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初,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突破阻碍
1980年1月,国家农委召开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王任重在会上讲话,再一次讲集体经济的极大优越性。会议开始,分组进行讨论,让大家开放思想。我安排周曰礼发言,介绍安徽的情况。他说,到1979年底,安徽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队占总数的51%,包产到户的占10%。增产效果明显。群众评价,组比队好,户比组好。一些地方,特别是占1/4比例的后进地区,迫切要求实行包产到户。大会分组讨论时,争论极为激烈。在华东小组几乎等于围攻安徽,让我很为难。其他小组也争论激烈,赞成任重讲话的人占多数。
1月31日下午,会议向中央政治局汇报情况。参加的有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胡耀邦、余秋里、王任重、姚依林等。华国锋等人讲话后,邓小平最后讲了话,他说:对于“包产到户”这样的大问题,事先没有通气,思想毫无准备,不好回答。他讲了一个大决策:就是本世纪末实现温饱,下世纪初实现小康,分两步走,要确定目标。
会前,王任重将我和他的讲话稿一起送李先念。李认为王的讲话很好,内容、文字均好。但指出王、杜两人讲话的精神应统一,不能两个调子,一致起来才好。任重把先念所讲“几千年来都是小农经济,已经试验过了还要试验什么?”这句话,加到我的讲话里,把“准许地方试验”一句勾掉了。王任重要求两个讲话一起送中央批转。这时,我和刚从四川省调上来的国务院副总理商量,怎么处理。他在省里工作的时候,是搞包产到组,没有更多地支持包产到户,用扩大自留地的办法,满足农民的这种要求。他认为:包产到户这类问题,可以让大家试,不宜堵死。先念、任重他们有意见,文件还要发,可不用国务院名义,以国家农委名义下发。于是把问题淡化了。好在会议纪要中仍保留了:对自发包产到户的,不要硬性扭转,更不可搞批判斗争。
还有很多同志持不赞成态度,主要是由于包产到户仍然不合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是规定“不许包产到户”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定。其中提出,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把草案“不许”改成“不要”。像包产到户这样的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说服党内领导干部。再跨一步,只有破除多数同志原有的思维定势,才会引起决定意义的变化,这要靠实践深化。
包产到户,1979年初得到安徽、贵州等地大量事实的正面印证,使我将家庭经营引入合作制的信念更加坚定起来。
我带着这些认识投入到了新的改革试验。80年代初,大家都关心粮食问题,有事实证明包产到户能够促进粮食生产,同时还能减轻国家的救济负担。
我相信农民要求包产到户,是不可抗拒的。从1956年以来,曾经三起三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现为一种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历史终归会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继1979年初和1980年初国家农委召开的两次会议之后,1980年4月,中央召开长期规划会议,我借机提出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
长期规划会议:小平讲话了
1979年底,包产到户虽然在全国还只是个别地方试行,比重仅占9%,由于一些地方自发仿效,其数量在逐步增加。在党内特别是在高级干部中间统一认识,尚需有个过程。
到1980年以后,情况开始有了变化。这一年的2月,中共召开十一届五中全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央书记处总书记,万里副总理接替王任重主管全国农村工作。
1980年4月,中央召开编制长期规划会议,这时姚依林副总理兼任国家计委主任,主持会议。他先召集中央几个综合部门的负责人,就会议准备解决的几个问题征求意见。
在讨论粮食问题时,姚要我先讲。我说:贫困地区要调那么多粮食救济,交通又不便利,靠农民长途背运,路上就吃了一多半,国家耗费很大,农民所得不多。建议在贫困地区搞包产到户,让农民自己包生产、包肚子,两头有利。我提出后,姚依林立即表示赞成。
这次征求意见的会(4月2日)后,姚依林到邓小平那里去汇报,胡耀邦、万里等在座。姚依林提到这个问题,说:工业、农业都要甩掉一些包袱。农委同志建议如甘肃、内蒙古、贵州、云南等省,中央调给他们粮食很多,是国家很大的负担。可不可以考虑,对这些地区,索性实行包产到户之类的办法。让他们自己多想办法,减少国家的负担。
邓小平说:我赞成依林同志刚才讲的意见。在农村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穷困的地区,像西北、贵州、云南等省,有的地方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之类的办法。
在编制长期规划的会议上,姚依林就把这个信息传达给了与会者。对打开甘肃、云南、贵州等地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0年5月,邓小平在另一次谈话中,赞扬了安徽肥西县的包产到户和凤阳的大包干,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
邓小平的这两次讲话,标志着包产到户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就在同一个月,国家农委根据全国长期规划会议精神,正式向中央作了《关于包产到户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允许在特殊困难地区实行包产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