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北宋时期的北京大名府(960年——1125年)

北宋时期的北京大名府(960年——1125年)(7)

发表日期:2011-8-24 15:06:5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一零八六年丙寅宋哲宗(赵煦)元祐元年

二月一日,因大名府被水,民田尚多渰浸,不能耕种,艰食者众,命大名府知府韩绛赈之。

二日,议在北京城郊凿渠,东趋金堤,北京民众惶恐。韩绛以为此举徒费国力而使北京民众流徙,五上疏请罢修黄河之役,放诸路兵夫。六日,因未得雨泽,暂罢修黄河。

三月五日,因诸路提点刑狱不分路,河北西路、河北东路并为河北路。

右司谏王岩叟言,郓州东平监,北京大名上下监、元城监,卫州淇水监,相州安阳监,洺州广平牧马监,以及瀛、定之间马棚、草地仍存,使臣牧卒大半犹在,稍加招集可定,且废监以来,牧地由民租佃,纳钱之害甚重。于是牧马监全部复置。

九月二十二日,诏秘书监张问巡视河北水事。十月六日,又以王令图同往。十一月二十日,回奏“御河淤填,全无漕运之用”,旧河难复。请于南乐、大名埽开直河并签河,分引水势入孙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从之。回河东流之议复起。文彦博、安焘、吕大防、王岩叟、王觌、王令图、王孝先、吴安持、李伟等都力主回河东流。范纯仁、苏辙、曾肇、赵瞻、范百禄、王存、胡宗愈等则主张维持北流,反对回河。因北京留守韩绛称引河近府不可行,另遣使视察。

一零八七年丁卯宋元祐二年

三月十九日,冯京加保宁节度使判大名府。

五月,二麦将熟,民不返乡。

是年,授邵伯温大名府助教,后调潞州长子县尉。邵伯温著有《易学辨惑》、《闻见录》等。

一零八八年戊辰宋元祐三年

二月十二日,京东转运使奏称:京东、河北、河东等路,商客船运输钱、丝、绫、绢往来交易买卖,极为繁盛。

六月十二日,赐北京、恩、冀州界修河役兵夏药特给钱。

十一月一日,都水使者王孝先请在黄河西岸上自北京内黄第三埽河先修建截河堤一道,与旧河孙村口相照。在樊河第三河靠水各处建小堤闸断河门,在大名府南第四铺下至孙村口,开修减水河一道,分杀水势,东移入海。从之。调役兵二万,梢椿等物三十万,开修减水河,引黄河东流。北流、东流之争再起。

十二月二十四日,令范百禄、赵君锡行视黄河二流,见东流高仰,北流顺下,知黄河不可回归故道。

是年,大名人张洁在威县作《新宗城县三清庙石记》,乃集王羲之书而成,大小匀称,行幅顺适,如新作。

一零八九年己巳宋元祐四年

正月十二日,范百禄等还,言修减水河(马陵之东原有直河,久已淤废。),有害无利,应将工料缮筑西堤,以护南决口。二十八日,罢回河及修减水河。

七月八日,复置外都水使者,由河北路转运使谢卿材兼领。

北京南沙河直堤第七铺决口,八月十八日,置修河司。二十八日,开拨北京南沙河直堤第三铺,放水入孙村口故道通行,水势甚快,决口阔六里零二百八十五步,决口水势直注北京横签堤,与北京签横堤平,南望弥泛五十余里,几不可保,乘势闭塞黄河北流,使东行,北京朝夕之忧得以缓解。置都提举修河司修葺堤防坏决处。

黄河北流,北京城在其东,军民为预防河水涨溢,于黄河西岸开三个河门,使涨水西流于空闲之地,至馆陶合入黄河河身,故北京可无大患。后闭塞三河门,筑截河马头、止水锯牙,激水东向,仍于黄河东岸第三、第四、第七铺开河道,涨水灌注北京之上,涨水至北京之南,东西两岸无所分减。北京朝夕不保,有力之家,多已迁移。

夏秋,令频临黄河州县,官员能为民经画疏导沟渠、退出良田百顷以上者,升赏。

一零九零年庚午宋元祐五年

二月四日,开黄河减水河。命下之日,北京民众欢呼鼓舞。六日,因旱罢修黄河所需夫役,许输钱免夫。

四月二十六日,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冯京改授彰德军节度使。

五月以后,黄河暴涨,始由北京南沙堤第七铺决口,水出第三、四铺,并清丰口,东流故道。九月二日,河北都运使蒋之奇等奏:北京界河堤第三、第四、第七铺水口,分水入故道,诸埽各得平安。黄河水沿北京城外出,未成河道,第三、第四、第七铺决口处水势涨落不定,秋深回旋有淤积。

二十六日,以孙迥主管黄河北流,李伟主管黄河东流。

十月二日,罢上年设置之都提举修河司。

十二月一日,冯京自大名改河阳,知定州张璪知大名府。

是年,冀州、安武军、大名府、成德军禾合穗。

一零九一年辛未宋元祐六年

正月二十六日,黄河决口。苏辙见黄河北流深处,水行地中,实得水性,请罢分水指挥,废东流一行官吏役兵,拆去马头锯牙。不许。

四月二十一日,御河粮纲初系六十分重难差遣,其后因河道平稳,改作六十分优轻。因小吴决口,注为黄河,水势险恶,改为重难。

一零九二年壬申宋元祐七年

正月二十四日,知大名府、资政殿学士张璪知扬州,知郓州、观文殿学士刘挚知大名府。命下之日,公论沸腾。刘挚为前宰相,以前宰相守重地未为过,然而两月前刘挚因罪去,于是二人皆不改迁。

八月四日,张璪改知扬州,吏部尚书、资政殿学士王存知大名府。

九月二日,资政殿学士、知永兴军蒲宗孟知大名府。

一零九三年癸酉宋元祐八年

二月八日,依都水监所奏,作北流软堰,实暗为回河之计。苏辙奏北流是大河正流,软堰不能立。河北转运副使赵偁请等涨水观黄河全盛之势,再治东流、北流。于是罢软堰。

三月二十五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许将知大名府。因黄河东北二议未决,任其自流以待决议。

四月至八月,雨昼夜不息,河北大水,澶州黄河溃,南泛德清,西决内黄,东淤梁村,北出阚村,宗城决口。黄河复行魏店(今大名县魏店村),北流因淤断流。幅员数百里,漂庐舍,败冢墓。幸免灾民老弱聚集金堤之上,哀号声数里不绝。

八月,监察御使郭知章巡视大名府、澶州黄河后上奏,黄河应闭北流行东流,被采纳。是役动用河北五百里内民工,五百里外出资雇夫购料,治理八节河门,筑全堤七十里,并清淤。

十二月十四日,出钱粟十万救济流民。

二十三日,监察御使郭知章奏,自澶州赴北京,渡孙村口,见黄河东流,河面宽阔且深。自北京往洺州,过杨村浅口渡,黄河北流,仅占十之二、三。东流即商胡故道,已经经行七十余年,主张东流。

一零九四年甲戌宋元祐九年绍圣元年

正月,治黄河北流,在内黄下埽闭断北流,导东流。

三月二十二日,赈河北流民,令还本土,贷给谷麦种,蠲租税。

二十六日,吕颐浩登进士第,调北京城任职。

九月五日,遣御史刘拯按察河北水灾,发京东粟赈恤饥民。

十月一日,知江宁府吕惠卿改知大名府。

二十九日,都水使者王宗望言:“北流已闭,全河东还故道”。王宗望闭塞阚村而下,创筑新埽七十余里,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流故道。因东流堤防没有修缮加固,濒河多被水患。

十一月十九日,诏河北赈饥,诸路抚恤流亡民众。

一零九五年乙亥宋绍圣二年

二月八日,以吕惠卿为资政殿大学士。

十五日,出内库钱帛二十万助河北赈饥。

六月,罢北京护城堤役。先前,黄河决元城县第二埽,水官请在大名府以北筑堤,保护府城,堤长十七里有奇,民冢挡道一百六十余所,桑枣诸木八十余本,庐井九区,应尽行撤毀,魏人(大名府人)号诉不断。转运副使赵偁上疏,力请增修本埽,罢筑护城堤。称:元城县第二埽水行地下,深者三丈余,第二埽居上,高二丈四尺,水行地下,涨则冲刷堤岸。埽西有广滩,散漫百里,水涨数尺则西流。激水东注,堤防实能备御。从之。魏人鼓舞相庆。是年水官再次请修护城堤,增为二十七里,五月动工。赵偁以元城第二埽水行平顺,埽下有生滩,势自可固,请雇夫万人,增修元城第二埽,罢护城堤。于是罢役。

十月二十二日,吕惠卿改知延安府。

一零九六年丙子宋绍圣三年

黄河北流,御河数被湮没。四月,河北都转运使吴安持奏,御河自元丰四年因黄河在小吴决溢北流,导致湮塞。今黄河东流,御河复出。十九日,以前都水丞李仲提举开导御河。

十一月九日,北京留守司言:移南乐县,罢大名赤县,基内建置,请以大名县为名。从之。

是年,始行给地牧马之政。

一零九七年丁丑宋绍圣四年

北京大名府宫城东侧御河故道,最北端为下水关遗址闰二月七日,郑雍知大名府。

二十一日,以李仲主持开修御河,李仲引御河入北京城,穿城而出。

三月二十四日,李仲改任河北东路提点刑狱。

五月,章惇欲禁河北盐,因北京石刻仍在,夏竦所刻,遂罢。

一零九八年戊寅宋元符元年

八月四日,以李仲为朝奉大夫,赏开御河之劳。

十四日,诏河北措置籴便司封椿籴本钱物,除朝廷外,不许他司取索。其他各州亦是如此,如有朝廷旨意,由本司施行。

十七日,资政殿学士、知定州韩忠彦知大名府。

十一月二十五日,从河北路转运东西路提举司奏请,河北榷盐,依京西路盐法,实为便利,勾当官仍由文武官内举差。

一零九九年己卯宋元符二年

正月十七日,知大名府韩忠彦降一官,先前罚铜二十斤。

二月,河北、京东两路出动民夫三万余人治理黄河。

春旱,因开御河,北京水满城郭,居民、仓库皆被害,大名府知府韩忠彦深以为忧。大名城三里店段引河

四月十五日,因雨稍愆,疏决在开封、河南、应天、大名府囚徒,犯死罪已下降一等,至杖释之。

二十一日,李仲开修黄河新河。

五月九日,右正言邹浩奏称:北京城内自开贯御河以来,民居、寺院遭水浸不少。一旦河流涨溢,必为北京大患,本处大姓,已有迁居县镇,早作避水计划,人心危虑。请下河北路安抚、转运等司,早作谋划。去年大水之时,北京几坏于水,幸赖救护,急将御河塞断,故水不入城。因御河引注入城,涨溢难防,为患必大。惟有回徙御河,行于城外,一方永无他虞。北京城外旧有河道,虽久已湮废,自可修复,以成御河之利。因御河系河北东路提刑李仲所开,因而官吏不敢言。

十二日,河北路转运副使王博闻改陝西路,朝请郎吴安宪权河北路转运副使。

六月,久雨,大水,河溢,漂百姓,坏庐舍。二十八日,黄河决内黄口,东流断绝,全河改道北流,黄河干流仍行小吴故道经大名西、馆陶西、南宫、冀县、枣强、衡水、武强、武邑、献县至青县合永济渠,至天津湾人海。

黄河三次北流所经路线略有不同,或向西溃决漫入漳水,(北宋尝引漳水注雕马河,入府城,灌御河。又从东北斗门出,灌流沙河,复入御河,以通漕运。宋雕马河故道即今大名城西南布袋河,下游为今引河,魏县有村名马河口村即是因频临雕马河而得名。)或向东决漫入御河。新版《广平县志》记载“北宋时期,黄河北流自元城、魏县向东北,经今广平、馆陶县交界处向东北。”今天魏县的沙口集、沙疙瘩村和大名县沙疙瘩村等均系黄河流经,所带泥沙所造成的。

七月四日,大名知府韩忠彦奏报:黄河大决,府界县镇多已冲淹,大名府西即是北流故道,水势渐近府城,人心日夕忧惶。御河若不闭塞,黄河将直注入城,请令李仲用所得修新河钱物,尽快修筑。诏大名府与李仲修筑上下愜山,与昨来未开修御河高厚一般,不得低。

九日,右正言邹浩奏,河北路水灾,比陝西、京西等路更甚,百姓漂溺,不知其数,生者难以自存,老幼悲啼于路。

十八日,诏水部员外郎曾孝广赴河北路安排治河事宜。曾孝广曾任水官,不主东流,故派遣。

八月四日,因黄河全河北流,将河事付转运司,责州县共同救护北流堤岸。

十五日,免河北被水保甲冬教。

闰九月二日,命招募饥、流民修大名府城。

十月十四日,因河北大水,招刺流民,于大名府等二十二州军创置马军二十七指挥,以三百人为额,添置步军二十九指挥,每指挥以四百人为额。马军名广威、步军名保捷,二万余人。

十一月二十四日,诏河北黄河退滩地听民耕垦,免租税三年。

一一零零年庚辰宋元符三年

二月十一日,林希知大名府。十月二十二日,林希降,知扬州。

是年,大名府元城人李釜中状元。李釜(?——1130),字元量,名臣之后,北宋亡后,寓居高邮,故又称淮水人。家学渊博,犹崇儒学。其母妊娠之时,一日晨起釜鸣,其声可畏,声绝而母亲分娩,其父亲遂以“釜”命名。李釜少年好学,即长,负才名,于省试中夺取第一。因徽宗服丧期未满,未亲试进士,诏令以省试第一名李釜为新科进士第一名。中状元后,历官河中通判,出知真州,因忤怒蔡京外甥,被免官。后起为中名舍人,以待制知筠州。李釜诗文极佳,尝以文词冠天下,仅存诗一首《留题王官谷》。

一一零一年辛巳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

十月六日,门下侍郎李清臣受曾布陷害,罢为资政殿大学士、知大名府,寻卒。李清臣,(1032——1102),字邦直,大名人。七岁知读书,日诵数千言。因佛寺火,作浮图火解,兄惊奇之,韩琦闻其名,妻以侄女。宋神宗熙宁进士,历官翰林学士、尚书左丞。宋哲宗朝,独专中书,恢复青苗、免役等新法。李清臣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侍母尽孝,居官奉法,毋敢挠以私。所为文,简重宏放,自成一家,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其词作颇精工。有《淇水集》行世。

十二月二十九日,执政官左正议大夫、提举崇禧观蔡卞知大名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