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刘秀是怎样登上皇帝位的

刘秀是怎样登上皇帝位的

发表日期:2013-3-7 10:01:12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作者简介:柏柳 (1934~)笔名蓝蔚。江苏镇江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毕业后在文化部电影局创作研究室、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历任《文艺研究》编委、执行编委、副主编、主编兼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编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东汉王朝的创建者刘秀,是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唯一的“知识分子皇帝”,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

刘秀(前6~57),公元25~57年在位。汉高祖九世孙。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其父刘钦曾任南顿县令。刘秀九岁时,父亲病故,由叔父刘良抚养。刘良任萧县县令,刘秀“随其叔父,在萧入小学”。刘良罢官后,刘秀回到家乡。新朝天凤年间,刘秀曾到长安皇家太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回乡以农耕为业。

王莽代汉后,由于改制失败,再加上连年灾荒,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声势日益浩大。公元22年10月,刘秀与其兄刘缜率领宗族宾客七八千人加入南方绿林起义军。公元23年1月,绿林军诸将不顾刘缤缓称帝的意见,拥刘氏族人刘玄为帝,建年号为更始。刘缋被任命为宰相,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刘玄称帝后,派刘缋攻下宛城,作为都城,派刘秀等北上攻占昆阳、定陵、郾城等地。6月,刘秀在昆阳与官军主力发生了一次大战,取得胜利。昆阳之战后,刘缋与刘玄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刘玄恐刘缤势大难制,设法把他谋杀。9月,绿林军攻克长安,王莽政权垮台。公元24年2月,刘玄迁都长安。第二年9月,农民起义军另一支主力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被杀。

刘玄政权覆灭之日,正是刘秀势力发展之时。此前,公元23年,刘秀被刘玄任命代理全国最高指挥官(行大司马事),“持节”北渡黄河,诏抚各郡。开始还比较顺利。不久,有个算命先生王朗,诈称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他在河北部分豪强的拥立下,于邯郸即位,宣布自己是汉朝的正统皇帝。广大北方地区望风响应,除佳都〔今冀州〉、和戎(今晋州)两郡外,北方基本成了王朗的地盘,刘秀反而成了王朗政权通缉的对象。河北地区流传的“刘秀走国(逃亡)”的故事,反映的就是他这个阶段的狼狈处境。后经过多方面的纵横捭阖,刘秀在信都、上谷、渔阳等地方势力的支持下,大败王朗的军队,并于公元24年5月攻克邯郸,摧毁王朗政权。接着,他又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使北方义军大都归附其麾下。这时,刘秀已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势力大增,遂与刘玄政权公开决裂,于公元25年6月在鄗(河北柏乡北)称帝,改元建武。之后,经过12年战争,陆续削平了各地农民起义军和割据势力,重建了统一的刘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为东汉。

王莽后期,全国一片混乱,可以说是群雄并起,遍地侯王,而最后都一个个烟消云散,只有刘秀脱颖而出,统一了天下。这样的结局绝不是偶然的。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刘秀的胜利再一次验证了这个道理。

首先,競慎克己,能屈能伸。刘秀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学历最高的一位,他从小就脚踏实地,不事虚夸。做太学生时“高才好学”,深受人们器重。学成回乡,不以稼穑为耻,无论耕耘还是收割,都是一把好手。毛泽东在读《后汉书‘光武帝本纪》时,在“性勤于稼穑”处画了密圈,在“南阳荒饥”,刘秀“因卖谷于宛”处,还特地把《东观汉记》中记载的“而上独收只有刘秀种的庄稼丰收)注在旁边,用以突出刘秀善于稼作。最能体现刘秀能屈能伸性格的是其兄被杀后,他深自韬晦,主动奔回宛城,向刘玄请罪,饮食言笑如常。这样一来,刘玄反而感到内疚,任命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这与刘缜的锋芒毕露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次,才兼文武,豁达大度。刘秀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知人善任,中兴二十八将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长于用兵,尤善以少胜多,出奇制胜。昆阳之战集中地表现了他的谋略和果敢。这次战役双方军力强弱悬殊,刘秀只有八九千人,而王莽有四十余万人。但刘秀利用王莽的将军王寻、王邑轻敌懈怠,亲自带领精兵三千,突破王莽军队的中坚,乘锐进击,大破敌军。在河北平定王朗的战斗结束后,刘秀发现敌人的档案中有他部下官员的书信。信中除了向王朗表示效忠外,还有对刘秀侮辱性的抨击。刘秀召集全体将领,当着大家的面,全部焚毁。这样处理,有效地巩固了内部,凝聚了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

第三,悲天悯人,严禁掳掠。在反对王莽的农民起义军中,不论是南方的绿林、东方的赤眉,还是北方的铜马,无一例外地进行掳掠。应该说,农民在开始起义时,夺取地主豪绅的不义之财,是完全合理的行动。但必须逐步禁止,建立起纪律来,才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这一点刘秀做到了。这不是说刘秀的部下不爱掳掠,而是刘秀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并让他们知道,掳掠所得是“小利”,甚至还会搭上性命。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天下,获得“大利”。公元23年,他诏抚河北时,所到之处,释放囚徒,废除王莽苛政,奖励有功,惩罚有罪,公平审理诉讼刑狱,恢复汉朝官名制度。官民一片欢腾,争先恐后地拿着酒肉,迎接慰劳,刘秀一概不收。他所制定的夺取天下的方针是:军事上严肃纪律,赏罚分明;政治上招揽人才,争取民心。这套方针不是纸面上的,而是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致使大批有识之士纷纷聚集到他身边。这就决定了最后胜利者不能不是刘秀。

刘秀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注意民生、与民休息的政策。他下令释放奴隶,整顿吏治,轻徭薄赋,抑制豪强,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是由于这些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实行,使得垦田和人口都有大幅度增加,从而奠定了东汉前期80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因此,可以说刘秀不失为对我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