁冒瘴疠,薨于军中,年五十八。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毅敏”。还其柩归大名。至元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七日,葬大名县台头里先茔。上世纪九十年代,李爱鲁墓被挖,墓砖均有铭文“魏国公墓砖”。出土有墓志一盒、汉白玉石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