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名县第四区组织抗日武装情况
大名县第四区组织抗日武装是从一九三七年八、九月间开始的,至一九三八年春建立起大名县第四区抗日自卫大队。到一九四o年春改编为冀南军区游击第二支队,同年秋又编为冀南军区第九旅廿六团。
建立的过程。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占平(北京)津(天津),大名一带呈现一片混乱,国民党政府逃走,土匪蜂起,学校停办,一部分知识分子外逃,认为过了黄河可以苟安一时。散在农村的一批中学生、小学生都处在苦闷不安之中,抗日前途如何,是胜利还是当亡国奴,已成为广大人民最关心的大事。这时解蕴山同志邀集几位同志〔李大磊和我)研究以“反对外逃坚持就地抗战”为口号,联系当地的中小学生,建立了抗日救国会,并着手组织武装,开展游击战争。除联系本县本地区一些知识分子外,并联络了广平县的栗汇川、馆陶县的张祥甫、梁毅民等同志,组成了大(名)广(平)馆(陶)抗日救国会,工作任务是扩大组织,吸收了不少青少年农民和小学生为会员,宣传抗日,广泛地散发抗日传单,教唱革命歌曲,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有效地消除在一部分群众的“恐日病”。
同年八、九月间蕴山、大磊和开明绅士张步庭等三人出面抓枪杆子,组织抗日武装。一开始就和国民党县长马运昌发生冲突,开展争夺守望队的斗争。守望队原来是按照国民党政府的法令组织起来的地主武装,为防匪保护地主利益的反动组织。
伪县长马运昌想把守望队改编为他的保安旅,作为他升官的资本,当保安旅旅长。对此地主阶级是不甘心的,他们怕马运昌把守望队拉走,怕失掉这部分枪支,怕失去自卫能力。蕴山、大磊就利用这个矛盾,提出抗日自卫的口号与马运昌对抗。当时住在杨家桥的伪警官李俊德,将此情况报告了马运昌,马恼羞成怒,把李大磊、张步庭扣押起来,经蕴山设法与大名的进步绅士联系,遂把他们保释。斗争的结果马运昌的阴谋未得逞,守望队一度为我们掌握。枪支未外流,建成四区大队所依靠的还是这批枪支。应当说这是一个胜利。
十一月间日寇南侵,占领了邯郸,又进攻大名县城,在广平、大名两县之间,甘九军(宋哲元的部队)与口寇对峙了十几天,大名失守。日寇到处烧杀,为我改编的守望队,因缺乏训练,纪律很差,恐日病严重。地主的子弟扛着自己的枪跑回家了。改造守望队的工作失败了。
第二次是在同年的十一月间,解蕴山同志想争取改造一小股政治动向不明的武装,人数不多,有人说可能是新搞起来的一股“土匪”。蕴山同志与其负责人谈判约法三章:抗日、不抢夺、不扰害群众,要严格遵守纪律。但行动起来却不听指挥,不按规定的条款办事。看来改造困难,于是摆脱了他们。原想以这股武装为基础发展抗日武装的愿望又破灭了。
第三次又以防匪为号召,联系当地乡绅,重新组织自卫团,由一位绅士朱振英担任团长,解蕴山同志任参谋长,军事指挥权不在我们手上,我们的话不灵。
大名第四区抗日自卫大队正式成立是在一九三八年二、三月间,这是第四次抓武装的胜利成果,约三百余人,成立了三个中队。第一中队长李贯一、政治指导员王一尘(即王纪明),后为赵北原;第二中队长崔炳南,后为郭俊之,政治指导员廉伯雅;第三中队长朱慰轩,政治指导员张靖华,该队驻在西店,因离大名城较近,思想麻痹,遭到敌伪的袭击,虽人员没有受到什么损失,主要领导人消极情绪严重。重新改编第三中队,改组后的三中队领导人,队长张作三,政治指导员王一尘,后为傅香阁。这支部队建立起来后随即建立抗日区政府。形成了小块抗日根据地,壮大了群众组织。到一九四0年春,赶走石友三,丁陈随石逃走,冀南军区以第四区大队为基础,吸收第三区大队、第五区大队,改编为冀南军区游击第二支队,支队司令员李大磊,副司令员查茂德,政委王嘉善,政治主任邱新野。各大队的领导人员,四区大队队长赵北原,三区大队队长裴香斋,五区大队队长郭俊之。一九四0年秋,又改编为冀南军区九旅廿六团。调冀南第五军分区驻防。
为什么第四次抓武装成功了呢?
第一、人民武装一定要掌握在党组织的手中,掌握在抗日积极分子的手中。前几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掌握领导权,而把绅士抬出来当团长,我们当助手。
第二、纯洁了部队的成分,前几次队伍中拿枪的人都是地主子弟或雇用来的人,是应付差使的,没有抗日的决心。这次我们动员吸收救国会会员、青年农民和青年学生为队员,枪是动员地主献出来的,从上层到基层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成功的主要原因。
第三、前几次失败是对党的影响估计不足,儒家寨一带早有党的活动,从二七年开始到抗日战争,有杠子会的活动,党在广大贫苦劳动群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解蕴山、李大磊等都是共产党人,当时许多群众粗浅地认为跟着解蕴山走,就是跟着共产党走,现在解蕴山、李大磊当了抗日自卫大队正副队长,因而群众都热烈拥护。
第四、在我们周围抗日力量迅速发展。南边有四支队的建立,东边有鲁西游击队的活动,在北方、西方是八路军活动的地区,特别是冀南军区已经成立,行署也已经建立.抗日救国斗争到处展开,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了抗日的道理,懂得了亡国的痛苦,大大减少了恐日心理,因而参加武装斗争的积极性也就更加高涨。
第五、这支武装建立以后,学习八路军的政治工作的一套作法,履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群众保持了鱼水关系,虽然处在敌人包围之中,仍能打击敌人,巩固根据地立于不败之地。
第六、四区抗日自卫大队建立的同时,建立了四区抗口区政府,对推行抗日政令,贯彻抗日政策,维持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