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江三十六人接受招安的地点
《水浒传》写到宋江受招安后,在“宣和四年三月”上旬率部开进东京开封府城,“东京百姓军民,扶老挈幼,迫路观看,如睹天神。”这与《捕盗偶成》描述宋江等人进城的情形“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几无二致。宋江等人接受招安的时间与《水浒传》一致,那么率部开进的也是《水浒传》所称的东京开封府吗?笔者认为,宋江等人招安是在北京大名府,《水浒传》指称东京开封府是故事情节的需要。
首先,《捕盗偶成》是李若水在元城县尉任上的纪实诗,北宋时期的元城县附郭大名府城(治今大名县大街村)。李若水听到“嗷嗷赤子”“又愿官家早招却”,希望朝廷像去年招安宋江一样来招安杨江,李若水所能听到的声音只能是在其辖区大名府元城县,而不可能是数百里之遥的东京开封府。此可以推断,宋江等人是在大名府接受招安的,“去年”宋江等人被招安后,率部开入的城应该是北京大名府,而不是东京开封府。因为只有在大名府,身为元城县县尉的李若水才有可能真切地看到宋江入城的具体情景,也才有可能有“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如此形象的描述。
其次,杨江起义军亦可证宋江等人是在大名府接受招安的。《捕盗偶成》仅记杨江起义在“河北”,未详具体某地。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记载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军有,北京大名府杨天王、郓州李太子、密州徐靖、沂州徐进、水鼓山刘大郎等各率义军,号称万人,“巡、尉不敢抗,县、镇不敢守”。[8]这里的杨天王应该就是《捕盗偶成》中的杨江,杨江才是本名,天王应是部下对杨江的尊称。因有宋江招安先例,对于杨江起义军,百姓们“又愿官家早招却”,一个“又”字就指明了宋江受招安之地与杨江起义之地是同一地域。杨江是在大名府起义,宋江等人接受招安的地点也是在大名府。
第三,若宋江等人果真是在东京开封府接受招安,开封府人才荟萃,应该会在文献中有所记载,但没有任何文献记载此事。《宋史》卷二十二和《辽史拾遗》卷十二记载,宣和四年三月宋军伐辽,六月结束,历时四个月。时伐辽军兴,用人之际,战斗力极强的宋江所部在大名府城接受招安后,随宋军参加了这次伐辽行动。据《三朝北盟会编》卷6记载,宣和四年,宋金相约攻辽,宋徽宗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率宋军伐辽,童贯手下有一员大将叫杨志。关于杨志的身份,《三朝北盟会编》卷47称杨志为“招安巨冠”。[9]此杨志无疑就是宋江三十六人中的杨志,宋江等人招安后,率部参加了这次伐辽。这可能是《水浒传》中宋江率部北上征辽的历史依据。
通过以上分析考证,可得出结论:宣和四年二月宋江在大名府受招安,之后不久,率部开进大名府城,李若水是当时的亲历者。在宋江受招安这个情节上,《水浒传》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只不过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水浒传》将宋江受招安后率部开进的大名府城指为东京开封府城。宋江接受招安后,即率部随宋军伐辽。
四、杨江大名府起义结局的推测
李若水是因杨江起义而附带出宋江招安一事,有必要对杨江领导的大名府起义军的结局作一交待。
在李若水的眼中,杨江起义军的“战阵规绳视前作”,其影响丝毫不亚于宋江,关于杨江领导的大名府起义军的结局,大名旧志均没有记载。《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十八《林泉野记》韩世忠事迹称,韩世忠与张俊“俱破郓贼李太于碱河、何威于洺州、大名贼于超化寺、内黄贼于祁州、徐靖于莒县、张仙于擂鼓山、潍贼于方村,并济南贼”,遂定河北、京东。[10]大名府起义军被宋军镇压,在超化寺战败。《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十九《林泉野记》张俊事迹与韩世忠略同,明确记载了大名府起义军在超化寺战败的时间是“(宣和)六年”,余部被宋军“追至内黄”。[11]
韩世忠、张俊二人事迹中仅记“大名贼”,没有直书“大名贼杨江”,此后的史料中也不见杨江的事迹。如宣和六年十二月,“时转粮以给燕山,民力疲困,重以盐额,科敛加之,连岁凶荒,于是饥民并起为盗。山东有张万仙、张建,河北有高托山,众皆十余万,自余二三万者不可胜数。令内侍梁方平讨之。”[12]在宋军镇压下,高托山接受招安。在这次饥民起义中,河北起义军有高托山,杨江不在其列。
杨江的结局成谜。对于杨江起义军,老百姓的态度是“又愿官家早招却,”当时的大名府知府前后两人政策不一。宣和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因大名府知府王革“治郡惨酷无状,捕盗措置乖方。”改官延康殿学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13]王革“惨而怯,盗无轻重悉抵死,小有警,辄闭城以兵自卫”。徐处仁继任大名知府,“处仁至,即大开城门,撤牙内甲兵,人情遂安。……在宣和间,数请宽民力以弭盗贼。尹大名,以刚廉称。”[14]
大名府知府徐处仁实行招降政策,《三朝北盟会编》不书“大名贼杨江”,杨江极有可能接受了招安,张俊、韩世忠率宋军所“破大名贼”或是其他活动在大名府境内的义军。但是也不排除杨江尚未接受招安,就在与宋军作战中阵亡。若是这样,杨江被部下尊称“天王”,他或许就是《水浒传》中绰号“托塔天王”晁盖的原型之一。
论影响不在宋江之下的杨江的事迹湮没无存,其结局无可察考,实在是件憾事。
注释:
1、(宋)李若水《忠愍集(卷二)》[M]。《四库全书》第1124册,第68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元)脱脱等,《宋史》[M],第1316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册)[M],第408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M] ,第61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177册)[M],第6964、6965页,北京:中华书局,1957。
6、朱一玄、刘毓忱,《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资料丛刊》第二册《水浒传资料汇编》[C],第23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7、(元)脱脱等,《宋史》[M],第111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8、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五册[M],第217、2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9、(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第40、35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M],第157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M],第157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清)《历代通鉴辑览》卷8l[M],《四库全书》第338册,第35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100册)[M],第3936页,北京:中华书局,1957。
14、(元)脱脱等,《宋史》[M],第1151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