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抗战时期,我对元城县情况的回忆。
一九三九年秋至一九四二年春,我在冀南青救会和肥乡县青救会工作。
一九四一年,日军回师华北,提出强化治安,向我根据地全面进攻,对冀南区和大名县(现在卫河西部)进行多次残酷扫荡,到处修炮楼,挖封锁沟;在经济方面进行掠夺封锁;在政治文化方面进行欺编奴化。大片根据地被分割,抗日战争进入了极其艰苦、困难、复杂的阶段。大部队、抗日政府、团体的活动很困难,对敌斗争转为小型、分散、隐蔽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如建立游击小组、武工队。加强敌伪、会道门工作,进行合法斗争,建立小块根据地(三五个村)。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大部队和一部分干部转向太行山。强调干部地方化,把一部分外来干部调回本县工作。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一九四二年春调回元城县工作的。当时元城县境内,除龙王庙是大名通向南乐、清丰县重要交通要道上敌人的据点外,广大农村和冠县、苹县、南乐县的许多村庄连成一片,仍保持着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结合部的大块根据地。当时冀南区党委、军区领导机关和宋任穷、陈再道、黄敬同志都在这里活动,指挥着全区斗争。这片极据地还是正规部队—南下支队、冀南区骑兵团的后方,保存着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对敌军事力量。
一九四二年夏,伪军以几千人的兵力,对元城县进行扫荡,并驻在元城县的南李庄、张铁集、孙甘店等村,准备修炮楼安钉子,长期驻下去,实现他分割根据地的计划。为了粉碎敌人的计划,在陈再道同志亲自领导指挥下,分析了伪军内部的矛盾,选择了几股敌人中驻在中间的一股(南李庄,最顽固的敌人,力量也最大)进行了打击歼灭。以骑兵团为主攻,卫东支队和南下支队一部作为增援部队。把主要打援力量布置埋伏在小村以西沙丘树林里,准备打击龙王庙增援日军。南李庄战斗,夜十一点左右打响,战斗十分激烈,一夜之间,把盘踞在南李庄千余之敌干净利落全部消灭,黎明我军撤出南李庄。在战斗结束之前,驻在龙王庙的日军增援南李庄之敌,和我埋伏在小村以西的伏兵交火,打死打伤日军数十人,为南李庄战斗胜利结束,争取了时间(这次战斗称为“掏心”战术)。南李庄的歼灭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张铁集、孙甘店的敌人撤回了龙王庙。日军为了报复,第二天到南李庄杀死群众数十人。
南李庄战斗不久,伪军杨法贤部伪军X X部分别在曹任村、小村安了较大据点。以后以日军为主,接着又在孙甘店、铁卜营、束馆安了较大据点。以这些较大据点为依据,又陆续在黄庄、孝廉村西、冢北、大寨、丁庄等修了炮楼。敌人在这些据点和附近村庄,到处要砖、要料、要粮、要钱、抓夫、四处抢夺,搞得家破人亡,民不聊生,根据地也有所缩小。
敌人虽然在元城县安了许多据点,但由于军民坚持斗争,特别是卫东支队(李大磊同志任队长)不断打击敌人,敌人不敢轻易外出,敌占区面积很小,元城县北部百余村与冠县一些村联成一片,仍保持着一块较大的根据地(县委机关主要在这一带活动)。孙甘店、铁卜营、冢北以南四、五、六区每区都保持了小片根据地,区委、政府、救国会的干部均在区内坚持斗争。一、三区少数村庄,虽是敌占区,但多数村庄与大片根据地联在一起,二区完全是根据地。
五、元城县的灾荒和党领导群众渡过灾荒情况。
一九四二年大早,麦收大大减产,秋收几乎未见收成,秋后麦子没种上;四三年春,大早继续发展,大秋种得很晚,形成了元城县的严重灾荒。敌占区的灾荒来得较早、较重。四二年一些群众就没有饭吃,部分村庄开始死人,外出逃荒、卖衣、卖物、卖儿卖女、妻离子散普遍发生。伪军和土匪到处抢粮抢物,敌伪据点吃饭也很困难,因此敌人带着敌区大批群众常到根据地抢粮。当时保护粮食已成对敌斗争的主要工作。一九四三年春,灾情继续向更严重方面发展,将树叶、树皮吃光,群众用的皮绳、皮套、皮条也都煮熟成了充饥的食物。大批地死人,大批人外逃,封门闭户。一些村庄几乎成了无人村,荒凉一片。仅南李庄就死了一千多口,孝廉、铁卜营、沙河路、小村、小湖等一些大村死人都在数百人以上;一些小村也都在数十人、上百人。一些死者的尸体也无人掩埋。敌区群众卖一亩地也仅能买几斤粮食。群众到根据地赶集,每次散集都有一、二十个小孩被弃在集上。根据地灾荒虽然来得较晚,但在四三年春也向严重方向发展,群众杀猪、屠羊、宰牛普遍发生;接着一些群众卖衣、卖物,死人、外逃、卖儿卖女的也有少量发生。抗日机关团体生活也十分困难,从河南、山东一带运回一点粮食,每天只能吃到两顿饭,有时甚至连一顿饭也吃不上,吃一把小葱几颗豆粒。
元城县形成大灾荒的原因:一是没有水浇地,连年大旱。四二年大旱,夏季收成不好,秋季大减产,秋后麦子没种上。一九四二年春,旱情继继发展,麦子无收、大秋种得根晚,推迟了秋收时间。二是连年战争,长期受到兵匪的抢掠,影响了群众生产,家中没有余粮。三是敌占区敌人、汉奸大肆掠夺,拆房屋、要粮、要款、要物、抓人,敌人修炮楼,挖封锁沟,在经济上进行封锁,使物资无法流通。
根据地党政军杭日团体领导群众救灾渡荒情况:
面对严重灾荒,党把领导群众对敌斗争和生产渡荒列为同等重要的两大工作。在生产救灾上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打击敌人外出抢粮、抢物,发动组织根据地的群众藏粮,防止敌人抢粮,加强敌边区的对敌斗争,争取边区,扩大根据地,缩小敌占区。领导敌边区群众欺骗敌人,不交粮款、少交粮款。对于顽固、忠实于敌人、欺压群众的伪军、伪村长、情报联络员,坚决予以打击。
(二)组织根据地群众运粮。由部队、民兵带领、掩护运粮队,越过敌人重重封镇线到河南范县、山东哪城一带运粮。根据每人挑、背运回粮食的数量、时间、路程长短按比例分成,路远、时间长的多分,一般是对半分,或四六分、三七分。这样即解决了部队干部的部分吃粮问题,也救济了群众,对根据地渡过灾荒起了很大作用。
(三)在根据地几个主要集市上设立粮食贸易站。贸易站即卖粮食也买粮食,对稳定粮食价格起了一定作用。
(四)机关部队实行精兵简政、开荒种粮种菜,解决群众困难。
(五)在根据地领导了群众借粮斗争。在根据地,一方面是群众挨饿,没饭吃,另一方面是一些地主富农家中存有不少粮食,有的把粮食埋藏起来;受潮虫蚀霉烂。佃户长工忍饥挨饿,地主一点粮食也不给,群众很有意见,要求组织起来向地主借粮。根据群众的要求,党领导了这次借粮斗争。为把这一斗争搞好,县委确定以刘靖宇和康敏为主,先在白果村搞了试点。试点的做法是:①在支部的领导下由农救会具体领导,对全村挨饿户进行摸底;②由农会提出借粮领导小组候选人名单,通过酝酿选举产生领导小组负责人;③对地主、富农余粮进行摸底,确定被借粮户;④由领导小组动员说服被借粮户进行借粮,对确有余粮拒不借出的,在会上开展说理斗争。经过这些工作,一般都能借出一些粮食,但也有面抗拒不借,引起群众痛恨,到地富家庭院落挖地分粮的;⑤把借到的粮食根据每户缺粮人口.困难程度按等级分粮。
白果村借粮试点对推动全县借粮斗争起了很大作用。随着借粮试点经验的推广,在全县各区、包括小片根据地在内,都开展了这一斗争。政策规定,一般不借中农的粮食,但也有中农存粮户脱离群众,借了他们粮食的。借粮中有两种不同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借粮户认为借粮是合理的,应该的;被借户则认为,借粮是不合理的,非法的。后一种思想在少数干部中也存在。实践证明,元城县的借粮斗争对巩固抗日根据地,安定群众情绪,渡过严重灾荒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