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当代人物
游子风范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大名人物 >> 历史名人 >> 程廷恒勤于纂修地方志

程廷恒勤于纂修地方志(2)

发表日期:2012-9-26 11:56:45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于民国二年调任宽甸县知事后,仍按照《抚顺县志略》体例,着手纂修《[民国]宽甸县志略》二卷(奉天文和兴石印本)。宽甸明为东宁卫所辖六甸之地。同治十三年(1874)奏准开恳,居民渐集。光绪而年(1876)始设宽甸县,属凤凰厅辖。民国二年(1913)仍为宽甸县,属奉天省东边道辖。这县最早有清知县马梦吉等,于光绪而十二年(1866)纂成《[光绪]宽甸乡土志》,继有《宽甸县历史地理教科书》之编;宣统三年(1911)知县金萃康又有《宽甸县分志》写本。程廷恒乃继《马志》而作。在民国四年撰的志序云:“子夏诗序曰:国史明乎,是非之迹也。《文心雕龙,史传篇》曰:史之为言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夫一县之治必有事实之足征,求其沿革,发为文章,垂诸后世,以喩美谈。斯则明迹记言,又岂容缓欤?宽甸之荒寒沙漠阅数千年,均在弃地之间,牛马无蹤,樵苏不采,自明纪始见史传,前清隶属凤凰厅,设治以来,芜田半恳,车轨交驰,墟里烟浓,雉城日近,为安东(今丹东)至朝鲜铁路之大道,洵乎成一都会矣。廷恒授檄斯土,搜辑遗闻,劳予輶使,择建置、兵制、地理、人物等之精要,载之于册。稽政绩、教育、矿产、户口等之综,核列之为表,无非明乎。是非笔之左右而已,简陋在所不免,非敢言史也。呜呼!世变风移,创一利革一弊过眼即为陈迹。家语云:达民之情,诚恐事久磨灭,使宽民之情无以达于斯世,是亦溺职者之咎也。韩魏公曰:不事事吾何安?前守抚顺,下车伊始,首以县志为汲汲,今奉移安东(今丹东),别吾宽邑,乃著斯编,聊以达民情于万一耳。倘征鸿文尚待来者。”《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冯家昇著录略云:“是书分目二十二,曰建置略、曰兵制略、曰地理略、人物略、曰风俗略、曰经纬方里表、曰疆域表、曰山川表、曰政绩表、曰司法表、曰宗教表、曰学校社会表、曰岁入岁出表、曰自治表、曰户口村屯表、曰巡警表、曰预警表、曰矿产表、曰邮递表、曰祠庙表、曰物产表,大旨略于古代,而详于当代。于志乘之中,别为体例,意如周礼职方,不过如是。而后来踵事增华。”对是书评价尚好。是志风为六略十六表。附宽奠县舆图等六幅,共二册。

于民国九年铅印《[民国]复县志略》不分卷。复县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程廷恒在《复县志略》序略云:“古之从政君子,于身所亲至,必览其图籍,察其山川,考其文字,访其谣俗,礼其耆老,著其方物,以备掌故,而后地方形势及古今沿革与民间利病所在,乃始了如指掌焉。”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执政理念,他力邀张素出任《复县志略》的总纂。又云:“复县旧称复州,辽金以来代有设置。其图籍之所指陈,山川之所界限,文字之所载述,谣俗之所宣播,耆老之所传闻,方物之所留贻,只羽鳞,均关国故。廷恒于此,乌敢不自面没乎?与县之人约,设局咨访。苟与地方形式古今沿革及民间利病有关涉者,则汇而存之。历岁二周,共得稿如干卷。”1911年4月,南社社友陶牧在沈阳发起组织辽社。张素应陶牧、连明星之邀,“别乡里,陟关塞,渡辽河,绝沙漠”,赴东北主持《远东日报》笔政。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位以修志为己任的地方官——程廷恒,并在他于1917-1920年担任复县(今辽宁省瓦房店市)知事任内应邀担任《复县志略》的总纂。复州自古以来没有一部地方志,《复县志略》的编修带有拓荒的意义。张素等人在没有任何存志的情况下,多方搜集史料、实地求证,从1918年开始,“历岁二周”,终于在1920年3月修成,并石印成书。《复县志略》共六卷,凡目四十六,为:建置略、舆图并原序、疆域表、经纬方里表、山水略、滨海地形略、道路略、官制略、名宦略、政绩表、盐务机关表、地方法厅设置表、司法表、兵事略、带察沿革表、警察区队分驻表、警察官书长警表、保卫团沿革略、自治表、自治区域表、选举略、学务表、农商会表、医学会表、教养工厂表、邮务表、电话表、户口表。居留日侨表、田赋表、常关表、税捐分局表、地方收捐处表、财政岁出岁入表、物产表、柞蚕略附图、矿产表、五湖嘴矿产沿革略、南海岸盐务源流略、礼俗略、宗教表、古迹略、祠庙表、人物略、烈女略、艺文略等。全志约计15万字。采取记、志、图、表、录等形式,远溯周秦,近涉民初,较为详细地记载了19世纪初期瓦房店地区的疆域、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

《复县志略》当时印数有限,且年代久远,现仅有五部存世,分别藏于吉林、辽宁、北京、大连图书馆和瓦房店市档案馆。因《复州志略》是瓦房店地区最早的方志,瓦房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曾于1994年对《复州志略》进行整理诠释。2003年4月,瓦房店市档案局和瓦房店市史志办公室又翻印了该志。翻印的《复州志略》遵循原书原版式样,竖排线装小16开本。修志经过可见。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谭其骧著录略云:“复邑之名,始于辽兴宗时之置复州怀德军,明烘武十年,设复州卫,清初裁卫,隶盖平县,雍正五年,改设复州,隶奉天府,民国成立,改州为县。旧有复州乡土志。不知编修名氏,成于光绪三十三年,未付刊刻,仅有钞本流传。此书修于民国六年,成于八年。分类立门:一,务新颖。且多表格,以便稽览,惟纲纪不分,大小不别,通篇以户口略,采访最详,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二,而表格分类,凡八:首标某区所,次村名,又次男女名口数,又次枪弹数,又次距城里数,又次距区里数,又次距警察所里数,所表使善,为近来县乘中志户口之所罕见者,惟各类所述,亦有简漏之处,志政绩,仅就甲午以后。立目共四十六。计建置第二把手一,舆图并原序第二,疆域表第三,经纬方里表第四,山水略第五,滨海地形略第六,道路略第七,官制略第八,名宦略第九,政绩表第十,盐务机关表第十一,地方法厅设置表第十二,司法表第十三,兵事略第十四,警察沿革表第十五,警察区队分驻表第十六,警察官长表第十七,保卫团沿革略第十八,自治表第十九,自治区域表第二十,选举略第二十一,学务表第二十二,农商会表第二十三,医学会表第二十四,教养工厂表第二十五,邮务表第二六,电话表第二十七,户口表第二十八,居留日侨表第二十九,田赋表第三十,常关表第三十一,税捐分局表第三十二,地方收捐处表第三十三,财政岁入岁出表第三十四,物产表第三十五,柞蚕略附图第三十六,矿产表第三十七,五湖嘴矿产沿革略第三十八,南海岸盐务源流略第三十九,礼俗略第四十,宗教表第四十一,古迹略第四十二,祠庙表第四十三,人物略第四十四,烈女略第四十五,艺文略第四十六。”

呼伦贝尔位于黑龙江省之西北,旧为黑龙江省辖区,今隶内蒙古。呼伦贝尔在我国历史上专指大兴安岭以西广阔的草原。以呼伦池和贝尔湖而得名。该地山河交错,地势甚高,气侯极寒,有经年不化之冰雪。该地沿革,自清雍正十年,设呼伦贝尔副都总管于其地;光绪三十四年改为道,民国十年改设县。是地今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现辖十三个旗市。这里的志书,最早为赵春芳撰的《呼伦贝尔纪略》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继由当时呼伦贝尔地取最高行政长官、时任督办呼伦贝尔善后事宜兼呼伦贝尔交涉员的程廷恒,在任内多方延聘人才,就地筹款,自任“鉴定”,历时一年余,撰成〈〈呼伦贝尔志略〉〉(不分卷)25万余字。成为该地区创修的第一部志书。《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冯家昇著录略云:“《呼伦贝尔志略》一册(民国十二年(1923)上海太平洋印刷公司铅印本),程廷恒撰。民国十年任呼伦贝尔善后督办兼交涉员,公余则悉心搜讨,闻见所及,辄笔之书,后于署中设局,征辟专员,从事编纂,不二载成书数十万言。其书不循故常,别创体格,为图六,为目三十又七,不分卷门,而以事相属。前有东省官吏摄影,后附蒙旗纪略,取材多据实地调查,他籍次之,另有征引书目录,刊之册首,明其言之有本也。额尔古纳河为黒龙江上流,黒龙江外记、黒龙江述略、大清一统志诸书,皆误为发源呼伦湖,以讹传讹,贻俄以口实,是书据精密实测,详为订正,额尔古纳河实源于海拉尔河,数百年来之疑案,至是大白,陆界鄂博,水界卡伦,既绘图,复列表,并以对岸各地俄屯,驻载图中,中俄国界,于以判然,大抵是书略于古代而详于当代,与谈山,抄辑诗文等,不可同日而语也。”另据上海藏的誊清稿本,是书誊写书法秀丽。首列黒龙江省略图、呼伦贝尔全图、海拉尔图、满州里图、边卡图、,皆以五彩精绘,次列经纬度表一,颇为清晰。其书体例,为山水、方舆沿革、沿边形势、全境疆域方里、各县区域道里、建置、官制、边务、外交、兵事、军备、司法、警察、清乡、市政、防疫、交通、财政、宦绩、民族、户口、宗教、礼俗、人物、列女、选举、教育、商业、垦殖、牧畜、森林、渔猎、物产、古迹、艺文、蒙旗复治始末、善后军事纪略诸篇。是志特色有:注重历史渊源。旧志所叙沿革多为附会,考虑带“边事多难”之秋,以雄辨的历事实,捍卫祖国的版图;在山水篇中,更正了旧志中不确之处。旧说“皆以呼伦湖为额尔古纳河发源”,是志则云:“兹经实地调查,额尔古纳河源,实出自海拉尔河。本志略详加订正,不敢附合旧说。”重申:“于全境边卡各图改线添注,以便他日界务交涉有所依琚。”以资料翔实而著称。篇末栽有《蒙旗复治始末》、《督办善后年事记略》、《宋小濂筹边条陈》等,为后世提供了丰富原始档案资料。是志乃是此地较重要的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