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兴起

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兴起(1)

发表日期:2012-10-29 14:33:5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一直到1976年,我才被“解放”。1979年初,我也终于又调到新成立的国家农业委员会工作,得以在农村改革中尽一份心力。 

改革前的农业与农村 

如果按通常的说法,农村改革始于1979年,那么1977年—1978年这一阶段可称之为改革的“酝酿阶段”。 

当时,我国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可是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农民不得温饱,城市食品严重短缺,以至于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并引发出很多社会、政治问题。 

在当时,更多的人并未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在体制,认为主要是“经营管理”和某些具体政策及干部作风有问题。 “以阶级斗争为纲”仍在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学大寨”、“穷过渡”还在继续。对于解决人民公社的体制问题,尚未提上日程。 

历史事实证明:集体经济是一个低效益的经济。他的体制背离了农业生物学特征,使农民疏远土地,从而影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业生产还是依靠手工劳动,资本投入不足,长期处于自给经济水平,生产剩余量极小。加上国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还需要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削弱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而简单再生产仅能勉强维持社员生存需要,只好实行供给制式的分配制度,按人口计划分配食物。加之,和平时期人口快速增加,到了1971年,城市职工突破5000万,全国贫困地区扩大到2.5亿人口,粮食市场供应日趋紧张。口粮短缺的忧患,加重了农民对集体经济优越性的怀疑。而政社合一、公民皆社员的人民公社,又不允许自由进出,堵塞了社员自求谋生的道路,限制了农户发展经济的自由。其结果不仅加重了农村的贫困程度,还加重了城市的消费品短缺。 

就当时农村发展状况,全国可划分为如下三类地区(各占1/3左右的比重):一类是经济状况比较好的,一类是处于中间状态的,一类是较差的“三靠队”(即“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队,最多时达到2.5亿人)。 

集体经济的体制,既解决不了“三靠队”的脱贫问题,也满足不了先进社队的致富要求。所谓“中间状态”地区,不可能向第一类地区演进,而是向贫困地区下滑。农民对集体经济丧失信心,自然唤起对过去家庭经营的恋念。当人民公社核算单位划小,生产队取得独立经营权力,并允许田间管理包工、包产时,基层干部和社员就共同谋求修改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的办法。农民改革要求自发涌动,成为大势所趋。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还提出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决议的总精神是:端正政策,团结农民,鼓励发展生产。其中,第一条是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减少上边的干涉和平调;第二条是恢复按劳分配,实行定额制,或是包工制,大包工、小包工,允许包工到组;但仍然实行统一经营,不许包产到户;第三条是恢复自留地和集市贸易;第四条是发展副业、多种经营和大力发展社队企业;第五条是让农民休养生息,减轻负担,减少粮食统购数量,适当进口一批粮食,提高若干农产品(主要是粮食)的收购价格。对落后地区给予了相当的关注;第六条是仍提出国家要投资搞农业基本建设、商品粮基地和农业的机械化。 

尽管决议仍然留下一个“禁区”:“不许包产到户”。但全会以及前后几个会议,总的精神是提倡解放思想,制度创新。会上邓小平的讲话,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纠正当时党的领导人提出的“两个凡是”方针。全会前务虚会议,对过去工作的反思、批判,更使人们从切身经验中体会到必须进行改革。而较迫切的要求就是从人民公社和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解脱出来。 

大势所趋,新上任的党中央主席兼国务院总理华国锋接受大家建议,突出转变党的工作中心,停止“文化大革命”,平反“天安门事件”和其他冤假错案,放弃“两个凡是”,使三中全会顺利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把中国引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改革开放时代,顺利完成了历史的大转折。 

坚冰已经打破,第一艘开出的航船是农村改革。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发育程度较低,正好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一个风险较小的试验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