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四二年壬午宋庆历二年
北宋大名府城墙红寺段正月五日,河北、京东西民间因岁不稔,伐树撤屋鬻卖甚多,令转运司依价收购,修盖新添军营。
十七日,遣使河北募兵,满一万人者升赏。
二月二十一日,令真定府、定州、天雄军、澶州各备兵马十万人,储粮二年及器甲五万副。择河北诸州强壮强健者,刺手背为义勇军,以备守城。诏下,人情汹汹,河北转运使李昭述带病每日行数村,开导父老,众始安。于是强壮废。
三月一日,以兵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张昷之为直史馆、河北路转运使。
五月,辽军聚兵幽州,声称南侵。吕夷简提议建北京,以控扼河朔,示将亲征,被采纳。十六日,升大名府为北京,诏曰:席万盈之懿兆,冠千里之上腴,隐然北门,壮我中华。北京领十二县:元城、大名、内黄、成安、魏、莘、临清、夏津、清丰、冠氏、宗城、馆陶。因大名府为都城,有宋一朝,又别称魏都、北都等。
十七日,以程琳知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掌宫钥及京城守卫、修葺、弹压之事,畿内钱粮、兵民之政。北宋大名府城遗址图
二十五日,知成德军张存为河北转运使。
六月十七日,以枢密副使任中师为修建北京使,并相视德清军、澶州、大名府城池及点检衣甲、器械、钱帛、粮草、军马事宜,以皇甫继明为修建北京副使。皇甫继明主持营造宫室,欲大兴土木以邀赏。程琳以大兴土木会致使民困,不可行,遂由程琳主持修建北京。北宋北京宫城区现状平面图
二十七日,以翰林学士苏绅为修建北京副使。
七月十二日,以北京宋真宗驻跸行宫中门为顺豫门,以行宫正殿为班瑞殿。
八月十日,程琳加资政殿学士。
十七日,出内藏库缗钱银十万两修北京行宫。在郭威所筑皇城基础上依东京都城式样修建北京,宫殿“略如都城”,收缩唐城规模,设置宫城、内城、外城。宫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即宋真宗驻跸行宫。城南三门:中曰顺豫,东曰省风,西曰展义。东一门,曰东安。西一门,曰西安,北一门,曰靖武。顺豫门内东西各一门,曰左、右保成。次北班瑞殿,殿前东西门二:东曰凝祥,西曰丽泽。班瑞殿东南为时巡殿殿门,殿门二,东景清、西景和,内为时巡殿,再北为靖方殿,再北为庆宁殿。外城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门一十七。南面三门:正南“南河”、东“南砖”、西“鼓角北宋大名府宫殿区”;北面二门:正北“北河”、其西“北砖”;东面二门:正东“冠氏”、东南“朝城”;西面二门:正西“魏县”、西南“观音”。有水关二:上水关“善利”,下水关“永济”。升元城、大名为“赤县”。修筑北京耗时五年。
闰九月一日,诏建北京,以备巡幸,所需之物,令有司置办,毋扰民。
二十八日,因宋辽修好,罢河北民间科徭。
一零四三年癸未宋庆历三年
二月六日,以北京行宫便殿为靖方殿。
因转运使一职不加选择,其间良吏百无一二,致使天下赋税不均、狱讼不平、水旱不得救、盗贼不得除、民无不思叛者。诏大名府通选转运使,盐铁副使张昷之等首批被选。十月十二日,以张昷之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
十二月二十六日,天雄军、德、博州天降红雪,尽成血雨。
一零四四年甲申宋庆历四年
三月,令州县立学。
八月十四日,以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令有事可越职进言。欧阳修奏财政窘状,河北之地,四方不及千里,缘边为塘水,民不得耕者十八九。澶、卫、德、博、滨、沧、通利、大名之界,欧阳修像东与南,岁岁河灾,民不得耕者十五六。……沧、瀛、深、冀、邢、洺、大名之界,西与北,盐卤大小盐池,民不得耕者十三四。又有不毛之地,牧地,贫乏逃荒不可胜数。时河朔风俗,不知嬉游,大名府、真定府以三月十八日为行乐之日,其俗颇盛。
九月,因保州乱兵事件,河北都转运按察使张昷之落职知虢州,转运按察使张沔等降职,大名府路都部署程琳因曾调发兵马,真定府路都部署李昭亮、缘边都巡检杨怀敏曾领兵至保州特免罚。
十一月二日,因大名府五县巡检、右侍禁彭仲舒与“贼”战死,录其子彭益为三班奉职。
二十二日,改“庄怀”潘皇后曰“章怀”。
一零四五年乙酉宋庆历五年
四月一日,遣监察御史刘元瑜等分赴三京疏决监狱。
闰五月二十八日,因转运使向来受朝廷密旨,令熟图本道利害,暗为边备。从河北都转运按察使欧阳修言,令转运司与闻边事。
七月二十九日,知大名府程琳兼河北安抚使。
八月二十一日,降欧阳修知滁州,因其外甥张氏有罪为由。
是年,包拯提议北京船场造木筏船只,由御河漕运怀、卫州粮食入边,请求“于镇府界西山采砍木植”。
一零四六年丙戌宋庆历六年
二月二日,夏竦加同平章事、判大名府。
三月十一日,程琳自知大名府还,言河北义勇人员军士,请今后每年入冬只令教阅一月,即便放散。从之。
六月一日,诏判大名府夏竦与河北监司察帅臣、长吏不称职者。
七月七日,诏夏竦、知并州郑戬、知永兴军程琳并兼本路计置粮草。
十一月,三司议榷河北盐,方平、余靖等进谏不可。命方平撰手诏,河朔父老拜迎于澶州,作佛会七日以报,并刻诏书于北京。北京父老每过其下辄稽首流涕。
监察御史何郯称:河北一路,除沧、滨出盐外,其深、冀、邢、洺等十数州,地多咸卤,不可耕殖。当时河北路实情是土地荒芜、农耕产量低下。
一零四七年丁亥宋庆历七年
三月一日,改大名府知府夏竦为枢密使。二十一日,贾昌朝罢相,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
六月二十一日,置北京留守司御史台。
十月九日,令河北州军公使钱,除管领军校接待信使不得减刻外,其余筵会迎送从简,不得令衙前公人远赴他处求买珍异之物。购置公用物品,依从市价,不得亏损百姓。
十一月一日,令于澶、贝、德、博、沧、大名、通利、永静八州军募人进纳修河物料。
二十八日,宣毅军小校王则占据贝州城反宋。王则以弥勒佛当持世,联合德、齐诸州,约定明年正月一日举义河北。其党羽潘方净怀刃往见贾昌朝,迫降不成,被擒,事泄,遂提前反宋。贾昌朝遣大名府钤辖郝质率兵平乱。
十二月一日,贾昌朝严令澶州、孟州、定州、真定府早作守备,不得使王则等人四处流窜。
一零四八年戊子宋庆历八年
闰正月二日,王则被俘,贝州平。文彦博请于北京斩王则,夏竦恐所俘之人为王则替身,以槛车押送王则至东京。
四月二十三日,置河北四路安抚使,北京、澶、怀、卫、德、博、滨、棣七州、通利、保顺二军为大名府路,兵八万;瀛、莫、雄、霸、贝、冀、沧七州、永静、乾宁、保定、信安四军为高阳关路;镇、邢、洺、相、赵、磁七州为真定府路;定、保、深、祁四州、北平、广信、安肃、顺安、永宁五军为定州路。因贾昌朝兼大名府路安抚使、马步军都部署,知定州、瀛州、成德军并兼本路安抚使。
五月二日,包拯自陕西徙为河北转运使,六月二十二日,以包拯为户部副使。
六月六日,黄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五百七十步,“经北都(大名府)之东,至于武城,遂贯御河,历冀、瀛二州之域,抵乾宁军,南达于海。”黄河泛滥大名、恩、博等地,洪水遍地,灾情严重。宋人称这条河道为“北流”或“北派”。这次北流经过的地区,《宋史》无详细记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编著的《宋代黄河北流考》考证,这次北流大致于“商胡北流入大名东,馆陶、武城西,”再经“枣强、冀州城、武邑、乐寿等地”,东北流至“乾宁军走今南运河于天津入海。”此故道即今卫河东侧的黄河故道。
七月八日,诏河北四路安抚司,凡移用军粮钱帛,并牒报转运司。因水灾,河北灾民数十万流入京东,招募饥民万余人为军。
九月二十三日,将今年江、淮漕米二百万斛转运给河北州军。
十一月七日,因河北路水灾,军储不足,诏贾昌朝兼计置河北一路粮草事。
二十一日,因雨潦伤稼,河南、河北尤甚,饥民相食。诏灾民男女不能自存者,听人收养,日后不得要回,受雇佣者,自从私券。
十二月十六日,贾昌朝言黄河北流为害,横陇以东郓、濮间黄河堤埽仍在,应尽塞决口,使黄河东复故道。
是年,诏河北州军,坊郭第三等,乡村第二等,每户养被甲马一匹,以备官买。
一零四九年己丑宋皇祐元年
正月七日,因议塞商胡决河令归故道,河北都转运使施昌言与贾昌朝不合,徙知兖州。吴鼎臣继任河北都转运使。
二十六日,以缗钱二十万市谷种,分予河北贫民。
三月九日,命户部副使包拯赴河北提举计置粮草。
三司使叶清臣挪用大名府库钱,贾昌朝不许,叶清臣上奏不止。“宰相欲两中之”,十一日,叶清臣出京判河阳,贾昌朝改判郑州。程琳自延州判大名府。
四月八日,命包拯与河北四路安抚使、转运司议省冗官及裁汰军士不称职者以闻。
五月十六日,改判大名府、河北安抚使程琳为大名府路安抚使、判延州。
六月八日,徙冀州所屯十指挥于真定府、大名府、怀州、卫州。
七月,河朔久不雨,惟定州有雨。
一零五零年庚寅宋皇祐二年
正月,三司上言庆历二年至八年河北行四税法,盐居其一,盐八百斤旧售钱十万,今售六万,商人以价券取盐,不再入钱东京,帑藏日渐缺乏。复行入钱东京法,谓之“对贴”。
二月十一日,兵部员外郎吕公弼充河北转运使。
六月,大雨坏民田庐,多流亡。
八月九日,出内藏库绢一百万,下河北都转运司,易大名府路安抚司封椿钱,市籴军储。
十一月,河北东路秋稼大丰。
是年,右领军卫将军王乙致仕,卒于海州。王乙,元城县人,数次上书论事,皆中时弊。监征楚州税时,做堤偃为闸,按时启闭,漕舟便利,每年可省卒二十二万七千人,省钱一百三十万,省米六万八千石。其十项建议解三司使之难,三司使不能绌其一,时蒙其利。
一零五一年辛卯宋皇祐三年
四月二十一日,吕公弼加秩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吕公弼在职逾年,通御河,漕粟实塞下;增诸州强壮城兵版筑城池,减百姓服役;蠲百姓不能偿还之冗赋数百万计,而官用仍富足。宋仁宗以为能,故有此任命。
七月十三日,黄河决大名府馆陶县郭固口。
十月七日,赐开大名府御河役卒缗钱。
是年,河北流民相属,官吏不加以抚恤,反而贿赂使臣,求取虚名。
置河渠司,专司提举黄、汴等河堤工料事。
一零五二年壬辰宋皇祐四年
正月二十八日,大名府馆陶县郭固口黄河决口堵塞。郭固口虽经堵塞,而水势犹壅。议者请开六塔河(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三十里六塔镇)以分其势。
三月二日,以包拯为龙图阁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居数月,徙为高阳关路安抚使。因河北路水,蠲河北路吏民积年拖欠公钱十余万。
七日,陈执中判大名府,程琳改为镇安节度使。因黄河泛滥大名府,程琳修筑黄河堤事未成而去,陈执中趁年丰,调丁夫增筑二十里,以障横溃。
十一月十二日,以都官员外郎郭申锡为侍御史。郭申锡,大名人,曾任博州知州,有戍兵结伙叛乱,杀一人,黥二人,平定。宋仁宗谓执政:“申锡小官,临事如此,岂易得也!”濮州强盗横行,令知濮州,不及一月,悉数擒获。
一零五三年癸巳宋皇祐五年
六月,河北饥,饥民流徙。
闰七月六日,因陈执中改任吏部尚书、平章事,徙判许州贾昌朝判大名府。
十月二十三日,以河北转运使、礼部郎中、集贤殿修撰陈升之为河北都转运使。
一零五四年甲午宋皇祐六年至和元年
二月三日,诏礼院,孝惠、孝章、淑德、章怀皇后、章惠皇太后、温成皇后皆立小忌。
四月,置北京作坊军匠二指挥。
七月十九日,贾昌朝请以河北诸州军户绝钱并官死马价钱,市马给士卒,从之。
河北岁大丰。十一月四日,贾昌朝言:“昨支给内帑钱帛八十万下河北都转运司,分诸州军趁时收籴军粮,内大名府收籴夏麦外,钱数全少。乞大名府权许客人入便斛斗三五十万,准备缓急支遣。”诏令三司入便五十万石,别行桩管。
一零五五年乙未宋至和二年
自去秋至春半,天下苦旱,京东尤甚,河北次之。继之春又大雪,大名牧马监牧马多死,监牧使臣数人获罪。
四月,京畿、河北、河东、陕西、京西等路州县百姓之苦,里正衙前尤重,致使出现孀母改嫁、亲族分居、弃田与人以免上等或非命求死等情形。二十三日,罢诸路里正衙前,只差乡户衙前,于一县诸乡中第一等,选一户物力最高者为之。
七月,黄河决大名第七埽。
九月二日,诏河北天下根本,而官吏多非其人,四路安抚司访察知州及主兵官之才否,具以名闻。
十月十一日,出内藏库钱百万下河北市籴军储。虞部郎中薛向因河北籴法有“岁常虚费三百万缗,入于商贩之家”之弊,行见钱和籴法可革其弊。且边境谷贵,“籴澶、魏粟,漕黄、御河以给边;新陈未交,则散粜减价以救民乏;军食有余,则坐仓收籴以待不足。”行一法而有三利。于是始置便籴司于大名府,置河北都大提举提点刑狱薛向兼便籴粮草及催遣黄、御河纲运公事。
十二月四日,发三十万丁修六塔河以回河道。先是黄河决大名、馆陶,殿中丞李仲昌请自澶州商胡河穿六塔渠入横陇故道(宋仁宗景祐元年黄河决口澶州横陇埽,水经聊城分数支入海,称横陇故道),以分水势,富弼以为是。以李仲昌都大提举河渠司,因李仲昌知水,特任之。
是年,元城县创建碧峰寺,殿宇辉煌,松柏环绕。每年二月二日为香火大会。今北峰村因位于寺北而得名。
一零五六年丙申宋嘉祐元年
自五月以来大雨不止,江河决溢,河北尤甚,民多流亡。因六塔河复决,治黄河西堤,以卫北京及契丹国信路。自此,只治西堤以卫北京,不再治东堤。
六月二十一日,免畿内、京东西、河北被水民赋租。
二十九日,诏大名府、澶、博州赈被水人户。
七月,赐河北流民米,一人五斗。出内藏银绢三十万赈贷河北,贷被水灾民麦种。
十一月三日,以贾昌朝为枢密使。欧阳修称其为阴谋小人,勾结宦官,制造事端,不可用。
四日,宣徽南院使、彰信节度使、判成德军李昭亮加同平章事、判大名府。因河北大水,民乏食,诏出太仓米六十万斛赈之。河北提举便籴粮草薛向因北方人食米不便,且漕路较远,用河北司四十万石米取代。
一零五七年丁酉宋嘉祐二年
三月二日,赈河北被灾民。
四月一日,因河北地数震,遣使安抚。
五月,河北丰稔,流民复业。
八月,令天下广置广惠仓,先行于河北、京东、淮南三路。
十一月七日,以薛向提点河北刑狱,仍兼河北提举便籴粮草。薛向任便籴司凡四年。
一零五八年戊戌宋嘉祐三年
三月,贾昌朝在北京大名府,奏僧寺多招纳无赖游民为弟子,尼僧为患。至此,再令五十僧度一弟子,僧徒大喜,争做道场以谢。
七月,黄河决北京第五埽。
九月十九日,出内藏库缗钱五十万,下河北转运司市籴边储。
十月二十六日,除河北坊郭客户乾食盐钱(一种杂税)。
冬,河北地震。
一零五九年己亥宋嘉祐四年
三月,大名府李昭亮、定州庞籍、真定府钱明仪请议置河北义勇。
四月,遣官划定河北牧地,其余募民耕种。
六月二日,王令卒。王令(1032——1059),初字钦美,后改逢原,诗人。元城人,后随叔祖徙广陵(今扬州)。王安石奇其才,妻以夫人吴氏之妹。少孤贫,不乐仕进,以授徒为业,擅长诗文,其诗受韩愈、孟郊、卢仝影响较深,气概阔大,怀疑传统思想,反对“天命论”、“性善论”。诗风奇崛,语言粗犷,风格劲健,直面现实,揭露社会矛盾。王安石在《思逢源》中有“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之句,对其才高命短、未得重用表示惋惜。诗文由其外孙吴说编为《广陵集》,未刊行,近代始有嘉业堂刻本。另有《拾遗》、《附录》、《年谱》、《论语解》、《孟子讲义》等传世。
七月,河北都转运使李参清退军中老弱者万余人,军士颇出怨言。
十一月二十二日,令河北州军现缺额义勇,自明年开始,三年内补足。
一零六零年庚子宋嘉祐五年
马颊河与老柴河交汇处春,河北转运使韩贽开凿二股渠(又称二股河),避免黄河再次东流。又于二股河西筑堤阻水东流。七月,黄河在大名府第六埽决口,澶州、大名府虽大水,民不及患。黄河东决一支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曰“二股河”,广二百丈。自二股河行一百三十里,至魏、恩、德、博之境,曰“四界首河”,在冀、鲁之间入海。宋人称它为“东流”或“东派”。此后,黄河时单股东流,时单股北流,也曾二流并行。东流所经冀、鲁边界,两汉以来河道历经泛滥,地势淤高,而御河以西地区“地形最下,故河水自择其处决而北流”。宋廷内部在维持北派或回河东流问题上争论不休,前者主维持北流,以凭借黄河天险阻御辽南侵,后者则“献议开二股以导东流”。二股河即今马颊河。
二月十五日,文彦博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充大名府路安抚使。
八月二十九日,罢诸路同提点刑狱使臣。欧阳修议废河北牧马监。时群牧地在大名,岁久冒入民田,有司参照旧籍括之,因牧地数易其主,地券不明,小吏持诏书夺民田,甚至毁坏房屋,发人墓冢。通判大名府张问具上以闻,诏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