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传
大名天主教会源于十九世纪中叶。清同治元年(1863年)法籍耶稣会士郎怀仁、鄂尔壁自直隶献县教区来大名,在城内东街购宅开教,入教者甚众,且渐及农村,如东杨善村几乎全村入教,后建西式教堂一座。后又有外籍传教士来大名流动传教,因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成效甚微。光绪年间(1875年)献县华籍教士明嘉禄司铎来大名传教,明铎才学过人、极善口才,并广交城乡绅商、平民,从此教务渐开。这时期明铎有时住在大名城内一位柴姓教友(咸丰初年自直隶南宫迁居大名)家中。同年,教会在大名城内北门里路西购地,并修建简易圣堂一座、平房十数间,供教士居住。不久,外籍毕、范、郝、庚、巴等司铎先后来到大名开教。大名教会在明铎的领导下,城乡教友日众教会大兴。
二、发展
光绪年间,教会大名城内满洲街口以北路东,购得宅基十三处,在满洲街口以东,东大街路北又购宅基数处,做为建堂基地。同时,又在城东北郊外购地约二百亩,建立窑厂、烧制砖瓦。先后在城内东街路北修建大堂一座,楼房数幢,瓦房百余间。从此教堂人员渐多。后将楼房改建公学,分高等初等两部分。课程以国文、算术为主,已学习经言要理为辅,学生多为教友字第。此公学最早于光绪四年(1878年)成立,初招学生二十余名,功课偏重教义。后改为完全小学,并在国家机关备案。随后,在城东北郊外窑厂东半部建教堂一座,平房百余间做为慈善事业基地,如:大名女学、医院、仁慈堂、婴儿院、养老院等教会慈善事业。窑厂西半部分,后改为花园(种植园)和教士的墓地(今大名一中之全部所在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大兴,教难即起。大名教堂亦被毁,教士被逐,嗣后教会复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大名道庞鸿书提倡,教会又创办了法文学校一所。学校初始,规模甚小。迨后始建筑楼房,颇具规模。法文学校全部由法籍司铎任教,历届毕业学生多服务于国内铁路、邮政等部门。民国五年后,学生达数十人,法籍聂司铎为校长。同期,大名之杨村、马头、后沙路、埝头、翟滩等村均有教堂建起,且教务活跃。
三、鼎盛
民国五年(1916年),由于教友渐众,教会定在原镇台衙所属箭马道遗址(今名东街路南天主堂所在地)修建西方哥特式教堂一座,据建堂碑文记载:粤溯大名东街路北,旧的圣堂一座。厥后,城乡信友加多,各院生徒渐众。旧堂狭隘,苦其难容,乃议重建圣堂于东街路南。高起闬闳,增起式廓。爱鸠工材,经方营位。于降生后一千九百十八年七月二号,郝司铎嘉禄祝圣筑基首石。维时公恩利格及副主教刘公恩利格,教宗本笃十五御极,主教马司直隶东南教务。越二年,于二号而工告竣。于九月二十六号,肇举弥撒大祭。于一千九百二十一年十二月八号,主教刘公恩利格祝圣新堂,献于“宠爱之母”。窃以此堂,规模宏大,功烈高深,恐其年远而就湮没,故叙其颠末,勒诸贞珉,永垂不朽,是为记。天主降生一千九百二十一年十二月八号立。
圣堂由法籍耶稣会士郝嘉禄司铎主持设计筹建。建堂款项,除国内外捐献外,均由天津总堂拨发。大堂除砖瓦木石有国内筹备外,内部装饰之物,诸如石膏像、油画像,蜡树、管风琴、大钟表、门窗彩色玻璃等,皆按教堂设计规格由法国定做。该堂占地1220.39平方米,平面呈“十” 。大门朝北,呈“凸”字形。主钟楼高达47公尺,顶端可俯瞰全城。其建筑气势雄、神圣庄严,至今仍属国内罕见。大堂以东又续建平房百余间,设立了养老院。同时,在路北堂院内设立了蒙养小学及经验小学,以对教友子女进行启蒙教育和信仰培育。此后又在东街路南设一医院,有修女负责。这时期,教会已发展到大名樊河道、白庄、后齐庄等乡村,这些村庄均有教堂建立。

民国九年﹙1920年﹚大名闹灾荒,教会倾力施粥救灾,许多人纷纷入教。以后大名又有田固村、儒家寨、南马头等村纷纷也建起了教堂。
民国35年(1946年),正式为大名教区,管辖范围大名、魏县、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等县均属大名胸籍耶稣会士管理。不久,大名正式成立了小修院,以培育教会神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军侵大名,天主堂很快成为难民的避难所,此后入教者大增。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大名男女公学高初等改为“益大小学”法文学校改为“四维中学”,并将蒙养学校、经验学校全部拆迁,改为学校操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大名遭灾,荒旱不收,城乡内外,灾民遍地,教堂施粥赈济,教友骤增。此时,大名教友已高达万余人,这是大名教会最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