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解蕴山同志与“丁、陈顽军”的斗争

解蕴山同志与“丁、陈顽军”的斗争(1)

发表日期:2012-9-26 16:39:1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1937年7月7日,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华北的时局转瞬即变。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天津后,兵分两路夹击河北,节节向南推进。这年11月12日大名县城失守。国民党军队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形成兵败如山倒的溃退局面。广大群众面对这样兵荒马乱的景象,人人忧心仲仲,惶惶不可终日。一些知识分子有的携眷南逃:有的改头(把长发剃光)、换装(脱下学生装换成农民装。在这中华民族空前危机的时刻,解蕴山同志抱定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决心,挺身而出,同李大磊、王纪明等同志一起,就地积极宣传群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引起广大群众尤其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响。1937年冬,经过酝酿串联,大(大名)广(广平)馆(馆陶)边区抗日救国会组建起来了。解蕴山同志任救国会主任。救国会教育群众不当亡国奴,只有联合起来,抗战到底,在这一基础上,发展会员,扩大组织。使这一带抗日气氛逐渐高涨起来。

要打日本侵略者必须扛起枪来,解蕴山同志抓武装的思想既明确又坚定。在发动群众组建救国会的同时,就着手组建抗日武装,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有时是因为没有牢固的掌握武装的领导权,而是让士绅出面当领导;有时是因为队员成份复杂,动机不纯,不是为了抗日,而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目的;特别有一次在改编一股土匪时,没有一支坚强的武装作骨于,结果这些人不听从改造。当时个别同志灰心地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解疏山同志总结了过去的纪验教训,他同李大磊同志担任主要领导人,团结爱国知识育年为骨干,1938年4月,大名县第四区抗日自卫大队终于组建起来了。由于路线正确,这股武装很快发展到几百入。四大队活动在卫河以西、大(大名)邯(邯郸)公路以北广大地区,由于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日伪军视为眼中钉,而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爱戴。

在日本侵略军猖狂进攻,国民党军队以及地方官吏仓惶南逃之际,当时河北省淮阳(今属河南)专区的专员兼保安司令丁树本却没有南逃,并提出:“抗战到底,统一战线,军民合作”的三大主张。当即受到中国共产党直南特委的支持,从而很快在直南一带组起两个旅:一旅旅长王之义;二旅旅长张秀昌。号称“冀鲁豫保安军”,丁树本为司令,陈明韶为副司令,所以又称“丁、陈部队”。我党为了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扰日力量共同对敌,对丁、陈及其部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党派罗士高、晁哲甫同志任“丁、陈部队”总政治部的正、副主任,并经总政治部委任了旅的政治部主任。团设特派员、营设教导员、连设指导员,一整套政治工作、政治制度都是按照八路军的组织原则进行的。

1938年春,副司令陈明韶带二旅一个连来到大名城南北张村一带,一面筹建大名抗日县政府;一面动员参军,组建第三族。陈明韶任大名抗日县政府县长并兼任三旅旅长。不到半年时间三旅的建制已初具规模:七团团长丁培尧,八团团长魏汉池,九团团长杨朝卿。三个团兵员已发展到二千多人。我党派贺亦然、陈子敬为三旅政治部正、副主任。下属总务科长孙汉章,组织科长冯洋舟,宜传科长李一帆,民运科长陈镜三。后来又成立一个宣传队,队长江东初,指导员梁鸿宾。

根据党的安排解蕴山同志到大名抗日县政府任民训科长,我们一伙知识青年刘亚南、刘今生、陈蕴贤、司枕亚、任乐亭、任琢之等都团结在解蕴山同志周围,从事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工作。县政府其他部门多是一些旧政府人员,当有人提出意见时,陈明韶还说:“这些人能办事,你们办不了,我们是冯玉祥的西瓜政策,外边白里边红。”抗日战争初期,大名县管辖范围很大,包括现在的魏县。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于1939年初又成立两个行署,当时解蕴山同志任第一行署主任。管辖范围那时是大名县的一、二、三区,就是现在的魏县全境。行署成立后,我们在民训科工作的那些青年,又都跟着解蕴山同志到了行署。

大名城是日伪统治的一个大据点,敌人相当嚣张。“丁、陈部队”特别是三旅在组建的开始阶段,在当时还没有正规的抗日武装之际,曾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不仅抗日歌声到处可闻,抗日标语村村可见,而且还组织了一些军事行动,进行了一些战斗。陈明韶曾亲临指挥,组织奋勇队攻打大名城。曾在魏县西门进行了迎击日本兵战斗;在五花营进行伏击口本兵的战斗;在窑厂战斗中把日本兵击溃,追击到大名城附近。当然每次战斗都有政工人员亲临前线,率领战士、英勇作战。因为三旅打了一些仗,而流传一句顺口溜:“三旅打,一旅看,二旅后防吃白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