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杨家将传说”列为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城县);2012年1月,“杨家将传说”作为扩展项目,又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霸州市、永清县),杨家将的故事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千百年来,杨家将的故事传扬不息,杨业、佘太君、杨六郎、杨宗保、穆桂英、杨文广,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和脍炙人口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戏曲、曲艺又使杨家将的故事代代相传,传承至今,京剧、评剧、豫剧、秦腔等剧种杨家将剧目110多个,在中国历史上把一个家族的故事盛演不衰,也是一个奇迹。
其实,很多剧目都是虚构,如“穆柯寨”杨宗保招亲,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杨六郎“辕门斩子”,穆桂英53岁挂帅出征等,都是艺术创作,因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杨宗保、穆桂英其人。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是怎样的情况呢?
历史上的杨家将,第一代是杨业(戏中叫杨继业),祖孙三代镇守边关这是历史事实。杨业原是五代时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降宋,到雍熙三年(986年)战死于陈家谷口,在北宋戍边8年,加上在北汉从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戍边11年,共计19年。杨业战死后,杨六郎已29岁,从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戍边到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共计28年。杨文广守边关至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在边关60年。三代守边共107年,祖孙三代同仇敌忾,抗御外敌,忠勇传家。这在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
杨业其父始受命于周,降汉后,赐姓刘,故杨继业为刘继业。“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弱寇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履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降宋,宋太宗赐其恢复杨姓,单名一个业字。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实质为皇帝的高级侍卫,并无实职。授郑州(今河南郑县〉刺史(约为六品官),后为代州(今山西代县)兵马都部署,最后升到云州观察使。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五月,时任云州观察使(正六品官)的杨业为副帅,时任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主师,西上阁门使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监军,随太宗赵光义从西路出雁门关,攻取山后诸州。然后和东路曹彬、中路田重进,最后会师幽州,与辽军展开决战。三路军中,以西路军进度最快,很快拿下云、应、寰、朔四州(今山西朔县、大同一带),正欲挥师东进,不料东路曹彬惨败,不得不停止前进,返回代州休整。这时监军王侁坚持要杨业主动出击攻雁门关和辽军正面决战,导致兵败陈家谷口,全军壮烈牺牲。杨业重伤被俘,绝食三日,死于寰州,时年55岁。杨业死后于八月十五日,被皇帝追赠为太尉(正二品官)和中书令等虚衔,相当于宰相级别。
杨延昭是杨业之子,据《宋史-杨延昭传》:“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是指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春,随杨业功朔州之事。这时杨延昭29岁。杨延昭生于北汉天会元年(公元957年),卒于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享年57岁。曾任江淮南巡检使、崇仪使,知定运军,迁保州(今清苑县)缘边都巡检使。后以功拜鄚州(今任丘北)刺史、团练使,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戍守三关,即保定的高阳关、霸州的益津关、雄县的瓦桥关,均为平地,无险可守。《杨延昭传》载:
“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杨文广是杨业之孙,延昭子。《杨文广传》载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英宗曰:‘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乃擢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后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侯。逝世后赠同州观察使,卒于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享年70多岁。
有几个问题,曾有很多争论。那么,史实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一是:杨业究竟有几个儿子?《宋史·杨业传》载,杨业在陈家谷口和其长子延玉均战死,“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杨业有七个儿子,这是正史。也就是说,在陈家谷口除其大儿子延玉战死外,其余六个儿子还在,除儿子延朗被授予崇仪副使外,余均被授予较低级的军官。
二是:杨业死后,据《宋会要》记载赐絹布各百匹,粟一十石。”但同时期病逝的观察使抚恤规格为“赐钱三百贯,绢布各二百匹,酒五十瓶,羊五十只。”杨业战死抚恤反较病逝者少,说明当时是受人诬陷的。据光绪十年《奇岚州志‘节妇类》记:杨业妻折(后改佘)氏,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业死后,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爵。从这个记载看:折氏即佘太君,杨业死后,上疏皇帝申冤应是存在的。因杨业七月份战死,享受抚恤很少。宋史本纪记载于八月十五日“赠杨业太尉、大同军节度使”。“九月,戊寅,赐北征军士阵亡者家三月粮”。说明杨业死后是经过一段甄别的,否则不会出现开始抚恤较少,后又追赠高职。后来杨家将戏曲由此演绎出许多故事,也是多少有些痕迹可寻的。
三、潘美加害过杨家将吗?
潘美即戏中的潘仁美。戏中说他加害杨家将,历史上并非如此。据《宋史》:“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潘美在周世宗时补供奉官,后升为西上阁门副使。赵匡胤“遇美素厚”,初坐帝位,亲征判军李重进,潘美即为招讨副使。开宝七年十月为升州道行营都监。后功拜宣徽北院使,开宝八年(公元975年),为忠武军节度使(从二品官),进封韩国公。可以说,潘美在太祖期间是朝廷重臣。据宋史太祖本纪,在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潘美即参加征南重要战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据太宗本记,太宗赵匡义,登上皇位后,“潘美为宣徽南院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己未宴潘美等于长春殿,赐以袭衣,鞍马”。同年十月“潘美加检校太师(为正一品官)”。雍熙三年七月,由于陈家谷口名将杨业战死,降潘美为检校太保(坐降三级即从太师降为太傅,再降为太保等虚衔,仍为正一品官)。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六月,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潘美卒。据《潘美传》载,“战于陈家谷口,不利,骁将杨业死之。美坐削秩三等,责授检校太保。明年,复检校太师、知真定府,未几,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数月卒,年六十七岁。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配享太宗庙庭。”大臣死后配享太宗庙庭是最高荣誉。可以说,潘美在北宋期间官居一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要员,他的功勋声望应在杨业之上。陈家谷口之战前八年他已是检校太师,战后受到处分。按现在的话说,只是对“领导责任”的一种“问责”。一年以后又官复原职,并加平章事,也就是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