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五代时期的东京、邺都(907年——960年)

五代时期的东京、邺都(907年——960年)(3)

发表日期:2011-8-24 15:07:0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九三七年丁酉后晋天福二年

正月,范延光自辽州引兵还邺都,虽奉表降晋,暗中勾结秘琼,密谋作乱。秘琼不答,过魏境,范延光于夏津杀其灭口,奏称被夏津捕盗兵误杀。

三月,范延光集将卒修缮兵器,悉召巡内刺史集魏州,密谋作乱。

四月,邺都旱。五月一日,诏洛京、魏府管内所征今年夏苗税物等,因微旱免五分之一。

二十一日,进封范延光为临清王,加食邑三千户,以安其心。

六月二日,范延光反晋,举兵二万循御河至黎阳口。东都巡检使张从宾发河南兵数千人讨伐,被范延光策反,合谋杀害皇子石重信、石重乂。

七月,魏、孟、滑三镇继叛,人情大震。命杨光远为魏府行营都招讨使兼知行府事。天雄军将冯晖、孙锐引兵至六明镇,被杨光远击败,士兵多溺死,斩首三千级,冯晖、孙锐退守魏州

九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改兴唐县为元城县

九三八年戊戌后晋天福三年

八月八日,澶州刺史冯晖自魏州城归降。自魏府城下屯军已来,墓冢多被挖掘,差人收掩。二十七日,又诏太仆卿邢德昭祭奠。

九月二十二日,范延光降。命刘处让权知天雄军府事。

二十五日,赦魏州,蠲民税。复范延光官爵,改授郓州刺史、天平军节度、郓齐等州观察处置等使,赐铁券,改封高平郡王。范延光旧僚、旧部调离魏州。

二十六日,遣李守贞押器币赐魏府立功将校。

二十七日,以杨光远行广晋尹,充天雄军节度使。

十月二十五日,因魏府初平,大赦天下。

十一月五日,因杨光远跋扈难制,分天雄军以削弱杨光远,以相、澶、卫三州为彰德军,以贝、博、冀三州为永清军,加杨光远太尉、西京留守兼河阳节度使。杨光远怨恨在心,勾结契丹,私养部曲千余人。

八日,升广晋府复为邺都,置留守。升广晋、元城为赤县,其余属县为畿县。

十二月,以高行周为广晋尹、邺都留守,广晋府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右神武统军邺都人王周为永清军节度使。

九四零年庚子后晋天福五年

三月五日,以归德节度使、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同平章事刘知远为邺都留守、广晋尹,典军如故。

九月七日,刘知远入朝。

十一月十一日,迁马文操墓于元城县沙山乡德化里(今大名县张铁集乡寺庄村西),附其先茔。马文操,字首道,邺都元城县人,马全节之父,唐末魏州武将,先后任唐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等。唐天佑二年,因兵变被杀,长子马全节降后晋,次子、三子及马全节的两个儿子先后在后晋任要职。晋高祖石敬塘追赠马文操为秘书监之职,并诏令贾纬等人于次年,为马文操立神道之碑,以示敬意,安抚勉励其后代。

九四一年辛丑后晋天福六年

马文操神道碑五月,立马文操神道碑,贾纬撰文,高廷举书丹。碑为青石质,首身一体,原座已失,高三点四米,宽一米,厚零点三六米,碑身精雕二龙戏珠。中间题额篆刻“大晋故赠秘书监马公神道碑”,三行四字排列。碑身阳面行书碑文,共计三千三百九十余字,为晋高祖石敬塘令贾纬为马文操撰文,高廷矩书丹立碑,主要刻记马文操生平、家世及大晋对其家庭后人的册封,碑文字体如行云流水,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该碑刻为雕龙戏珠,碑文流畅,铺叙有序,言辞优美;字体为行书,行云流水中透出刚劲,开行书碑文之先河。现存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月十一日,晋高祖忧虑安重荣飞扬跋扈,以邺都留守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广晋尹刘知远为太原尹,充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以北京留守李德珫为广晋尹,充邺都留守。以昭义节度使马全节为邢州节度使,加同平章事。

八月十二日,晋高祖亲赴邺都。

十五日,加恩收复邺都立功将校,追赠亡殁者。自东京至邺都道路,损践田苗处按地亩免今年租税。因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耻于称臣契丹,诏谕安重荣,不得得罪契丹,安重荣得诏不理。

二十五日,改邺都皇城南门应天门为乾明门,大名馆为都亭驿。

二十七日,自邺都遣光禄卿张澄、国子博士谢攀出使高丽行册礼。

十月一日,自邺都遣鸿胪少卿魏玭等四人,分往滑、濮、郓、澶视水害苗稼。

十一月十五日,太妃、皇后至邺都。

十六日,自邺都遣给事中李式、考功郎中张铸持节册封闽国王王延义。

十二月一日,以皇子石重贵为广晋尹,进封齐王。安重荣大集境内数万饥民,南下邺都,被护圣等马步三十九指挥杜重威击败,安重荣仅率十余骑走还镇州。

九四二年壬寅后晋天福七年

正月二日,安重荣被杀。

三日,赦广晋府禁囚。

五日,安重荣首级至邺都,漆之函送契丹。

十五日,契丹遣使来聘。是日上元节,邺都六街诸寺燃灯,晋高祖在乾明门赏灯,夜半回宫。

春,邺都、凤翔、兗、陕、汝、恒、陈等州旱。

二月五日,晋高祖于邺都武德殿宴请契丹来使。

三月二十三日,命宰臣于邺都寺观祷雨,遣石重贵于白龙潭祈雨,有白龙现于潭心,是夜澍雨尺余,人甚怪异。

闰三月十九日,赐邺都诸门名额,诏改邺都宣明门为朱凤门,武德殿为视政殿,文思殿为崇德殿,画堂为天清殿,寝殿为乾福殿,其门悉从殿名。皇城南门为乾明门,北门为元德门,东门为万春门,西门为千秋门。罗城南砖门为广运门,观音门为金明门,橙槽门为清景门,冠氏门为永芳门,朝城门为景风门。大城南门为昭明门,观德门为广义门,北河门为靖安门,魏县门为应福门,尉氏门为迎春门,朝臣门为兴仁门,上斗门为延清门,下斗门为通远门。邺都规模可见一斑。

四月一日,日食,晋高祖避正殿不视朝。令广晋、开封府尹等沿河节度使、刺史并兼管内河堤使。

五月,晋高祖病重,难于视朝。六月十三日,卒于邺都保昌殿,年五十一。广晋尹、齐王石重贵即皇帝位,是为出帝。十八日,晋出帝始于邺都崇德殿门偏廊听政,哀告契丹,称孙不称臣,触怒耶律德光。

七月一日,百官素服于邺都天清殿。

十日,晋高祖庶母太皇太后刘氏崩。

十八日,制天下有蝗虫处除放租税。

八月一日,百官素服于邺都天清殿。

十九日,葬太皇太后刘氏于今魏县秦固村。

二十二日,契丹遣使致祭汉高祖,赙礼御马二匹、羊千口、绢千匹。

九月一日,百官素服于邺都天清殿。分命朝臣于邺都寺观祷雨。

二日,晋出帝御乾明门,观襄州行营都部署高行周、都监张从恩等献俘,斩安从进等四十四人于市。

三日,宴班师将校于邺都崇德殿,赐物有差。

八日,以李德珫为广晋尹。

先前,河南、河北诸州官榷海盐,岁收缗钱一千零七万贯,又散蚕盐敛取民钱。晋高祖开盐禁,许通商,盐价顿贱,每斤十钱。十一月,三司使求暴利,重征盐商,过境征收七钱,留卖征收十钱。因此盐商绝,而官复榷盐。

十二月十二日,诏诸道州府,每遇大祭祀、冬至、寒食、立春、立夏、雨雪未晴,不得行极刑。 

九四三年癸卯后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

正月十四日,发禁军万人并家口赴东京。

二月五日,以广晋尹李德珫权邺都留守。

十一日,闻契丹将入寇,晋出帝车驾发邺都,曲赦邺都禁囚。

三月七日,以张从恩为邺都留守、广晋尹。

四月,天下诸州飞蝗害田,食草木叶皆尽。时蝗旱相继,人民流移,饥者盈路。

七月十三日,因饥,国用不足,遣使六十余人括诸道民粟。

八月五日,命朝臣十三人分检诸州旱苗。泾、青、磁、邺都共奏出逃凡五千八百九十户。

因春夏旱,秋冬水,蝗大起,原野、山谷、城郭、庐舍皆满,竹木叶俱尽,天下饿死数十万。十二月,契丹趁晋大饥,出兵五万分道入侵。

九四四年甲辰后晋天福九年开运元年

正月二日,沧、恒、贝、邺驰告,契丹前锋赵延寿、赵延昭率五万骑兵入寇,河北危急,诸州求救使者道路相望。

八日,殿直王班出使契丹求和,至邺都,前进不得而返。

十四日,契丹陷贝州、博州、元城(即王莽城、王乍村名来源于此。)至邺都城下。契丹太宗耶律德光率铁骑三四万建牙帐于元城,以前锋赵延寿为魏博节度使,封魏王,驻军南乐。

契丹伪弃元城(此为汉元城,即今固城村),伏精骑于古顿丘城。十八日,邺都留守张从恩遣人于夜间缒城间行,奏契丹退兵。

二月,因邺都留守张从恩屡奏契丹远遁,晋军追击时,恰逢霖雨而止。契丹设伏旬日,人马饥疲。

三月一日,晋、契丹大战澶州城北,两军战死无数。契丹分两军北归,所过焚掠,方广千里,民物殆尽。

四月二十四日,命诸州籍乡兵,七户出一人,自备兵仗器械,号“武定军”,得兵七万余人。

五月,分命三十六人赴诸道州府括钱帛,以资军用。

邺都出兵击贝州,契丹贝州留守赵延照纵火大掠,弃城而去。

七月一日,免河北诸州今年契丹蹂践处秋税。

三日,以定州节度使马全节为邺都留守,加兼侍中。马全节因元城为桑梓之地,素衣谒拜县令。

十月,以杜重威为招讨使,马全节为副,大败契丹于卫村。

闰十二月,契丹又大举入侵,前锋至邢州。命天平节度使张从思、邺都留守马全节、护国节度使安审琦屯兵邢州,武宁节度使赵在礼屯邺都。晋军畏惮契丹军,张从恩等引兵稍却,诸军则惊慌失措,丢盔弃甲,所过焚掠。

九四五年乙巳后晋开运二年

正月二日,张从恩自邢州退守相州,赵在礼还屯澶州,马全节归邺都。

八日,契丹寇洺、磁,杀掠殆尽,入邺都境。

十五日,皇甫遇与濮州刺史慕容彦超率兵千骑,至邺都,遇辽军数万,且战且退,至榆林店,契丹军乃还。是夜辰时(十九时至二十一时),契丹北遁,晋军南保黎阳。契丹驻屯邺都元城,建牙帐,攻黎阳不胜,又攻南乐,退却。

二月五日,晋出帝亲征,命安审琦屯邺都。

十二日,马全节等军依次北上。十四日,诏杜重威与马全节等会合进军。

四月二十二日,复以邺都为天雄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邺都留守为广晋尹。二十五日,马全节改天雄军节度使。

五月二十四日,杜重威献部曲步骑合四千人并铠仗。二十五日,又献粟十万斛、刍二十万束,求天雄军节度使一职。

六月九日,以杜重威为天雄军节度使。改马全节为恒州节度使,未赴任而卒,时年五十五岁,赠中书令。

马全节(891——945),魏州元城人,字大雅。为人谦谨,事母至孝,虽位至镇帅,也毕恭毕敬。少从军旅,历任河西、横海、昭义、义武军、天雄六节度使等,遇有政事必与幕客谋议,鲜有败事,多惠政,百姓称其德。

九四六年丙午后晋开运三年

天下旱蝗,河南、河北大饥,自夏初至六月,饿死数万,而诸镇争相聚敛,“盗贼”蜂起,剽掠县镇,吏不能禁。杜重威遣军将刘延翰于边境市马,被方简擒获,逃归告以“方简欲乘中国凶饥,引契丹入寇,宜为之备。” 

八月,邺都大水。霖雨不止,雨水一丈,沟河泛滥,水入城郭,损害秋稼。

九月十八日,安审琦率兵赴邺都。

十月十四日,以杜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与天平节度使李守贞会兵广晋府,北征契丹。时自六月降雨,至是未止,行军馈运艰难万分。

十一月,杜重威率大军自邺都北征,与契丹夹滹沱河对阵。

十二月四日,杜重威奏请增兵,晋悉发禁军数百人赴援,京城宿卫空虚。

五日,诏泽潞、邺都、邢洺、河阳运粮五十万石至军前,督迫严急,所在鼎沸。

八日,晋军粮尽,杜重威全军降契丹。契丹收其铠仗数百万贮恒州,战马数万尽驱契丹,徙晋兵于恒、定、云、朔间,戍守契丹南境。

九四七年丁未后晋开运四年后汉高祖(刘知远)天福十二年

正月,契丹灭晋。

二月一日,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国,分遣使者,诏赐后晋各籓镇。籓镇上表称臣,被召者无不奔驰而至。

耶律德光纵胡骑四出,以牧马为名分出剽掠,谓“打草谷”,诛杀无数,财畜殆尽。村民聚集乡兵,号“天威军”抗辽,多者数万人,少者不下千百,杀辽军无算。辽又遣使者数十人分赴各州括借,内外怨愤,民不堪命,皆思驱辽。

六月,刘知远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归汉。七月十三日,以高行周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改杜重威为宋州节度使。杜重威拒不受命,求援辽军。

闰七月十八日,杜重威据邺都反叛,汉高祖亲征。

十月十五日,汉高祖至邺都城下。杜重威虽称降,但闭门拒守。时邺都城中食物将尽,将士多出城投降,张琏率辽军两千人助杜重威守城。

二十五日,高行周督诸将攻城,汉高祖登高阜观战,自寅(三时)至辰(七时),士卒伤万余,死千余,不克而止。

十一月二日,邺都雨木冰。

三日,日南至,从官称贺于行宫。

六日,内殿直韩训献攻城器具。

十一日,邺都雨木冰。二十三日,又雨木冰。

二十四日,杜重威粮竭力尽,遣使请降。

二十八日,杜重威出降。邺都城中百姓饿死十之七八,生存者羸弱无人状。汉军杀张琏等将校数十人,放士卒归辽,将出邺都境时,大掠而去。郭威杀杜重威牙将百余人,以杜重威家财赏赐将士。

十二月六日,汉高祖自邺都还京。

九四八年戊申后汉隐帝(刘承祐)乾祐元年 

正月,诏令邺都四面人户去城三十里内所有天福十二年赋税并缘征一物以上并可特放。

三月十七日,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此大名县第一呼声。自此后,大名县始终未改名。

四月,河北诸州旱。六月仍旱。

七月二十三日,天雄军节度副使张鹏因一言之失,为高行周所奏,被斩。

九四九年己酉后汉乾祐二年

六月一日,魏、博、宿三州蝗抱草而死。

九月二十三日,邺都、磁、相、邢、洺等州奏霖雨害稼。

辽军入寇,十月十七日,逼近邺都北境,大肆杀掠。二十日,遣枢密使郭威御敌,宣徽使王峻监军。

辽军闻汉兵渡黄河,引兵远遁。十一月十二日,郭威军至邺都,令王峻分军趋镇州、定州。

九五零年庚戊后汉乾祐三年

三月二十五日,邺都高行周移镇郓州,并加封邑。

四月十五日,以郭威为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仍领枢密使,前例无有。河北兵甲钱谷,见郭威文书方可秉命。

二十五日,以左监门卫将军郭荣为天雄牙内都指挥使。郭荣即柴荣,郭威养子,邺都人。

五月,郭威在邺都筑皇城,尽除烦弊事宜,不数月,政事有序,一方晏然。

十一月,汉隐帝连杀大臣,又欲杀郭威。郭威留养子柴荣镇邺都,自引大军南下东京。汉隐帝死于乱军。

十二月一日,辽军入寇,河北告急,命郭威领大军北征。

九五一年辛亥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元年

正月五日,郭威即皇帝位,国号周,史称后周,建元广顺,以邺都为陪都。因邺都镇抚河北,遏制辽军,必以心腹镇守。十三日,命宁江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王殷为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同平章事,领军如故。王殷,大名人,生于魏州开元寺,少为军卒,因军功升迁,与周太祖起兵于魏州。

六月,邺都、洺、沧、贝等州大雨霖。以大名府元城县为赤县。

八月二十九日,周太祖追立故夫人柴氏为圣穆皇后。柴后,本邢州尧山人,父柴玭,号柴翁。柴后本为李存勖嫔御,李存勖据魏州后,由邢州徙居魏州,遂为魏州人。柴后无子,收养兄柴守礼第三子柴荣,柴荣后承周统为世宗。

十月,南唐百官共贺湖南平,魏岑侍宴说:“臣少游元城,乐其风土,俟陛下定中原,乞魏博节度使。” 

九五二年壬子后周广顺二年

七月,诸州皆奏大雨,所在河渠泛溢害稼。北境饥谨,百姓转徙,散居河北州县,凡数十万口。

十月七日,罢诸道州府制造军器,输送京城。

九五三年癸丑后周广顺三年

春末,邺都开元寺寺钟悬绝而落,火光出幡杆之上。

六月,河南、河北诸州大水,霖雨不止,川陂涨溢。河北诸州旬日内无乌鸦,既而聚泽、潞之间山谷中,集于林木,树枝皆被压折。

十月二十五日,邺都、邢、洺等州皆上言地震数日,凡十余次,邺都宫内尤甚,屋瓦皆堕。

十一月二十六日,重定天下县邑,大名县为赤县。

王殷恃功专横,多敛取民财。十二月二十五日,削夺王殷官爵,流放登州。二十六日,王殷被杀。命镇宁节度使郑仁诲安抚邺都,郑仁诲夺王殷家财,杀其子,迁其家属于登州。

是年,民死于疾疫者众多。

九五四年甲寅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元年

正月三日,废邺都依旧为天雄军大名府,在京兆府之下,其属县地望、官吏品秩,并同京兆府。又以贝州之永济、宗城、经城,相州之内黄、咸安、洹水,博州之清平七县改属大名府。

五日,符彦卿移镇天雄军。符彦卿为一代名将,史载其“武勇有谋,善用兵,契丹自阳城之败,尤畏彦卿”。北宋散文家柳开叔父柳承昫在符彦卿麾下担任大名府都孔目官。

十七日,周太祖崩,于大名府葬剑甲一副,剑甲冢在今大名县旧治村南八里。

二十一日,郭荣即皇帝位。

三月,北汉与辽军南下,三日,符彦卿引兵自磁州固镇北出抵御北汉军。

十月二十七日,因诸道“盗贼”颇多,讨捕终不能绝,召还使臣巡检,令节镇、州县肃清。 

九五五年乙卯后周显德二年

五月七日,大毁佛寺,禁僧尼私度。惟两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听设戒坛。僧尼多北走幽州。

是年,刘词卒,谥忠惠。刘词(891——955),字好谦,大名府元城县人。少事杨师厚,以勇悍知名。唐晋夹河之战,以军功为效节军使,迁长剑指挥使。坐事,左迁汝州十余年。后因功拜沁州团练使,徙房州岁余。无苛政扰民,人颇便之。常披甲枕戈而卧,谓人曰:“我以此取富贵,岂可一日辄忘之,且人情易习,若一惰其筋力,有事何以报国。”

九五六年丙辰后周显德三年

十月十七日,因征收赋税,多在收获、纺绩完结前。诏自今以后夏税以六月,秋税以十月起征,民间便之。

九五八年戊午后周显德五年

七月八日,遍赐元稹《均田图》给诸道,以一岁期限,大均天下田。

十月二十日,诏均定民租。二十三日,诏诸州并乡村,以百户为团,团置耆长三人。

十二月十日,罢州县课户、俸户。

是年,观音院主持高僧智佺圆寂。观音院为天雄军将戴、张、郭三家出资兴建,高僧智佺主持,敕授紫衣,赐号“归政”。圆寂后,建木塔供奉舍利,塔高三丈有余。

九五九年己未后周显德六年

三月,周世宗北征,命龙捷、虎捷、骁武兵先赴大名。

四月二十日,周世宗大治水军,分命诸将水陆俱下。军事物资自京城通过运河直通三关要地。 周世宗驾御龙舟,率舟师由永济渠顺流北上,首尾数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