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信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鸡毛信 >> 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作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

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作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

发表日期:2013-2-18 16:34:16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根据省住建厅、省文物局《关于开展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督导检查》的通知,由省住建厅王志强总经济师带队,一行10人于11月29日至30日对我市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认为:邯郸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布置、亲自调度,始终把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作为提升城市品味、带动城市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认识到位,投入到位,管理措施到位。

本文是陈延江副秘书长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工作汇报摘要。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我市做好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于19941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截至目前,共获批12个名镇名村,占全省总数的1/4,分别是: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永年县广府镇、峰峰矿区大社镇、涉县固新镇、武安冶陶镇)、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涉县偏城村)、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武安伯延镇、阳邑镇、肥乡县天台山镇)、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涉县赤岸村、王金庄村、岭底村、关防乡宋家村)。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8000年的人类文明史,3100年的建城史,500年的都城史。早在8000多年前就孕育了我国新石器中早期的“磁山文化”,商代作为商王朝的“离宫别馆”,城市雏形开始形成;春秋时期是晋国的重要工商业城市,战国作为赵国的国都,历经八代国君长达158年之久;汉代作为“五大都会”之一,与长安、洛阳等古都齐名。境内形成了磁山文化、女娲文化、赵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北齐石窟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十大文化脉系”。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一)邯郸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从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8000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半地穴房屋的出现、家鸡的饲养、粟的培植和胡桃的栽种,精美实用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产用品的出现,为人类文明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二)邯郸具有悠久的建城历史。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是当时我国北方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公元213年曹操建都邺城,构筑了天下三分有其一的格局,使其成为北方军事和政治中心,继曹魏之后,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个王朝也相继在此建都。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八路军129师战斗在这里,创建了以邯郸为中心的晋冀鲁豫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20世纪初期,京汉铁路的贯通,使邯郸城凭借这一现代交通优势,再度复兴。这是邯郸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给后人的发展轨迹和城市记忆,也是文化之都邯郸的一部发展史。

(三)邯郸是古代城址组群的典型样本。邯郸是赵文化的发源地,现存的赵王城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1961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邯郸市西南 4公里处,城内面积约505万平方米,分东、西、北三城,西城为王宫所在地,东城是重要军事要地,小北城是赵国王宫贵族的主要居住地,显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两千多年来,虽历经沧桑,鼎盛时期的城市面貌未能保存下来,但其城市位置未变,名称未改,遗址保存完整,在中外城市建设史上极为罕见。赵王陵墓群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帝王陵寝,五座王陵自成体系,坐西朝东,均以自然山丘为基,夯土筑坝、填石成台、雄伟壮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河北省乃至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王陵之一。

(四)丰富的文物与历史遗存。经过文物工作者半个多世纪考古发掘和专家考证,对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目前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近500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6项。邯郸三千年的史迹故事、人物风情,形成了广为人知的典故和成语,现已整理挖掘出来的成语典故达四千条,远至春秋、近至明清,各个历史阶段均无空白,被誉为“成语典故之都”。

二、强力实施“十个一”,推动名城保护再上新台阶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体现城市特色和品位的最靓丽名片,把名城保护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继续抓好各项既定安排部署的基础上,强力实施“十个一”举措,落实政策、机构、资金、规划等各项保障机制和措施,扎扎实实推进名城保护工作。

(一)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今年914日,市政府高宏志市长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专题调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议定了历史文化名城机构设置、资金保障、责任分工等事项,明确提出“件件都要有回应,事事都要落到实处”的要求。

(二)建立一套工作机构。市委、市政府调整充实加强了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主管建设、文物的副市长任副主任,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主任由建设局局长担任;成立了由规划、建筑、文物、园林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保护研究,为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组建了专门办事机构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办公室,核定3名行政编制,其中科级职数1名,承担市名城委日常工作,这在省内乃至全国都为数不多。

(三)设立一项专项资金。据统计,2004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文物、传统建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资金约7.1亿元。去年“国检”以来,投入到赵王城遗址保护、丛台、赵苑、博物馆、成语雕塑园等文保单位、传统建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方面工程资金约2.71亿元。914日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市财政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并逐年增长,今年市本级财政增加投入1000万元,专项用于名城保护工程奖补资金。高宏志市长强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县区财政要加大名城保护工程投入,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到名城保护中来。

(四)开工一批修缮项目。市委、市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进行了多次论证,划定了黄梁梦、城内中街、马头中大街、峰峰新华路后保安街等4历史文化街区4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批复。制定了《邯郸市历史文化街区(城内中街)建筑修缮及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工程项目、工作内容、资金估算、完成时限及责任单位,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快推进。马头中大街、黄粱梦、峰峰新华路后保安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分别由马头生态工业城管理处、邯郸县、峰峰矿区政府负责,均制定了修缮和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已报市政府和名城办同意,正在抓紧实施。

(五)改造一批基础设施。在对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的基础上,重点对主城区内的城内中街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城南街至人民路段两侧便道采用青石石材进行翻修,人民路至学步桥两侧便道实施维修改造,串城街内路面铣刨罩面,投资270万元。目前,已完成便道基础4000余平方米,环保砖铺装300平方米,污水管道正在加紧改造中。

(六)整治一条街区环境。在全面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今年集中力量完成城内中街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是沿街建筑墙体立面粉刷,沿街积存垃圾清理,拆除原有垃圾池、设置垃圾箱,取缔占道经营摊点,统一规范户外招牌,对通讯、电力等线路私拉、乱拉等影响景观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目前已清理垃圾46吨,清理占道经营商贩500多户,流动商贩330多个,市容环卫得到较大改观。

(七)开展一批课题研究。组织进行了《邯郸市中心城区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和《邯郸市民居大院保护规划》2个专题研究;编制了丛台——学步桥(城内中街)、马头中大、黄粱梦、峰峰新华路后保安街等4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内中街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由西北设计院张锦秋院士担纲领衔编制完成。

(八)完善一部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了《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聘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住建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名城委原副主任委员王景慧,教授张广汉和原名城所所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赵中枢等国内知名专家,对我市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了技术咨询,重点解决原规划存在的旧城格局、轮廓、规划控制区的层次和内容不清晰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该保护规划基础资料翔实全面,规划符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办法要求。1124日,我市名城保护规划通过了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九)制定一个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我市具有地方立法权的优势,结合邯郸实际,出台了《邯郸市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保护措施,该办法广泛征求了市有关部门和社会群体意见,市法制办正在审查,近期将出台,使邯郸市名城保护工作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法规体系,为保护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开展一项主题行动。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爱我名城、传承文明”主题活动,利用网络、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对名城保护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市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名城保护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目前已在全市形成了全民参与、全社会监督的浓厚氛围。

三、扭住重点求突破,切实做好名镇名村保护工作

邯郸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量大、面广,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河北省有名镇6个,邯郸占4个,名村7个,邯郸占1个;省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河北省有名镇12个,邯郸占3个,名村22个,邯郸占4个。

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显著地方特色的古村、古街、古民居实行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名镇名村都成立了专门的保护领导小组,编制了保护规划,制定了保护管理办法,对历史建筑进行设标建档,划定了保护范围,强化了保护手段。

涉县固新镇201012月份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固新镇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其特色可主要概括为北方城堡式四门四券古建筑群、源远流长的古槐文化、自古流传的冀南庙宇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价值特色确定为:集古槐、寺庙和地方民俗文化为一体,集中反映冀南民居特色的太行山区古村寨。在保护措施上:一是完成了规划编制。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核心保护区基础设施改造设计方案、环境整治设计方案、重要历史建筑修缮方案已全部编制完成。二是加强建筑修缮和环境整治。按照保护计划,投资1300万元,完成了原曲、固新两条历史街巷的环境整治和道路、电力、供水、排水管网、公厕、垃圾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修缮了清泉寺、南山寺、龙王庙等古建筑,对固新古槐周边设施进行了维护。

涉县偏城村2008年被评为第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偏城村始建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现存38个院落,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均为砖石土木结构,四周以石材筑成的寨墙高达十米,为北方少有的典型寨子式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中国古典建筑中又融有西方建筑符号,如尖券、山花等,浑然天成的建筑艺术让人叹为观止。院落具有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特色,平面呈长方形,建筑物互相对称,院落竖向设计随现状地形依山就势,方圆整齐。主要以129师先遣团驻地、将军第、进士府和3个城门为点,两条主要街道为线。偏城县县委曾于1938年至1946年驻偏城村进士府,八路军129师先遣团在刘家寨驻扎7年之久。村南1公里有省级文物艾叶峧石窟,北有市级文物寿圣寺,东为偏城水库,四周环山,是冀南民居中的一处奇绝景观。目前名村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核心保护区基础设施改造设计方案、环境整治设计方案、重要历史建筑修缮方案均已编制完成;投资100万元,完成了刘凤顺宅院、刘林太宅院、杨广廷宅院的修缮加固、内部改造、外观整治和道路、电力、供水、排水管网、公厕、垃圾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四、深入研究与挖掘,不断拓展保护范围和数量

邯郸当时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邯郸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二是邯郸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三是邯郸有着传统的历史文化风貌。通过这些年的严格保护和深入研究挖掘,历史文化保护的范围和数量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增加。

(一)历史地位方面。通过近期研究成果表明,远古时期邯郸作为人类活动中心之一,其上溯年代不再是8000年,已达到10000年以上。邯郸作为赵国的国都在中国210多个曾为中国古代都城的城市和地区中,其名次位于第18位。

(二)文物古迹方面。当时申报时为600处,其中属于国家级的6处,省级51处。经过第三次文物普查,目前数量已大大增加,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0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8处,省级135处,市级305处。从数量来看,邯郸的文物古迹在全国全省均属前列。

(三)传统的历史文化风貌方面。当时申报材料从历史文化、民俗民风、成语典故和建筑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随着时代发展,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市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风貌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目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已公布的名录分别为国家级24项、省级56项、市级750项,门类齐全,在全省名列前茅。从成语典故挖掘整理方面来看,2005年召开了全国首次“成语典故文化研讨会”;建设了全国第一个“成语典故苑”;组织专人历经3年时间,整理出邯郸成语典故4811条,历史跨度上至远古,近至当代,横向涉及到我市全部19个县(市、区)。在建筑文化方面,邯郸古城空间布局“中轴线、棋盘路、穿城河、行道树”特色明显,以汉阙为代表的建筑符号在各个公园、广场、进出市口等处均得到体现;赵王城遗址公园、赵苑的建设更进一步彰显了古城建筑文化特点。依托赵王城遗址,正在建设占地8200亩的赵王城遗址公园,是集文物保护、生态建设、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遗址公园和旅游景区;廓城遗存于地表的遗迹,现已开辟为一处大型的遗址公园即赵苑公园,成为人们追溯历史和休闲、娱乐的综合性景区。

五、加大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力度,延续历史文化的血脉

历史建筑和文物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市政府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基础上,于2011年公布了55处历史建筑和近现代优秀建筑,对核心保护区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了全面普查,对177处院落、10条街巷、4眼古井全部进行了编号,从建筑年代、建筑风貌、建筑质量等不同角度分析,以建筑为单位进行分类,全部建立了纸质和电子档案,并对历史建筑进行挂牌,设立了保护标志。

(二)加强博物馆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市博物馆、磁州窑博物馆、129师陈列馆为龙头的博物馆体系,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根据邯郸文化资源情况,在建设重点博物馆的同时,逐步建成了数家中小型、多门类的专业博物馆,囊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门类,形成了具有邯郸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体系。

(三)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历时3年的北响堂石窟抢险加固工程全部完工,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验收。投资760万元,对涉县娲皇宫危岩体进行抢险加固,对邺城遗址、狄仁杰祠堂、武安市天青寺大殿、武安舍利塔等遗迹进行了修缮,一大批历史建筑和历史文物重新焕发出了熠熠光彩。

六、抓好2013年工作谋划,推动保护工作再上新水平

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结合2012年保护工作情况,我市制定了2013年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行动方案,重点是做好“八抓”。

(一)抓保护工程。继续实施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

(二)抓法制建设。制定《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细则》,使保护和管理工作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抓建筑普查。在2011年我市已公布55处历史建筑的基础上,继续搞好历史建筑普查,特别是工业建筑和近现代优秀建筑普查,全面反映我市历史变革,留住历史记忆。

(四)抓规划编制。根据省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通知》的要求,完成肥乡县天台山镇、涉县关防乡宋家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保护范围内历史建筑修缮、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改造,建立历史建筑信息档案,实施挂牌保护。

(五)抓课题研究。在今年已开展的“民居大院研究”和“近现代工业建筑和优秀历史建筑”两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成果,拿出对策建议,为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依据和服务。

(六)抓资金争取。按照保护工作计划,积极向国家、省申报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资金,确保各项保护工程顺利实施。

(七)抓宣传教育。继续深化“爱我名城、传承文明”主题活动,提高市民对名城保护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形成全民参与、全社会监督的浓厚氛围。

(八)抓学术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和借鉴外地在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使我市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提水平、上台阶。

七、主要工作体会

思考我市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是推动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邯郸市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市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都把此作为立市治本,建设之基,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主管市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和专家为成员的市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针对我市保护工作状况,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名城委员会、市长专题会等会议,研究制定保护规划、法规办法,落实保护机构、内容、资金,做到了领导重视到位、组织协调到位、保护措施到位、资金保障到位,确保了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把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进一步强化领导、完善机构、增配人员、落实经费,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保护工作提水平、上台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创新思路、彰显特色是保护工作的关键。坚持“以史为根、以文为魂、以绿为韵、以人为本,构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总思路,在保持“中轴线、棋盘路、穿城河、行道树”城市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城带四城”的工作思路,即以历史文化名城为龙头,带动国家园林城、卫生城、环保城和优秀旅游城建设,确定了名城建设“赵都+绿网+水网”、“绿化+文化”的特色定位。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绿化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把名城保护摆在建设的首位。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选址、选线,必须有文物部门参加论证,坚持让位于名城保护范围,当城市建设与名城保护发生冲突时,城市建设要服从于名城保护。为全面履行保护职能,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助推名城发展的重要文件,1995年以市长令形式颁布《邯郸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在全省率先制定了《邯郸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2011年出台了《邯郸市名城名镇名村管理办法》。这些法规、文件的制定和实行,使邯郸市名城保护工作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法规体系,为保护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主任、两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张富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昌志等领导亲临我市进行指导,并对我市名城保护工作给予了肯定;今年1122日—23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来我市调研文物工作,对我市名城名镇名村和文物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邯郸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重视程度高,始终把文物保护工作作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带动城市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认识到位、投入到位、管理措施到位,工作亮点颇多,国家文物局将高度关注邯郸文物保护工作并给予大力支持。近些年来北京、西安、郑州、沈阳、长春、哈尔滨、成都、南京、洛阳等20多个名城的代表相继来我市考察、指导、交流,对邯郸名城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科学规划、搞好研究是保护工作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也是构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龙头”。 按照“全面控制和分区保护”的原则,我市于1989年开始着手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分了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环境控制区。在编制邯郸市第三期、第四期城市总体规划时,均设专章对邯郸古城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描述,明确了重点保护范围、一般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界限。随着保护内容、范围的扩展, 2010年修编了《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613日省政府予以批复,建立了“整体保护、片区保护、文物单位保护”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充分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古城整体风貌特色,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永续保存和合理利用。我市在构筑名城特色中,采取领导决策研究与专家咨询论证相结合、党政机关专职研究力量和社会研究力量相结合、大学院校研究和社会团体研究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历史文化名城专家、文物考古史学工作者、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人员,先后开展了“邯郸城市形象战略研究”、“邯郸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设计研究”、“邯郸市城市特色初探”、“邯郸市城市设计初探”、“赵文化对邯郸城市发展的传统影响和文脉”等课题研究。委托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中规院、北京源树景观设计事务所等知名院校和规划设计部门,承担了赵苑、赵王城遗址公园、丛台周边地区环境整治、火车站周边地区改造等城市设计,为构建充盈历史文化灵气和时代气息的名城特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宣传、强化意识是保护工作的必要条件。实行保护规划在网络、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公示,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广泛进行宣传,先后组织开展了“身在名城、爱我名城、我为名城添风采”、“爱我名城、传承文明”等系列主题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名城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名城保护的自觉性,形成了全民参与、全社会监督的浓厚氛围。

转自《邯郸城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