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当代人物
游子风范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大名人物 >> 历史名人 >> 窦汉卿年谱长编

窦汉卿年谱长编

发表日期:2013-3-12 14:43:45 作者:佚名 浏览数:

1196年(丙辰,金章宗完颜璟承安元年,南宋宁宗庆元二年)一岁

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

窦氏生于河北广平府肥乡县行教乡城西村,今属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肥乡镇城西村。远祖窦融系汉朝大司空。曾祖窦亨,做金朝签军职;祖父窦荣,父亲窦思,母吴氏。(据王磐《窦默神道碑》)

窦默的生卒年月据《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五》:“至元十二年,默年八十,公卿皆往贺”“十七年,加昭文馆大学士,卒,年八十”考证为:生于金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卒于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

1211年(辛未,金大安三年,南宋嘉定四年)十六岁

居肥乡“公幼知读书,确然有立志,叔祖旺时为郡工曹,欲使改肄刀笔,公不肯就,愿卒习儒业。”(见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八)

1215年(乙亥,金贞佑三年,南宋嘉定八年)二十岁

居肥乡蒙军攻金,窦应征为金兵。窦默于战乱中被俘。同时被俘者三十人,都被杀,惟窦得脱。归其乡,家破,母独存。惊怖之余,母子皆得疾。母竟忘,扶病瘗葬,而蒙古兵又至。遂南逃,渡黄河,投奔河南母祖吴氏。(《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五》)

1218年(戊寅,金兴定二年,南宋嘉定十一年)廿三岁

居河南清流河家。有清流河医者王翁以其女许配,教以方脉,使业医,并嘱求师学针法。(见李谦《墓志》)

窦默在《流注指要赋》题辞所说:“哦经传之暇日,承外舅之训言……兼万国因乱而隔殊,医物绝商而那得。设方有效,历市无求;不若砭功,立排疾势。乃以受教,遂敏求师。”这是窦默学习针灸术的根本原因。

于此得《流注八穴》抄本。“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切求而莫之获。”(《针经指南》)

1232年(壬辰,金哀宗天兴元年,南宋绍定五年)三十七岁

居河南西华县、汝南县。在西华教书,“壬辰,授馆西华,以教读为业。”蒙古军攻河南,又丧其家,避乱至蔡州(河南汝南),遇山东名医李浩,授以《铜人》针法。(见《元朝名臣事略卷八》)

九月七日,作《流注指要赋》并序。序文曰:“望闻问切,推明得病之原;补泻迎随,揭示用针之要。予于是学,始迄于今,虽常覃思以研精,竟未钩玄而赜隐。哦经传之暇日,承外舅之训言,云及世纷,孰非兵扰。其人也,神无依而心无定;或病之,精必夺而气必衰。兼万国因乱而隔殊,医物绝商而那得。设方有效,历市无求。不若砭功,立排疾势。乃以受教,遂敏求师,前后仅十七年,晓会无一二辈。后避屯于蔡邑,方获诀于李君,斯人以针道救疾也,除疼痛于目前,愈瘵疾于指下。信所谓伏如横弩,应若发机,万举万全,百发百中者也。加以好生之念,素无窃利之心。尝谓予曰:天宝不付于非仁,圣道须传于贤者。仆不自揆,遂伸有求之恳,获垂无吝之诚。授穴之秘者四十有三,疗疾而弗瘳者万千无一。遂铭诸心而著之髓,务拯其困而扶其危。而后除疼痛迅若手拈,破结聚涣如冰释。夫针也者,果神矣哉!然念兹穴俞而或忘,借其声律则易记。辄裁八韵,赋就一篇。讵敢匿于己私,庶共传于同志。壬辰重九前二日谨题。”

内称:“后避屯于蔡邑,方获诀于李君”。李君,当系李巨川。据与窦默同时代的元朝文学家王恽《秋涧集》卷七十三记载:“予右髀有寒疾,将雨先痛。一日,谒黙斋先生于沙麓,见其求针者满室。先生笑谓予曰:汝亦入吾安乐窝邪?如痿者、躄者、瘖哑者、症结者、气蹷者,法虽有重轻,莫不撤针而滞散,舍策而起行。而予之骨痛,今三十年曾不再作。后官东平,一日与李公巨川话及此,曰:予客淮南时,以兹术授窦公,今青出于蓝。今君玉与少傅同乡,不知其术传之李邪?窦邪?而别有所授而然邪?向闻李君尝游江淮间,曾遇异人针法,盖以神授,未若李窦相传人事著明者也。”

李巨川,《针灸四书》注文名源。或是李浩别名、字。(见李鼎《授穴之秘者四十有三—-窦汉卿的学术师承和用穴经验》一文)

《藤县志》上有李浩“元初常往来东平间”,王恽亦“后官东平”。王磐碑文上所述当系李浩即李巨川,因为窦默在显后曾“荐之元世袓,两老不可徵”,这应该是朝中咸知的“李窦相传人事著明者也”。所以,李浩当系李巨川。

《藤县续志》上说:李浩,其先曲阜人,五世袓官于滕,因家焉。大父义,父玉,皆以儒显。而浩喜医方术,慕仓公之为人也。元初常往来东平间,为人治病,决死生,其验如神。所着有《素问钩元》、《仲景或问》、《诸药论》甚精。窦文正默幼从其子元学,荐之元世袓,两老不可徵,诏有司岁给衣米终其身。

(清宣统三年铅本:《藤县续志》方术传)

关于李元,《兖州府志》记载:“李元,字善长,滕人,以医侍世祖,奏对称旨。从比安王那木罕西征,行万余里,为叛主海都所得,幽之六年,乃得脱归,觐世袓于行在,上问其来状,顾左右曰:是人万里来归,尽忠孝于我,虽蒙古弗逮也,厚劳赐之。逾年,迁大中大夫都总管府达鲁花赤,清而有惠,恺悌宜民,以年老致仕,煺处滕阳,年八十四而卒。”

此处李元随军征西被俘后脱逃,不远万里觐忽必烈后逾年升为大中大夫都总管府达鲁花赤,完全不似《藤县续志》所说“荐之元世袓,两老不可徵”,即在朝中,何须再荐?或《兖州府志》记载李元非李浩子李元?存疑待考。

时蒙古军渡黄河,入郑州,逼汗京,攻下河南大部分州县。窦氏约于此次变乱中失去《流注八次》的抄本。见丙午年(1246年)窦默写的《交经八穴序》,内称“其的本悉亡之,今十五年矣”,上推十五年,正是壬辰之乱。

1233年(癸巳,金天兴二年,南宋绍定六年)三十八岁

居汝南县、湖北孝感。六月,金哀宗逃至蔡州。窦汉卿恐蒙古军进逼,又从蔡州渡淮河,逃避至德安府孝感县。

孝感县令谢宪子,一见如故交,遂馆于其家,日相与讲明伊洛程(程颖,程颐)、张(张载)义理之学,以为昔未尝学,而学自此始。神道(王磐《窦默神道碑》)

l236年(乙末,蒙古窝阔台汗(元太宗)八年,南宋端平三年)四十一岁

由湖北孝感返回河北大名。皇子阔出率兵伐宋,窝阔台命杨维中、姚枢随军南下,招致儒、道、医、卜等人才。姚枢、窦默受诏:“凡儒服挂浮籍者皆出之”,即凡是着儒服又载入名册的都释放。结果窦默于此时被征北上。(见《元史列传三十三杨维中传》)

1241年(辛丑,元大宗十三年,南宋理宗淳佑元年)四十六岁

居大名。刘执中出生。刘执中(12411296),字仲和。元少中大夫,吉州路总管。既是窦默长婿,又是窦汉卿医学传人。(据《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吴文正文集》卷三十七之《元故少中大夫吉州路总管刘侯墓志铭》记载)

1244年(甲辰,元乃马真后三年,南宋淳佑四年)四十九岁

居大名。授许衡弟许衎针灸术。许衎师从窦默学习针术后,“辄得心传之妙”,成为河朔名医。许多就诊的“疾病者扶杖而来,弃杖而往”。且“不望其酬”。(1979年《文物》第8期《河南焦作金墓发掘简报·新李封占墓》。)

1245年(乙巳,元乃马真后四年,南宋淳佑五年)五十岁

居肥乡。改名为“默”,字“子声”。“乡人好学者来问经书,疾病者来求医药,率皆欣然应答。人无贫富、贵贱,视之如一。针石所加,医药所施,病轨痊安,而未尝有一毫责报之心。久之道誉益重。”(王磐《窦默神道碑》)

1246年(丙午,元贵由定宗元年年,南宋淳佑六年)五十一岁

居肥乡。窦默于铜台牌子王氏家重新得到《交经八穴》一书,九月十一日,写出《交经八穴序》:“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近代往之弥验。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以此术行于河淮间四十一年。起危笃患,随手应者,岂胜数哉!予嗜此术,亦何啻伯伦之嗜酒也,第恨斯学之初,心术未偿,手法未成,而兵火荐至,家藏图籍,与其的本悉亡之,今十五年矣,切求而莫之获。近日得之于铜台碑字王氏家,其本悉如旧家所藏,但一二字讹及味之,亦无所害矣。予复试此,此一一精捷,疾莫不瘳,苟诊视之,明俾上下合而攻之,如会王师,擒微奸,捕细盗,虽有不获者,寡矣。噫!神乎哉是术也,今得之,亦天之浓予于是也,多矣。然予之所嗜,非欲以借此而私己之为也,盖欲民生,举无痒痫疾痛,痼羸残瘵之苦而为之也。惟学人亦嗜是焉如是,非予所敢知也。”(见《针经指南》)

l249年(己酉,蒙古海迷失后元年,南宋淳佑九年)五十四岁

居大名、潜邸。称是年北上金莲川之忽必烈潜邸,“己酉召居潜邸”。(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八)

是岁,使者持教令至。先使公之友人以私意往见公,使者微服摄其后,公不得已,乃出拜。命大名府官即日斋遣就道。忽必烈礼遇姚枢、窦默等。(见王磐《窦默神道碑》)),

“世祖在潜邸,遣召之,默变姓名以自晦。使者俾其友人往见,而微服踵其后,默不得已,乃拜命。”问今之明治道者。默荐姚枢。(《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五》)

l250年(庚戌,蒙古海迷失后二年,南宋淳佑十年)五十五岁

居河南辉县苏门山。蒙古授姚枢为燕京行台,因故弃官去,居辉州(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与许衡(怀州,今河南沁阳人)、窦默讲习程朱理学。

庚戌春,(许衡)自魏疾还乡里,过卫,闻怀之政犹虐,遂移家苏门,与姚枢窦默日事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星历兵刑食货之类,靡不精研,慨然以斯道为己任。(据《考岁略续》)

1251年(辛亥,蒙古蒙哥汗(元宪宗)元年,南宋淳佑十一年)五十六岁

居河南辉县苏门山、大名。既还大名。窦汉卿应征北上。

蒙古大汗蒙哥命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驻帐于金莲川。忽必烈广招天下名士,组成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窦汉卿应募北归,临走时,将自己耕田、房产赠许衡。许衡做诗《送窦先生行》相送。(许衡《鲁斋遗书》卷一一)

1252年(庚子,元宪宗二年,南宋淳佑十二年)五十七岁

居内蒙古曲你河。冬,上命公往诣曲你河,拜见太后,踢之貂帽、貂裘、靴袜。既至,太后问“汝为何等人,公以孔夫子门弟子为对,

乃命之坐,踢之酒食,顾遇之礼甚厚。时皇太子未冠,上命公教之,上将往征大理,以玉带钩踢公,且曰此金内府物也”。受命教皇太子真金。夏,姚枢随忽必烈征大理。(王磐《窦默神道碑》)

1253年(癸丑,元宪宗三年,南宋理宗宝佑元年)五十八岁

居内蒙古金莲川(爪忽都地面)。冬,罗天益师从窦汉卿学针灸方术。

“癸丑岁(1253年),初,余随朝承应。冬,屯于瓜忽都地面,学针于窦子声先生,因询穴腧。曰:凡用针者,气不至而不效,灸之亦不发。大抵本气空虚,不能做脓,失其所养故也。更加不慎,邪气加之,病必不退。……今因此病,而知子声先生之言矣。”卷二十针法门:“癸丑岁。与窦子声先生随驾在瓜忽都田地里住冬。与先生讲论。因视见流注指要赋及补泻法。用之多效。今录于此,使先生之道不泯云……”《卫生宝鉴》误刻“爪忽都”为“瓜忽都”。(罗天益《卫生宝鉴》卷二)

1254年(甲寅,元宪宗四年,南宋宝佑二年)六十一岁

居内蒙古金莲川、大名。是岁,请南还,上命大名、顺德各给田宅,有司具衣物以为常。(《元史·窦默列传》)

1257年(丁巳,元宪宗七年,南宋宝佑五年)六十二岁

居大名、内蒙古金莲川。忽必烈“命召遗老窦默、姚枢、李俊民、李治、魏璠于四方”于藩邸。(《元史·董俊列传》)

1260年(庚申,元世祖中统元年,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六十五岁

居开平(今内蒙古多伦)。是年,受翰林侍讲学士。“中统元年,拜太子太傅,辞不受。改翰林侍讲学士。未几以疾辞。三年复召入朝职如故”(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八)

三月,忽必烈于开平即帝位,为元世祖。召窦问国事,荐许衡。后使僧子聪与许衡定官制。元始置太医院。

世祖即位,召至上都,问曰:“朕欲求如唐魏徵者,有其人乎?”默对曰:“犯颜谏诤,刚毅不屈,则许衡其人也。深识远虑,有宰相才,则史天泽其人也。”天泽时宣抚河南,帝即召拜右丞相。(《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五》)

1261年(辛酉,元中统二年,南宋景定二年)六十六岁居住在开平、肥乡六月,以默为翰林侍讲学士。默与王鹗面论王文统不宜在相位,荐许衡代之,帝不择而罢。《元史本纪·世祖一》

八月,以姚枢为大司农,窦默仍翰林侍讲学士。先是,以枢为太子太师,衡为太子太傅,默为太子太保,枢等以不敢当师傅礼,皆辞不拜,故复有是命。

命大名等路宣抚使岁给翰林侍讲学士窦默、太医副使王安仁衣粮,赐田以为永业。《元史卷四·本纪第四》

是岁冬,公以疾归家。(《窦公神道碑》)。“俄谢病归”(《元史列传·窦默》)

1262年(壬戌,元中统三年,南宋景定三年)六十七岁居住在肥乡、开平。未几,文统伏诛,帝追忆其言,谓近臣曰:“曩言王文统不可用者,惟窦汉卿一人。向使更有一二人言之,朕宁不之思耶?召还,赐第京师,命有司月给廪禄,国有大政,辄以访之”《元史列传·窦默》

二月犹召窦默、姚枢、王鹗、僧子聪及张柔等至,示以前书曰:汝等谓文统当得何罪?(《元史列传·王文统.)

1263年(癸亥,元中统四年,南宋景定四年)六十八岁

居元上都开平。夏四月戊寅,召窦默、许衡乘驿赴开平。五月戊子,升开平府为上都。(《元史本纪·上都》)

1264年(甲子,元至元元年,南宋景定五年)六十九岁

居元上都开平。六月乙巳,蒙古主召王鹗、姚枢赴上都。窦默、僧子聪,尝偕枢等入侍,默言:君有过举,臣当直言,都俞吁咈,古之所尚,今则不然,君曰可,臣亦以为可,君曰否,臣亦以为可,非善政也。次日,复侍幄殿,猎者失一鹘,蒙古主怒,侍臣或从旁大声谓宜加罪,蒙古主恶其迎合,杖之,释猎者不问。既退,子聪等贺。默曰:非公诚结主知,安能感悟如此!(《元史本纪·世祖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七》)

八月,改燕京为中都。是年,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刘秉忠),赐第奉先坊,且以少府宫籍监户给之。时,刘秉忠四十九岁。(《元史列传·刘秉忠》)。

1266年(丙寅,元至元三年,南宋咸淳二年)七十一岁

居元上都开平。“至元三年二月二十有六日,檀州北李家庄后山上见上,面奉德音。窦汉卿独言王以道。”(许衡鲁斋遗书,卷七《对御》)

帝留意经学,窦默与商挺、姚枢、王鹗、杨果纂《五经要语》凡二十八类以进。(《元史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六》)

1270年(庚午,元至元七年,南宋咸淳六年)七十五岁

居元上都开平。窦默与张文谦请立国子学。(《元史列传·张文谦》)

l271年(辛末,元至元八年,南宋咸淳七年)七十六岁

居元上都开平。是年,窦默奏请元世祖“建学立师”,“博选贵族子弟士民俊秀者教之”,推荐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

1273年(癸酉,元至元十年,南宋咸淳九年)七十八岁

居元大都。丙戌,刘秉忠、姚枢、王磐、窦默、徒单公履等上言:许衡疾归,若以太子赞善王恂主国学,庶几衡之规模不致废坠。又请增置生员,并从之。(《元史卷八·本纪第八》)

许衡请辞,帝命诸老臣议其去留,窦默为衡恳请之,乃听衡还。(《元史列传·许衡》)

1274年(甲戌,元至元十一年,南宋咸淳十年)七十九岁

居元大都。八月,窦汉卿次婿,著名政治家刘秉忠在南屏山别墅无疾端坐而终,时年五十九岁。刘秉忠无子,以弟秉恕子兰璋后。厚葬大都,最终改葬邢州祖茔(今邢台县贾村)。(《元史列传·刘秉忠》)

1275年(乙亥,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佑元年)八十岁

居元大都。默年八十,公卿皆往贺,帝闻之,拱手曰:此辈贤者,安得请于上帝,减去数年,留朕左右,共治天下,惜今老矣!怅然者久之。默既老,不视事,帝数遣中使以珍玩及诸器物往存问焉。(《元史列传·窦默》)

三月,默与王磐等请分置翰林院,专掌蒙古文字,以翰林学士承旨撒的迷底里主之;其翰林兼国史院,仍旧纂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以翰林学士承旨兼修起居注和礼霍孙主之。(《元史列传·窦默》)

1276年(丙子,元至元十三年,南宋德佑二年,景炎元年)八十一岁

居元大都。建安人窦佳芳于此年开始,以父(亦名汉卿)传医术(药和灸)游历江淮一带,得人赠《针经指南》等书。

“至元丙子以来。余挟父术游江淮。得遇至人。授以针法。且以子午流注。针经。窦汉卿针经指南三书见遗。拜而受之。珍藏玩味。大有进益。且喜其姓字医术与先君同也。”(《流注针经序卷一针灸门》)

罗天益序李杲所撰《兰室秘藏》刊行。

1277年(丁丑,元至元十四年,南宋景炎二年)八十二岁

居元大都。三月庚寅朔,以冬无雨雪,春泽未继,遣使问便民之事于翰林国史院,耶律铸、姚枢、王磐、窦默等对曰:足食之道,唯节浮费,靡谷之多,无逾醪醴曲糵。况自周、汉以来,尝有明禁。祈赛神社,费亦不赀,宜一切禁止。(《元始本纪第九·世祖六》)

八月二十八日,窦默之子窦履任秘书郎,正七品。“至元十四年设秘书郎一员窦履”(《秘书监志卷十》)

1278年(戊寅,元至元十五年,南宋景炎三年)八十三岁

居元大都。元改广平郡为广平路。

九月丙戌,刘秉忠、姚枢、王磐、窦默、徒单公履等上言:许衡疾归,若以太子赞善王磐主国学,庶几衡之规模不致废坠。又请增值生员,并从之。《元史本纪·世祖五》

帝命诸老臣议其去留,窦默为衡恳请之,乃听衡还。(《元史列传·许衡》)

1280年(庚辰,元至元十七年)八十五岁

居元大都。加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七月十二日以病卒;讣闻,帝深为嗟悼,厚加赗赐,皇太子亦赙以钞二千贯,十一月,命有司护送归葬肥乡。皇太子(真金)命王磐撰碑文。追赠太师,封魏国公;溢文正公。(《元史列传·窦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