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北宋时期的北京大名府(960年——1125年)

北宋时期的北京大名府(960年——1125年)(3)

发表日期:2011-8-24 15:06:5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一零一零年庚戌宋大中祥符三年

正月二十七日,振武勇士接送辽国使者过大名府境,寇准各给装钱。宋真宗认为寇准好收人情求虚名,命不得擅自赐给,所给之钱自备偿官。

春季之时,民财匮乏,常向豪强借贷,利息加倍。交纳租税后再偿还拖欠,因此纺织利润微薄。闰二月九日,河北转运使李士衡请行“预买法”。官府预先付给机工帛钱,到期送官,民即可获利,官也可足用。自是诸路照此实行。

八月二日,李士衡献钱帛三十万助朝廷用度。

一零一一年辛亥宋大中祥符四年

夏,河北、陕西、剑南饥。

五月,令州县置孔子庙。

八月二十七日,黄河决通利军,合大名府御河,溢坏府城,没田庐、人畜,人多溺死。遣使发仓廪米赈被水民户,人一斛。京西转运使陈尧佐等请于滑州开小河以分水势,河北转运使李士衡等称此举将为魏、博民患,罢之。

一零一二年壬子宋大中祥符五年

正月十四日,分遣使臣驰赴沿黄、汴、御河州军,晓谕守臣谨护堤岸。

三十日,著作佐郎李垂上《导河形势书》三篇并图,请复大禹九河故道,出大坯,至大名、馆陶,合赤河,北行入海。命李垂赴大名府、滑卫德贝州、通利军与长吏商计。因劳费不易,此议遂寝。令黄河、汴河、御河各沿河州军严护堤岸。

五月,为便于挽送,河北转运使自今于濒河州郡就近敛市粮草。

九月八日,令寇准都大提举河北巡检。时河北因饥多“盗”,地方奏报不实,又不及时擒捕,故有此令。

二十五日,诏京东、河北民以大小麦折纳预请绢钱者,免其仓耗及头子钱。

十二月十六日,寇准奏狱空,诏奖之。

是年,大名府宣勇军卒徐璘妻一产三男。

云捷军有十二指挥,于大名府置二指挥。

一零一三年癸丑宋大中祥符六年

正月七日,以知江陵府杜衍为河北都转运使。杜衍清直,时河北缺乏军费,不增赋税于民而用足。

七月初,知滨州吕夷简请免河北农器税。宋真宗曰:“务穑劝耕,古之道也,岂独河北哉!”十三日,免除诸路农器税。

十月七日,河北转运使李士衡贡助奉祀丝、绵、缣、帛各二十万。

十二月,寇准罢知大名府事,周起知大名府。

一零一四年甲寅宋大中祥符七年

七月二十四日,王旦奏言李士衡、张士逊等八人,莅事干集。赐诏褒谕。

一零一五年乙卯宋大中祥符八年

五月十二日,河北转运使李士衡等言:“有羡余钱四十万贯,绢五千匹,丝三千两,布二十万匹,请悉以上供。”令贮积本路,勿再输送。

九月,诏三司给沿边戍兵冬衣,不得将轻纤物帛充数。初,河北转运司欲以绸绢充军衣,以天雄军等处绢上供,虑其亏军士,故有是命。

十月四日,冯拯知大名府。

八日,葬驾部员外郎石崇本于大名府城南太赵里。石崇本,生于后唐天成年间,卒于太平兴国二年。幼孤,奉母以孝闻乡里,母有疾,侍奉不解衣,及母卒,未尝有笑容,三年丧衣不解。不食酒肉,与人交往敦信明义,寡言慎重。

一零一六年丙辰宋大中祥符九年

二月二十二日,新授保平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驸马都尉魏咸信判大名府。

五月十六日,河北转运使李士衡献助南郊绢布六十万匹、钱二十万贯,又请起发本路羡余二十万。河北民所产绢帛除交纳赋税和朝廷预买外,河北、京东地区还有余力“献助”或颁赏。先前每有大礼,李士衡频频上供或献助朝廷丝织物品,动辄数十万,可见河北丝织业发达,库存数量浩大。“河朔、山东养蚕之利,逾于穑稼”。

秋,大名府、澶州、相州旱。

六月,京畿、京东西、河北蝗蝻继生,弥覆郊野,食民田殆尽,入公私庐舍。蝗虫连云障日,不见边际,伤民田约十之一二。十二日,河北转运使李士衡却言:河北螟虫多不入田亩,村野间有蚁食之。又蝗飞空中,有身首断而殒者,有自溃其腹者,有小虫食之。

八月十七日,判大名府魏咸信献合穗禾。

九月十三日,令天雄军、相、卫、贝、博等州物、帛依旧输内藏库。

十六日,因蝗、旱,始得雨,令及时种庄稼,罢营造。

十月三日,大名府民伐登闻鼓诉秋旱,且言本部官吏不听其辞。遣官察视,蠲其赋。

十一月八日,大名府、澶、相州民伐登闻鼓诉霜旱害苗稼,转运使言称无灾伤,故州县不蠲减。命常参官分往按视蠲复。

十二月,大名监马生驹,赤色,肉尾无鬃。

一零一七年丁巳宋天禧元年

二月六日,河北昨买绢三十万匹,因本路蝗旱,减其三分之一。

四月四日,大名府、磁、相、澶州、通利军去秋灾伤,民多缺食,令转运司运米赈之。

七月五日,因蝗蝻再生,令诸州署廨设祭坛。

魏咸信因病召还,河北转运使李士衡权知天雄军,有饥民盗瓜伤主,按法当死,奏请发积粟赈民,从之。

八月,命马知节知天雄军。将行,上党、大名百姓争来迎接。因病乞罢。九月八日,马知节移宣徽院使、枢密院事。

十一月十八日,发兵暂驻天雄、永兴、永静三军、陝、冀、棣、邢、洺、磁、相、怀、泽、潞、石、乾、耀、华十四州,因多积草粮。

一零一八年戊午宋天禧二年

正月十九日,令大名府设米粥赈饥民。

二月二十四日,遣使葺天雄军城楼及编排衣甲。

三月五日,徙河北都转运使李士衡知青州。

四月十七日,因河北饥,贫民欠富豪利息钱,未交纳者,即印券契取其桑土,令禁止。

二十五日,昇王府咨议参军张士遜言,途经卫州至天雄军,沿御河颇有暴露骸骨,请遣使臣收埋。从之。

二十七日,灾伤地分,去年夏秋税及借粮种悉与除放,今年夏税大名府、登、莱、潍、密、青、渭六州免十之四,不得折变支移。

九月,河北安抚副使张昭远献谷穗三,各长尺余。

十二月十八日,参知政事张知白罢为刑部侍郎、知天雄。

一零一九年己未宋天禧三年

十一月七日,因河北提举捉贼司指使、殿侍王应捕贼时身中重创,命补三班借职。

是年,知天雄军张知白徙应天府,知应天府王曾知天雄军。范仲淹上书,誉称王曾才德纯美,名扬四海。王曾,青州益都(山东青州市)人,字孝先,辽使者往还停车,徒步而过,无人敢喧哗。民乐其政,为画像而立生祠。

魏州(大名府)人王整中状元。王整,字子齐。(970——?),中状元后,历官太子舍人,监兖州酒务,后至殿中丞。曾以六宅使身份出使辽国,贺萧太后诞辰。回朝后,曾提点河北刑狱。余事不详。

一零二零年庚申宋天禧四年

正月二十四日,改诸路提点刑狱为劝农使、副使兼提点刑狱公事。

八月六日,知天雄军王曾复迁参政。十一日,给事中李应机知天雄军。

一零二一年辛酉 宋天禧五年

七月十九日,诏知天雄军李应机,如闻临事太峻,或失公共,自今宜务酌中,勿为严苛。

秋,自孟州至大名府沿黄河两岸修建堤防数处。时每年春季预调塞河之物数以万计,谓之“春料”。

是年,河北稔。

一零二二年壬戌 宋乾兴元年

十二月,因赋役不均,土地兼并,始行限田法。未几,因限田不便而罢。

冬,真定府灵寿县人曹玮再知天雄军,辽国使者过境,相互告诫:“曹公在此,勿纵骑驰驱。” 

一零二三年癸亥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

五月二日,行陕西、河北入中储粮见钱法。

七月,河朔岁丰。

是年,令河北、河东等地募兵,刺“指挥”两字,官给其家属口粮。

知相州韩亿,有人诬告其子受贿,降为大名府通判。子韩综,字仲文。举进士第,通判邓州、天雄军。会黄河溢金堤,有数百家百姓避水丘冢之上,韩综下令“能济一人,予千钱。”民争驾舟筏来救,已而丘冢多溃。吕夷简自北京入相,荐其为集贤校理、同知太常院。

宋真宗至宋仁宗约四十年间,因冗官冗兵故,财入不敷出,商税、酒税增四倍左右。

诏京东、河北、陕西、淮南民输薪,调兵伐黄河两侧榆柳,作埽护堤。大名府筑成二埽。

一零二四年甲子宋天圣二年

三月二十二日,河北沿边安抚都监张澹成言:天雄军马铺缺马,长行皆抽差诸般杂役,有妨本铺支应。令诸路马铺兵士不得抽赴他处工役。

一零二六年丙寅宋天圣四年

正月二十八日,知天雄军曹玮改永兴军,因病免行。七月,复知天雄军。

四月六日,诏京东西、河北、淮南平谷价。

六月二十三日,因畿内、京东西、淮南、河北大水,蠲被水民田租。

八月八日,王沿上疏言:“河北为天下根本,其民俭啬勤苦,地方数千里,古号风实。……魏史起凿十二渠,引漳水溉斥卤之田,而河内饶足。唐至德(756——758)后渠废,而相、魏、磁、洛之地近漳水者屡遭决溢,今皆斥卤不可耕。”

十月二十八日,遣使河北体谅安抚被水民。

一零二七年丁卯宋天圣五年

五月十三日,诏河北诸州军酒税务,自有监临官,而转运使复差官比校岁课,务以侵民,罢之。

八月十四日,徙知天雄军曹玮知河阳。十九日,以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陈尧咨为宿州观察使、知天雄军。

一零二八年戊辰宋天圣六年

三月十六日,诏内殿崇班戴潜、高继密分充澶州、滑州、安利军、天雄军、濮州、郓州、齐州界都大提举,修护黄河堤岸。

六月,于御河沿流安利、天雄、永静三军、相、贝、德三州籴斛斗百万石,选差官置场,招客入便。

九月十四日,因大名府城墙并敌楼年久失修,令待将来修御河、漳河时,与城壕一并修葺完固。

一零三零年庚午宋天圣八年

九月三日,复置诸路提点刑狱官。

是年,颁天下望郡,京兆、大名、真定、凤翔、汉中、江宁、江陵七府,郓、青、杭、苏、扬、福等二十一州。

一零三一年辛未宋天圣九年

五月二十七日,遣使点检河北城池、器甲,密访官吏能否。

九月二十五日,以吏部尚书、知天雄军王曾为彰德节度使,仍知天雄军。王曾代陈尧咨知天雄,政有不便者徐更之,不见其迹。

天圣以后,北京售酒曲如三京法,官售酒、曲亦划疆界,相戒勿侵越犯法。

一零三二年壬申宋明道元年

四月十二日,大名府冠氏等八县水浸民田。

七月二日,诏大名府、真定、京兆、凤翔、河中、江陵、江宁七府,自今知府并与三司判官、转运使、副使一等差遣。

八月六日,治大名府古鳐堤。是月,秘书丞大名人刘越请太后还政,言尤鲠直,不报。

十二月五日,知天雄军王曾加同平章事。

一零三三年 癸酉宋明道二年

五月二十六日,从知天雄军王曾所请,于大名府立学,仍颁九经。

七月,河北蝗,草木殆尽。遣使安抚,免民租。

十一月十七日,王曾徙判河南府,陈尧咨再知天雄军。

十二月五日,诏诸路转运使、副使,年内遍历所部。

一零三四年甲戌宋景祐元年

四月二十五日,河北都转运使杜衍等请将大名府广平两监牧马归并,就便牧放。已将广平两监马数内第一监拨赴大名两监,第二监拨与安阳淇水第一监。从之。时赢州、大名府等地,远远望去,一片“棚基草地”。旧制,“用杂使官钱收买青白杨、榆,绕棚界栽种”,熙宁元年(1068)又规定了赏罚办法,如“青活及万数”,则予以奖赏,倘若“不切用心”,则“以委制论”。此激励体制使监区内植树造林活动成效明显。黄河、御河、漳河、滤沱河等河流沿岸是植桑枣、树柳榆的重点地区,形成了一条条河堤林木带,桑枣等经济林木成林成片,遍布河北东西路。

七月,黄河决澶州横陇埽,于汉唐旧河之北另辟一新道,史称横陇河。邹逸麟《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认为此河“经今清丰、南乐,进入大名府境,大约在今馆陶、冠县一带折而东北流,经今聊城、高唐、平原一带,经京东故道之北,下游分成数股,其中赤、金、游等分支,经橡(治今惠民县)、滨(治今滨县)二州之北入海。”改道后的黄河干流史称“横陇故道”,其所经行的路线称“横陇故道”。横陇故道行河时间不长,十四年后,黄河自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县)商胡决口,合御河入海,横陇故道淤废。

八月,大名府嘉禾合穗。

十二月十三日,以大名府学教授王诰、兴化军进士茅知魏并试国子四门助教。因经行醇深故也。

二十七日,天雄军部署、莱州团练使邵复为都大修河部署。

一零三五年乙亥宋景祐二年

二月,以右谏议大夫、知天雄军杜衍为御史中丞。

三月五日,殿中丞、通判齐州张宗彝言:大名府新作金堤,可以捍御横陇黄河决口水势。

十九日,赐天雄军修金堤役卒缗钱。

一零三六年丙子宋景祐三年

正月十二日,降前知大名府、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狄棐知隨州。

六月,河北久旱,遣使北岳祈雨。

十二月十九日,龙图阁学士、右谏议大夫、知开封王博文知大名府,加给事中。

一零三七年丁丑宋景祐四年

八月二十九日,徙相州造船务于天雄军。

十一月二十一日,出内藏库䌷绵五十万,下河北、陕西路市籴军储。

是年,群牧司奏河北诸军缺马,付天雄军、真定府、定、瀛、贝、沧州市上生马十二岁以下,马自四尺七寸至四尺二寸分为六等,自二万五千四百五十至万六千五百五十视等级给价,以第一等送京师,其余配诸军。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孙复客居大名府,门生云集。

一零三八年戊寅 宋宝元元年

六月十九日,诏天下诸州每月上雨雪状。

十二月十六日,徙判许州吕夷简判大名府。

一零三九年己卯 宋宝元二年

九月十四日,诏河北转运使兼都大制置营田屯田事。

一零四零年庚辰宋康定元年

四月二十一日,增补河北强壮军。

五月六日,知大名府吕夷简入相,以资政殿大学士、户部尚书李迪为彰信节度使,知大名府。因武事久驰,守将躲避领兵,李迪愿守边,即以李迪代之。

六月二十一日,诏陕西、河北、河东、京东西等路量州县户口,籍民为乡弓手、强壮以备盗贼。

是年,河北谷贱,有司募人入中,令籴粮至二十万石止。

一零四一年辛巳宋庆历元年

八月,河北转运司请于天雄军等六处置场买马,诏除雄、霸等七州军不买外,其余二十七州军并依六场例收置。

十月,宋闻辽军南下,急令修河北城池。

是年,程琳知天雄军。程琳持重不扰,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缮城池,增守御,植杂木数万,以备建造楼橹之用,不取于民。民爱之,立生祠纪念。《遁斋闻览》载,程琳性严毅,出镇大名,每日晨起据案决事,左右惴恐不敢喘息,开宴召集僚佐饮酒,则笑歌欢谐,人人敬畏其刚果而乐其旷达。

姚仲孙,字茂宗,陈州商水人,宋仁宗时权知大名府,曾夜领禁兵塞金堤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