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当代人物
游子风范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大名人物 >> 历史名人 >> 北宋贤相——韩 琦

北宋贤相——韩 琦(2)

发表日期:2012-9-26 16:26:4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二、为官四处,勤政爱民

庆历新政失败后,韩琦于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出朝,先后在扬州(今江苏江都)、郓州(今山西太原)和相州(今河南安阳)等地作官,前后长达11年。被贬之初,韩琦内心十分苦恼,他原本是抱着"谓时弊之可更"的愿望参加庆历新政的,希望通过新政,使北宋振作起来,结果却事与愿违,自己反遭打击。为此,他常叹息"直道之难行"。 尽管心情苦闷,但韩琦并没因此颓废而丧失信心。他说:"夫郡县之为政,有期而更也。政有所利,非一人能保其久也。前倡之,后继之,推其心以公而相照,则国家之事无不济也。""吾心尽欲医民病,长得忧民病不销。" 韩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首先,废除无名征使用,保护百姓利益。

韩琦到扬州后,了解到地方官吏以军需匮乏为由,"于民常税之外,借取其半,借者不载税籍",认为这是坑害百姓的"无名之使用,请为蠲之。" 庆历五年(1045)朝廷下令"罢义仓",将义仓"所有斛斗若便拨入官仓支遣",义仓的粮食,是从广大百姓那里额外征集来的,其目的是为了救助受灾百姓。如今若将义仓的粮食无偿拨入官仓,显然是对百姓的侵夺行为。韩琦认为这样做,将会失信于民,引起广大人民的不满。他上奏朝廷,陈述利害,建议将义仓的粮食"拨与常平仓"或"赈济贫民",以实现义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的。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其次,发展边防经济,维护边疆秩序。定州(今河北定县)与契丹接壤,自北宋初年开始,为防御契丹南侵,北宋政府就发布"斩伐令",规定这里的山林不许砍伐,土地不许耕种。韩琦到定州后,上奏朝廷:"比朝廷欲禁近边山林不许斩伐,以杜戎人人寇之路。当时并近里浅山耕种之地概行禁止,致边民剧然失业。今薪炭翔贵,翻敌人乘时以取厚利。臣尝遣官行视可禁之处,去敌尚五、六十里,亦可广为防蔽。已别定可禁之地,揭榜谕民,非令所禁者任采伐之。"朝廷听从了韩琦的建议,废除了"斩伐令",定州边民莫不感到方便。为了加强边境安全,韩琦又令"自今契丹过界劫掠居民,听边吏以时掩杀"。这样,提高了边民防敌积极性,有效地维护了这一地区的边疆秩序。

同样,北宋初年,大将潘美在镇守河东时,为防契丹骚扰,"令民内徙,空塞下不耕,号禁地,而忻州、代州、宁化军、火山军废田甚广。"庆历四年(1044),欧阳修巡视河东时,曾建议解除这一带的禁耕令。他指出:"河东之患,在尽禁缘边之地,不许人耕。""今四州军地可耕二三万顷,若尽耕之,则岁可得三五百万石。"仍下缘边议,以为岢岚、火山军其地可耕,而代州、宁化军去敌近 ,不可使民尽耕也。于是诏并、代经力量司,听民请佃岢岚、火山军间田在边壕十里外者。"后因明镐阻挠,未能实行。"韩琦到并州,认为"此皆我腴田,民居旧迹犹存,今不耕,适留以资敌,后且皆为敌人有矣。""遂奏代州、宁化军亦如岢岚军例 ,距北界十里为禁地,余则募弓箭手居之。"结果"凡得户四千,垦地九千发和百顷。"

再次,整顿定州驻军,关心群众疾苦。长期以来,由于疏于管理,定州(今河北定县)驻军骄蛮难御。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皇佑年间,"明镐引诸兵平恩州,独定兵邀赏赉,出怨语,几欲噪城下。" 韩琦到定州后,感到问题严重,他下决心要对定州驻军加强整顿,以强化军纪,维持边境安全。对士卒犯令者,韩琦"即用兵律裁之,察其横军中尤不可民教者,斩首军门外"。对作战牺牲的士卒"博赏其家,抚其孤儿,使继衣廪。"因赏罚分明,恩威并用,使定州驻军军纪大变,面目一新。其后,韩琦又"仿古兵法,作方、圆、锐三阵,指授偏将,日月教习之,由是定兵精劲齐一,号为可用,冠河朔。" 后来,即便是京师龙猛卒到定州驻防,被韩琦整顿得"未一月,亦皆就律,不敢复犯法"。

皇佑三年(1051年),定州发水灾,庄稼欠收,"饥民满道,公大发仓廪募人人粟,分命官吏设干粥以食民,公日往案,近归之者,不可胜数。" 因韩琦救灾及时,措施得力,结果"活饥民人数百万"。

最后,改革役法,罢除"里正衙前"。衙前,是北宋州役之一,负责官物的押运和供应,如粮食官物,须以家产赔偿。这样,承役者往往破产。衙前名目繁多,由里正充役的称"里正衙前",由乡户轮户的称"乡户前",韩琦在并州,了解到"州县生民之苦,无重于里正"至有孀母改嫁,亲族分居,或弃田与人以免上等,或非命以就单丁",造成"富者休息有余,贫者败亡相继"的局面。

为役法必须改革。于是他上书朝廷,"请自今罢里正衙更差乡户衙前。"朝廷在北方诸转运使中,"相度利害,而皆所议便",从而批准"罢诸路里正衙前。"

从庆历五年(1045年)到嘉佑元年(1056年),韩琦在地方任职11年,深受当地百姓拥护。皇佑五年(1053年),当韩琦离定州去并州时,"定人争欲遮留公,使不得出",韩琦无奈,只身绕道而走,定人得知后,奔相拥送,致使"道路士卒,哭原野"。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继位。此时,韩琦多次请求辞相归田,都被神宗挽留。但韩琦"执政三世,或病其"谏官王陶"兵私忿,乃诬琦以不臣之迹,陷琦以灭族之灾。"韩琦借此"家居待罪",坚决辞相。神宗挽留不住,乃封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待侍中、判相州。恰在此时,边防大将种谔擅自发兵夺取绥州(今陕西绥德),边境骚动。朝廷忧虑,乃改判韩琦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经略陕西。韩琦义不辞难,承命即行。当时,朝中一些大臣认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而韩琦认为"绥州地形险要,已兴师得之矣,安可复弃,示弱于贼?" 韩琦到达陕西后,积极调整战略部署,在边境张贴布告,招募横山之人参军,对西蕃晓以利害,通过一系列防备,边境得到安宁,绥州也得以固守。

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韩琦复判相州,上任不及三个月,又遇河北地震,黄河决口,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神宗赐手诏给韩琦,改判他到河北重灾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在大名,韩琦采取果断措施,开仓分粮,帮助灾民恢复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使灾民逐步度过难关。在大名,韩琦还关注着北宋的边防安全,在与辽的关系上,韩琦主张双方应维持和好,保持边境安定。韩琦在给宋神宗的上疏中写道:保持"二边之民各安生业,至于老死不知兵革战斗之事",不要轻率毁弃"祖宗累世之好",要"永敦信约,两绝嫌疑。"当然,韩琦主张宋辽和好,并不是让北宋向辽退让,而是一种斗争策略,正如他在庆历年间所说:"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务。" 趁和平之机,"陛下益养民爱力,选贤任能,疏远奸庚,进用忠鲠,使天下悦服,边备日修,塞下有余粟,帑中有羡财。"待自己实力发展起来,辽若违约,"河北诸州深沟高垒,足以自守,敌人果来入寇,所在之兵,可以伺便驱逐"。韩琦一生,始终关注北宋边防安全,无论是在陕西抵御西夏,或是在定州、并州、扬州、大名等地,他都把边防安全放在首位,为北宋的边防事业和边疆人民的安全倾注了毕生精力。他不仅在北宋,而且在辽和西夏都有很高声望。"韩魏公元勋旧德,夷夏具瞻",以致于"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韩丞相在此,无得过有呼索',辽使与京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是时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于国,必问侍中安否。"至于西夏,由于韩琦参加了庆历年间的宋夏战争,使得"西贼闻之心骨寒。"

韩琦一生,历任三朝。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中为相,或在地方任职,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官僚楷模。

(原文载《安阳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