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遗存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古物遗存 >> 元代唐兀人李爱鲁墓志考释

元代唐兀人李爱鲁墓志考释(2)

发表日期:2012-10-23 10:31:35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元史》中有也先不花数人,墓志中的也先不花平章可能是蒙古怯列氏也先不花。也先不花的叔祖怯烈哥等兄弟四人曾率部属归附成吉思汗。也先不花的父亲孛鲁欢幼事睿宗,入宿卫。宪宗即位,与蒙哥撒儿密赞谋议,拜中书右丞相,遂专国政。赐真定之束鹿为其食邑。至元元年,以党附阿里不哥论罪伏诛。孛鲁欢死后,也先不花世其职,为必阁赤长。裕宗封燕王,世祖命也先不花为之傅,且谓之日:也先不花,吾旧臣子孙,端方明信,闲习典故,尔每事问之,必不使尔为不善也。’”至元二十三年,也先不花拜上柱国、光禄大夫、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时阿郎、可马丁诸种焚夷为变,讨平之。遂立登云等路、府、州、县六十余所,得户二十余万,官其酋长,定其贡税,边境以宁。可能是因李爱鲁与也先不花同在云南为官,所以才把女儿嫁给也先不花的儿子。 

依据《李爱鲁神道碑》爱鲁长女适同知台州路事巴约特,次女适浙东右丞、宣慰元帅阿尔丹。但《牧庵集》今常见的有《四库全书》本及武英殿聚珍板书本,为清代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清代在编修《四库全书》时用清代的蒙古语读音去改译元代的蒙古人、地名,造成张冠李戴的混乱。今人编辑点校《姚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武英殿聚珍板书本为底本,参校其他早期总集等元代史籍收录文章。因版本限制对《姚燧集》中一些人名、地名并未改正。王颞先生用未经篡改的传记资料来校勘《李爱鲁神道碑》,考证李爱鲁的两个女婿分别为伯牙吾台阿刺脱因。忽都虎是否有子曾任台州路同知,因《元史》记载简略无考。《元史》记也先不花有子四人:秃鲁、答思、怯烈、按摊。按摊,事成宗,袭长宿卫,有旨给七乘传,使往侍其父也先不花于湖广。诸道宪司以按摊孝行闻,拜中奉大夫、海北海南道宣慰使、都元帅。海康与安南、占城诸夷接境,海岛生黎叛服不常,按摊威望素著,夷人帖服,生黎王高等二十余洞,皆愿输贡税。在镇期年,以省亲辞去。至大二年,拜资德大夫、中书右丞,行浙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未几,奔父丧于武昌,以哀毁致疾卒。天历二年,赠秉义效忠著节佐治功臣、太保、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特进赵国公、中书左丞相,谥贞孝。四库本《元史》将按摊改读为阿勒坦。按摊曾在南部边境任职,且曾任资德大夫、中书右丞,行浙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无疑就是《李爱鲁神道碑》中提到的浙东右丞宣慰都元帅阿尔丹。将阿尔丹勘同为按摊无疑比将阿尔丹勘同为阿刺脱因更合适。只不过按摊并非如《李爱鲁墓志》中提到的是也先不花平章次子,而是也先不花平章第四子。 

关于李爱鲁之妻王氏,程钜夫《程雪楼文集》卷2《教化故母王氏追封魏国夫人制》说其通籍禁中。通籍禁中指名字载在宫中,可以出入宫禁。《元史》记安童母弘吉刺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王氏因教化显贵,得到通籍禁中的荣誉。墓志记王氏为金紫光禄大夫、提点太医院王公之女。元世祖时期见于记载的太医院提点共有两人,一位是许国祯,一位是王子俊。许国祯《元史》有传,王子俊则只在《元典章》中有一条相关史料:中统三年皇帝圣旨:今差光禄大夫、太医提点王子俊、提点许国祯各悬带金牌,太医大使王猷、副使王安仁管领诸路医人惠民药局勾当。墓志中的提点太医院王公可能就是中统三年(1262)时任太医提点的王子俊。 

《元史·爱鲁传》及《李爱鲁神道碑》皆记其卒于至元二十五年,《李爱鲁神道碑》复云其卒时年63岁。《李爱鲁墓志》记其生于壬辰年(1232)三月五日,至元二十四年随从云南王深入交趾,冒炎瘴遘疾,以其年六月十有八日薨,享年五十有八。似乎李爱鲁卒于至元二十四年。据《元史·外夷传》记至元二十五年三月,镇南王命爱鲁引兵还云南,《元史·世组本纪》记至元二十五年四月癸未,云南省右丞爱鲁上言:自发中庆,经罗罗、白衣人交趾,往返三十八战,斩首不可胜计,将士自都元帅以下获功者四百七十四人。’”爱鲁在至元二十五年还有活动,则其卒年应该为至元二十五年,墓志中的以其年应为以明年。关于爱鲁卒年年龄,墓志记卒年为58岁,神道碑记卒年为63岁,张沛之据神道碑推断其生年为1226年,据墓志李爱鲁生于壬辰年即1232年。以生于壬辰年,到至元二十五年去世计算,爱鲁卒年应为57岁。其实在《魏国公先世述》中就记载其卒年为57岁,爱鲁卒年为57岁的说法较为可信。 

西夏在亡国后,一部分遗民则迁居内地。这部分迁入内地的西夏遗民,据学者们研究主要分布于现在的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江浙、四川等地区,另外湖广、云贵、福建等地区也都留下了西夏遗民唐兀人为官与活动的记载。河北是西夏人迁入比较集中之地,至今尚留有一些遗迹。今河北保定莲花池公园内保存有《大元敕赐故顺天路达鲁花赤河西老索神道碑铭》记述了老索家族四代人一百多年的经历。而保定市北郊韩庄西寺遗址上出土的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所建西夏文经幢,说明至迟到明代中叶河北保定地区仍有西夏遗民活动。郑绍宗、王静如先生在《保定出土明代西夏文石幢》中曾提到,罗福成藏有定州佛像腹内所出的西夏文雕版佛经残片,认为是明清时期复印的。1990年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南豆各庄村发现元代西夏人后裔耿完者秃墓,出土耿完者秃墓志。河北大名唐兀昔里氏家族作为西夏后裔在元代影响很大,元代史籍中保存碑传资料较多,但独不见文物遗迹的发现。大名县旧治乡陈庄村发现唐兀人李爱鲁墓志,弥补了大名唐兀昔里氏家族未曾发现实物证据的缺憾,弥足珍贵。李爱鲁一生转战西南,为元初西南地区的军事征服和边疆治理做出较大的贡献,其墓志为昔里氏家族其他碑传资料校勘及人物关系研究提供了新史料。 

转自《民族研究 》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