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韩宝河,谱名金声,字玉振,河北省成安县北乡义村人,生于1974年农历11月初二,中专文化,政工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理事,邯郸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邯郸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成安县地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成安县作家协会秘书长,成安县新联会副秘书长,成安县文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成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成安县诗联学会理事和成安县硬笔书法协会会员,1998年被团县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员”,2009年被成安县委、县政府授予第二届“优秀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号,现供职于成安县地税局,参与《成安县志》编纂。撰写的地方文史方面的专业文章和诗联作品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并获奖,有的被传抄或勒石刻碑,其中《成安赋》被镌刻于县城人民广场木简墙上。
手机:13831038072
办公电话:0310-7211812

北宋三朝名相、魏国公韩琦晚年曾镇守大名府长达五年,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留下美名千古传颂。
韩琦,字稚圭,号戆叟,河南安阳人,是笔者三十四世先祖。性纯一、无邪曲,端重寡言,学问精深,风骨秀异,英气逼人,天圣五年(1027年)中甲科第二名,即榜眼,唱名时太史奏日下现五色祥云,左右皆贺。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任右司谏,曾上书弹劾宰相王隋、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使四人同一天被革职。宝元三年(1040年),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当时人称“韩范”,边地谣谚说:“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请和,被任为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同时登用,支持庆历新政。两年后,以仲淹等罢政,自请出外,知扬州,后历任定州、并州知州,在并州时,收回契丹冒占的土地,立石为界,加强防御。嘉佑年间复入朝,任枢密使、宰相,执政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一、赈灾安民 恪尽职守
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秋,韩琦因告老出知相州不到三个月,河北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大震过后,余震不断,土地陷裂,并且还摧毁了黄河堤防,引发了巨大洪水,无论是官府、寺庙,还是民居房屋,倒塌者大半,使得当地民不聊生,流离失所,人们吃无饭、穿无衣、居无所,只好背井离乡,四处逃难,谋求生路。当时大名府为宋代四京都之一的北京(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是大宋王朝的北部屏障,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素有“北门锁钥”、“天下咽喉”之称,北方辽国虎视眈眈,大名一旦失守,大宋政权将岌岌可危。因此,派谁前去安抚灾民,赈济一方,恢复生产,巩固边防成了宋神宗绞尽脑汁而反复思索的头等大事!经过再三考虑,他觉得只有德高望重的三朝圣相、两朝顾命的首辅老臣韩琦是最佳人选。
韩琦执政三朝,扶立二帝,出将入相,威镇华夏,忠心耿耿,赤胆为国,所任地方皆建生祠,他若能前去救灾,是最合适不过了。只是他现已年过六旬,现任淮南节度使、司空兼侍中,正在故乡相州为官,精力还行吗?神宗皇帝只好先派御药院内侍刘有方捧着手诏到安阳,手诏说:“河北发生地震,川防溃决,百姓流离失所,朕十分忧虑,朕曾空虚宰相之位,等待爱卿返还再任。虽然岁月时代已发生了变化,但一般人恐怕都不愿意轻易离开自己的家乡,不过大名的位置非常重要,如同天下咽喉,离卿的家乡又很近,人情和风俗习惯也很相同。朕打算让卿担任河北四路安抚使。故派遣刘有方前去告知我的意思,如果爱卿能够担当此任,哪么朝廷怎么会有北顾之忧呢?”
韩琦见皇上对自己这样客气,十分感动。但按惯例官员升迁调换都要推辞一番,以示谦虚。遂回奏道:“作为君的臣子,世受皇恩,若有所用,虽肝脑涂地,亦在所不辞。当即降命就可以了,万岁先派使者前来,委婉地转答圣意,此乃圣上对老臣的仁爱体恤和优厚礼遇。然而臣刚刚任职家乡,在辞别圣上时,陛下已看到臣的精神面貌大不如前,知道臣身体欠安,才恩准微臣回乡任职。今到任未满百日,年高体虚,恐怕未必能担当此项繁重任务,有负圣恩!”
这时已到年底,等新年一过,宋神宗于熙宁二年二月再降手诏说:“现正式任命爱卿为河北四路安抚使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至任后可根据情况任意处理问题,如果有需要朝廷解决的问题,朕自然全力支持。今派御药院侍者李舜举带去手诏赐给爱卿,望当即接受。”韩琦见朝廷如此器重,无法再予推辞,同时更惦记着河北的灾民,遂立即赴大名走马上任。
河北安抚使是什么官职呢?宋朝在全国实行路制管理,其长官称为转运使,掌控全路地方行政事务。后来考虑到转运使事权过重,就设置另外两个司职来分权:一为提点刑狱使,总揽一路司法,俗称“宪司”;一为安抚使,主持一路军政,也兼管民政、司法和财政,常由本路最重要的州府长官兼任,俗称“帅司”:而转运使俗称“漕司”。这样一来,全路就有三位长官,帅、漕、宪三司总称“监司”,又号“外台”,具有监察职能,权位颇重。他们虽然权位不同,但往往兼及他务而互相制约。
所谓北京留守是指中国古代皇帝或君主出巡时,常以大臣辅佐太子留守京师,或称留守、留台、居守,是临时驻守京师之职。隋朝开始设置留守、副留守官职,是军事镇守,赋予临时的行政权责。1042年北宋采取宰相吕夷简的奏议,升大名府为陪都,设置北京留守,也称使相。宋朝时候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等都称为使相。
受命于危难的韩琦到大名后,首先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安置灾民和恢复生产。自地震发生后,损失残重。虽然朝廷诏令各州县存恤赈济,但因自去年夏秋以来收成就不好,税赋租课都难以完成,库存无几,灾民难免挨饿受冻,再加上一些奸人的造谣煽动,于是灾民都背井离乡,带着衣物用具渡过黄河流亡到唐(今河南唐县)、邓、许(今河南许昌)、汝(今河南临汝)诸地一带。时近春耕,灾民尚未返乡,他认为动员灾民返乡生产是当务之急,便派出大批的人员分别到各地交通要道、桥梁、渡口张贴告示,晓谕灾民凡返乡者,由官府发给路费口粮;原来一些有钱的人家乘灾害发生,肆意低价收购灾民土地的,一律命令无条件归还原主,等丰收之后,再归还买地的钱。
当时,朝廷刚颁布“常平法”,韩琦马上推行,对百姓们说:“朝廷下达旨意,因老百姓天灾人祸遇到困难,一些有钱的兼并之家就乘人之危以高利贷牟取暴利。故由官府贷予粮款以解燃眉之急,这符合先王所施行的惠利之法,官府只收少量的利息。”这样,回乡后的安家口粮也得到了解决,于是灾民们都纷纷扶老携幼返回故里,然后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安民的措施:开仓分粮,帮助灾民恢复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使灾民们逐步渡过难关,不久,就把大名治理得民心归附,有条不紊,河北灾区遂得以安定下来。
大名府强壮人丁原统计在册的有13100余人,而现在直接管辖的仅5700余人,朝廷有意将不足之额补充起来,将此事告诉给了韩琦。他考虑再三认为不妥,遂上奏说:“河北的强壮人丁,自庆历三年组织训练民兵时,身短体弱的人、不够条件的人和退役下来的强壮人都组织起来于帐内专项管理,至今已近30年,各州县退下来的人数已不再补充,如今这里长久遭受灾害,更不是添补强壮之时,愿陛下停止此事,以安民心。”朝廷欣然同意了韩琦的上奏,百姓莫不感恩戴德。
二、勤政廉洁 爱民如子
韩琦在大名任上勤勤恳恳,费尽心血,千方百计为人民谋福祉,时刻考虑着怎样把河北的事情办好。一次,他的下属官孔嗣宗被司农司调进京城参与制定役法,孔嗣宗向韩琦告别的时候问道有何嘱托。开始韩琦没说什么,孔嗣宗再三请求,韩琦说:“故旧临别应当说句话,你此行到京但为河北说些众人不敢说的话就可以了!”
韩琦处理问题无论大事还是小事,既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又照顾全面、合情合理。一次他遇到这样一个案子,一个下属小吏请假娶妻,不久有人告他参与不法活动并弄虚作假,押送狱中勘问审讯,将要结案时,韩琦命令先封存此案,等以后再说。过了半年后,又下令提取此案审讯发落,手下两名助手对韩琦说:“此人自封案后,十分谨慎用心,再也不敢做违法的事情,结案时可考虑到这一点予以从宽处置,不知大人意下如何?”韩琦问其下属说:“二位知道我当初封案的意思吗?”答:“并不知道。”韩琦才说:“此人是因为请假娶妻,继而遭到诉讼的。当时如果结案,必然会伤害三家人的情感,这个人与他的父母一定会归咎于他的妻子,而其妻的父母也会不高兴,所以当时封起案卷,现已过去半年,与请假娶妻也没什么关系了,可依法酌情论处。”
还有一次,一个下属官员外出到外地巡视,他的女儿却乘机与人逾墙私通,属官的妻子将二人送到官府发落。韩琦亲自审理此案,让其二人成婚,以掩盖之前私通的过失,并以5000钱资助作为嫁妆,此二人皆大欢喜,双方的父母莫不感激涕零,同声感谢。
三、德量恢宏 大度容人
韩琦稳重宽厚有器量,什么都可以容忍,还在读书时,他的名望就已传遍天下,欧阳修曾说:“百欧修不如一韩公。”未满三十岁,人皆称“韩公”。在驻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非常宝贵的玉杯,说是由农人从坟墓中得到的,那玉盏的内外,找不出丝毫瑕疵,真是绝世之宝,为此他答谢献宝者一百两金子,也就格外珍爱这两只玉盏。每逢宴会招待客人,都特别命人摆一张桌子,上铺锦缎,把玉杯放在上面。一天,韩琦招待管理漕运的官吏,他准备用这两只玉杯装酒招待客人。突然一位侍吏不小心撞倒了桌子,两只玉杯都摔碎了。客人们非常吃惊,那位侍吏立即伏在地上等候惩罚。韩琦脸色未变,不动神色地笑着对客人们说:“任何物质的存亡都是有规律的。”并对那位侍吏说:“你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玉盏,又不是故意的,这有什么罪呢?”客人们都对韩琦宽厚的德行和度量佩服不已。
有一天夜里,一名小偷潜入韩琦卧室,拿着利刃说:“小人生活困难,不能自救,特来求助于你。”韩琦说:“屋里值钱的东西你都拿去吧!”小偷却说:“我并非为此而来,我想割下你的人头去献给西夏。”韩琦听了,马上把头伸过来,让他割取,面无惧色。小偷见状,忙跪下叩头说:“小人听说您很有德量行胆,果然是名不虚传。”这件事韩琦从没有向人们说起过,后来这个小偷因其它事被判处死罪,在临刑前才说了这件事。
还有一次,韩琦夜晚写信,让一名侍兵手执蜡烛照明,这名侍兵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人在韩琦身边,心里却想其它事情,眼睛看着其它东西,一不小心,手中的蜡烛凑到了韩琦的脸前,燃着了胡须。韩琦丝毫没有怪罪,用衣袖拂了一下胡须,继续写信。等到信写完了,韩琦回头一看,发现执烛之人已被调换。他担心那个侍兵会因此而受到长官的打骂,急忙说:“不要把他换掉,他持烛很用心!”韩琦的仁爱让部下十分感动。
正因为这样,韩琦甚得民心,受到所任地方父老乡亲的尊敬与热爱。韩琦在定武(今河北定县)任职时官至资政,定武的父老仍说:“自家资政。”在并州任职时官至太尉,父老仍说:“自家太尉。”在相州、大名任职时官至侍中,父老则说:“自家侍中。”遇有人争气斗殴时,就会有人劝解说:“不要再给自家侍中找麻烦了。”争气斗殴的人也就自行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