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史志事业科学发展的十大关系
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 霍宪章
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河南史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在工作中,我们必须自觉的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总结我省近30年的修志工作的经验教训,实践告诉我们,要顺利推进我省史志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运用好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处理好史志事业发展中的十大关系。
一是协调好修志与用志的关系。修志和用志都是史志工作者两大主体任务,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二者来作的。修是基础,用是目的,修以致用。开发好方志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治、教化”之功能,实现其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服务发展、垂鉴后世之目的。正因为有用,我们才修志,用志的主体在社会,也是我们的职责。修志单位的任务主要是修志,兼顾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修好,再能用好,用好了,又能促进修。按《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的每20年修一次作一个循环来讲,这是一个往复无穷的过程,整个史志工作都应坚持修用并举的方针。在修志时,必须坚持以修为主,不可忽视用志,修完以用为主体时,要为修做好准备。在上轮修志后与下轮修志衔接期间,必须坚持以用为主。就目前全省的史志工作的状况,第二轮修志处于攻坚阶段,应以修志攻坚为主攻目标和全局性工作,待2—3年二轮修志基本完成后则转向以用为主体的阶段。眼前要做好用志铺垫和衔接性工作,待我省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后,即转入用志为主体的工作,要因地制宜,压茬跟进。由于我省修志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市已全面完成二轮修志工作,有的则相对滞后,任务繁重。对于完成即将完成的市、县(市、区)要抓好用志工作;对修志任务落后的地方一定切实搞好修志工作。二者都不能偏废,应把修用贯穿到整个史志事业全过程。
二是协调好质量与进度的关系。修志和用志都应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尤其是修志,时间服从质量,志书的质量是志书生命价值所在。志书具有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的特点,必须可信、可读、可用。使之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有机统一。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进度必须服从质量,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编纂进度,没有质量就没有进度,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好又快,不是越快越好,讲的是质量要求。在修志的质量和进度问题上,我们要有一个清醒而坚定的认识,就是以质量为原则,要的是有质量的进度和有进度的质量,切不可讲质量就误认为越慢越好,讲进度就忽视了质量要求。质和量,质是第一位,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做到又好又快。针对我省第二轮修志的不平衡性讲,进度快的地方,对志稿一定要千锤百炼,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不要急于出书;按“多一字则繁,少一字则残”的高标准要求出精品佳作。对落后的地方要加快步伐,采取措施,迎头赶上,没有进度,质量就无从说起。快和慢都要做到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这一要求也是用志、学术成果的本质要求。
三是协调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地方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传承载体。因此,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工作中,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坚持做到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实现志书“存史、资治、教化”功能最大化。用志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 “四个文明”建设和我省“两大跨越”,历力实现中原崛起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要认真探索方志事业和方志文化产业相结合,文化事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的路子,使之实现社会主义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实现两个最佳效益,按照公务员管理的要求,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反补方志事业的发展。
四是协调好内部管理与宣传推介的关系。史志工作做的好坏与否,既取决于史志部门内部的条件,也取决于外在的社会氛围环境,二者不可偏废。内因的队伍素质、精神状况、办公条件、成果质量是起决定性因素,外部的宣传效果、支持力度、社会的认可是外因,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二者互为作用。我们讲的加强内部管理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史志事业发展的长效体制和机制及其“一纳入、五到位”就是讲这种协调关系。首先努力做好自身工作,争取有为,在做好我们内部管理的同时,加大外部工作配合的力度,千方百计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征得领导的支持,树立自身形象,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多争取支持,以自身的有为,争取社会有位。有为就会有位,有位才能更好有为,实现其史志事业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