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略论郭元振

略论郭元振

发表日期:2012-9-19 14:20:12 作者:佚名 浏览数:

 

 

 

郭元振是唐代安史之乱前一位颇负盛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但是过 去人们对他的研究甚少,即使是在解放后,也极少有史家论及这位对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形成作过一定贡献的历史人物。今年恰值是这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诞辰1225年,借此 机会,我不揣浅陋,就郭元振这个人物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先把郭元振的生平简介一下。郭元振名震,唐魏州贵乡人,生于公元655年。他十八岁时 举进士,作了通泉尉,后被武则天发现是个人才,就擢他为左武卫铠曹参军。公元696年,当 时与唐屡有战争的吐蕃,忽然请和,条件是请唐罢安西四镇戍兵,并求分西突厥之地予它, 武后一时拿不定主意,就派郭元振出使吐蕃觇其虛实。他回朝后,即上书武后指出吐蕃求 罢兵割地,此乃利害之机,诚不可轻举措也,同时又指出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愿和 亲;钦陵(吐蕃权臣)利于统兵专制,独不欲归款(《资治通鉴》第6509页)。他向武后 献策,每年都派和亲使去吐蕃,而钦凌又不答应,这样赞普就不高兴,吐蕃百姓也一定怨 恨钦陵,结果吐蕃君臣必相猜忌,不战自乱。数年以后如果郭元振所言,吐蕃发生内乱,钦 陵被诛,钦陵之弟赞婆来降。于是武后就更加赞尝郭元振的政治才能。

公元701年,武后拜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凉州是唐西北战略要地,它西通 安西四镇,北抵东突厥,南则临吐蕃。因此凉州倍受兵燹之苦,正如郭元振的《寒上》诗中 所描述的: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仍闻九泉郡,已合数重围。郭元振上任后从两方面 着手改变这种状况。首先他努力加强凉州的防御力量,在凉州的硖口筑了和戎城,以对付吐 蕃,又在北边的沙漠中置了白亭军,以防御东突厥。其次,经济是军事的后盾。郭元振也十 分重视发展凉州地区的生产,辟屯田,开水利,种稻植粟。他治凉五年,积军粮支数十 年,使得凉州牛羊被野路不拾遗夷夏畏慕(《资治通鉴》第6558页), 吐蕃和东突厥都不放加兵于凉州。

公元706年,郭元振迁右骁卫将军,接受更艰巨的任务,任安西大都护。安西大都护管 辖的地域更广阔,除了疏勒、于阗、龟兹、碎叶四镇和西突厥十姓之地外,还包括西域十六 附属国。而且这里民族众多,处地偏远,情况复杂,同时东突厥和吐蕃都有觊覦此地之心。 郭元振治安西五年,竭尽全力,施展他的政治才能,终于加强了唐在这一地区的统治,维护 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

公元711年,郭元振奉命还朝,初任太仆卿,后任过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 品(宰相)。公元713年郭元振助李降基诛太平公主,登基作皇帝(即唐玄宗),以功封代国 公。关于郭元振这一时期的功绩,唐大诗人杜甫曾这样称道:定策神龙后,宫中翕淸廓。 俄顷辨尊亲,指挥存顾托。群众有惭色,王室无削弱。迥士名臣上,丹青照台阁。(杜工 部集》笫五卷《过郭代公故宅》)不久,玄宗为了巩固统治,翦除对自己有威胁的功臣,借口郭元振军容不振要杀掉他,后赦死罪流放新州。也就在这一年,郭元振郁愤而卒,终年58岁。

纵观郭元振一生,主要经历了武后、中宗、睿宗三朝。而这三朝恰恰是唐前期政治上最 动乱的时期。由于政治上的不稳定,边塞的防务也相对削弱。而边塞地区恰恰又是我国各少 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各民族也随之有了变化,一部分民族继续忠实于唐,另 一部分民族则乘机崛起,如东突厥和吐蕃,破坏了原来的友好关系,经常兴兵寻衅边庭,给 唐中央政权造成了很大威咸。统一的国家有被肢解的危险。

郭元振在当时群臣中可算是一位较淸醒的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在动乱的西北地区工作了 十年,而他所住的凉州都督、安西大都护等职务又集当地军政大权于一身,这就使得他能在 有限的权力之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西北地区各民族的团结作出一定的贡献。

郭元振对当时的边塞形势有这样几点看法:一、他认为国家之患,唯吐蕃与默啜(东 突厥可汗名)耳(《新唐书》第4361页)。他把主要矛盾算找到了。二、善为国者,先 料内以敌外,不贪外以害内,然后安平可保。(《新唐书》第4361页)这是告诫当朝者不 要无故兴兵侵扰别的民族。三、强调安西四镇对国家的安全和完整的重要,四镇本扼诸蕃 走集,四镇如果失守,则西域道绝,甘、凉诸地也就大受威胁了。四、郭元振认为当时各 民族与唐已经建立了牢固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联系,四镇久附,即使是吐蕃百姓也咸 愿和解,这是应该珍惜的。以上这些看法,总的来说,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郭元振在凉 州和安西种种的军事和政治的行动,都建立在这些看法的基础之上。

我认为郭元振最大的功绩,还在于他在凉州和安西,较正确地对待西北各民族,恰当地 处理了各民族间的纠纷。下面,我想重点地论述这个问题。

民族问题从来都是最微妙、最敏感、最复杂的问题。从我国历史上看,凡是国家处在动 乱的时期,民族问题也就尖锐地表现了出来。郭元振在凉州、安西十年,他是怎样处理民族 问题的呢?归纳起来,他从四个方面作了努力。

第一,信任他们。长期的民族压迫、民族纠纷和侮辱,造成了民族间的不信任和猜疑。 在当时条件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是相当困难的。公元700年,青海吐谷浑部落酋长宣超,率该 民族到凉、甘、瓜、沙等州请求内附。怎样处理吐谷浑部落呢?朝廷内意见分歧很大。以宰 相张锡和右武卫大将军唐休璟等大臣为首,主张把宣超的部落拆开,分散到秦、陇、丰、灵等 地方,目的是令不得畔(叛)去。这显然是对吐谷浑部落的不信任、猜疑和侮辱。如果 付诸实现,吐谷浑复叛去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自汉至唐,少数民族求内附而进到如此不倍 任的待遇,复又叛去的事例是曾有过的。新任凉州都督郭元振力排众议,反对这种重蹈历史 權辙的错误主张。他上书朝廷,主张当循其情,为之制也。_当甘、肃、瓜、沙降者,即其 所置之,因所投居,情易安,……顺其情,分其势,不扰于人(《新唐书》笫6228页)。 也就是说,应当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内附的诚意,不要硬性把他们分散,迁往内地,这样他 们就会安心,也就不会产生异心了。朝廷考虑后接受了郭元振的建议,果然吐谷浑部落在凉 州境内安居了下来,以后也没有发生叛去的事件。

以后,郭元振在安西处理民族问题中,他也始终把信任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第二,尊重他们。公元706年,郭元振就任安西大都护,品级是从二品,与宰相同级,权 力大,地位高。照常规,安西大都护到任,各部落酋长、小国之君,是应郊迎面谒的。 例如高宗时裴行俭至西州,诸蕃郊迎。可是郭元振却不以朝廷大臣自居,做视西域各民族 君臣。他到达安西后立即亲往西突厥的一个强大部落突骑施索葛莫贺部,主动即牙帐拜谒突骑施酋长乌质勒,并同他商讨大事。这不仅表现了郭元振谦逊豁达的政治家风度,而且更 体现了他对乌质勒的尊重。但是事出意外,在会盟中,天骤降大雪,乌质勒酋长因年迈,不 胜寒,会议刚罢,就冻死了。乌质勒之子娑葛以为是郭元振设计害死了他的父亲,准备勒兵 袭击他。这时安西副都护解琬,劝郭元振连夜逃去。郭元振不听,第二天,他素服往吊进至其帐,佾吊赠礼,哭甚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新唐书》第4363页)。郭元振这 种光明磊落、赤诚以待的精神,大大消除了娑葛的猜疑和怨恨。不久,郭元振又奏请朝廷认 可娑葛袭其父职温鹿州都督、怀德郡王,更使娑葛深为感动。于是娑葛更遣使献马五千、 驼二百、牛羊十余万,以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诚。

历史上大凡汉族驻少数民族居住地的朝廷大臣,都有一种优越感,歧视少数民族,不尊 重他们,甚至以统治者、征服者自居,专横拔扈,不可一世。其结果激化了民族间的矛盾, 甚至兴兵动武,危害国家安宁。远的且不说,即以郭元振的后继者杜遥,就是一个例子。公 元726年,杜暹为安西都护,西突厥突骑施苏禄可汗之妻交河公主,遗牙官贩马到安西去卖。 使者致公主教于都护杜通。暹怒曰:阿史那女何得宣教于我! 杖其使者,留不遣;马 经雪死尽。(《资治通鉴》第6775页)。这种骄横的行为,同郭元振成了鲜明的对照,当 然激怒了突骑施可汗苏禄。于是苏禄发兵包围安西四镇,幸亏杜暹已经问朝,才没被活捉, 但是闹得安西地区数月不宁,生产和防务都遭到极大的破坏。

第三、适当让步。自高宗显庆年间大将苏定方灭西突厥贺鲁可汗后,西突厥十姓已经散离,阿史那氏贵族 也已衰落,谁也不再承认可汗子孙的世袭地位。当时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谁只要有号召 力,能招集散离的部落,并得到他们的拥戴,谁就可以自称可汗。可是武后等历届朝廷无视 西突厥这个现实,一而再,再而三地任命过去的可汗子孙为可汗:公元685年,武后任命可 汗之子元庆为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公元686年,武后又任命斛瑟罗为继往绝可汗,押 五弩夫毕部落;公元702年,武后再册命元庆之子阿史那献为兴昔亡可汗;公元704年,又册命斛 瑟罗之子阿史那怀道为十姓可汗;公元708年,中宗又以阿史那献为十姓可汗。那么其结果如何 呢?正如郭元振在奏中所说的往四镇以他匐十姓不安,请册元庆为可汗,不意能招胁得十姓, 却令元庆没贼,四镇尽沦。顷年,忠节请斛瑟罗及怀道俱为可汗,亦不能招胁十姓,却遣碎叶 数年被围,兵士饥馁。又吐蕃顷年亦册佞子及仆罗(俀子,元庆之兄;仆罗,元庆之叔,俱为 可汗子孙——作者注)并拔布相次为可汗,亦不能招十姓,皆自磨灭。”(《旧密书》3046)这是 什么原因呢?郭元振进一步分析道此等子孙非有惠下之才,恩义素绝,故人心不归。来者既不 能招携,唯与四镇却生疮痏,则知册可汗子孙,亦未获招胁十姓之算也。(《旧唐书》3046页)

与以上这些可汗子孙相反,斛瑟罗的隶域莫贺达干乌质勒,不象斛瑟罗那样用刑残 酷,诸部不服,而是能抚下,有威信,诸胡顺附,帐落寖盛尽并斛瑟罗地。可 是当是当时朝廷无视这一既成事实,并不任命乌质勒为可汗,而仅封他为怀德郡王。为什么 当时朝廷要这样处置呢?仅仅只因为斛瑟罗等是可汗旧种”,而乌质勒却不是可汗子孙。朝廷 既不考虑斛瑟罗等是否有能力抚御十姓,也不了解他们是否得到西突厥十姓各部的拥护。这 显然是汉族的封建正统观念在作怪,完全不符合当时的西突厥情势,所以十姓各部不予接受。

郭元振根据西突厥当前情况,要求朝廷在册命西突厥可汗时,不必要次可汗子孙, 希望这个问题上作一些适当的让步和缓和,承认西突厥各部落所拥戴的人为可汗。经过儿番 周折之后(详情下文述及),朝廷才不得不承认郭元振看法的正确,同意了他的建议,认可了乌质勒之子娑葛在西突厥的地位,册为十四姓可汗,才使西土遂定” 

第三,处理纠纷公允。西突厥部落间发生了纠纷,郭元振能以同家大计为重,站在 公允的立场,帮助双方消除分歧,处理合怡合理。

公元707——708年间,西突厥内部发生了一场纠纷。乌质勒有个部将叫阙啜,又名忠 节,乌质勒死后,其子娑葛当立,而阙啜却不服娑葛的领导,数相攻击,并要求阿史那 献回来作可汗。西突厥其它几个部落对阙啜的行为很不满。郭元振从稳定整个安西地区局势 出发,经给双方调停之后,建议将娑葛和阙啜两人调开,令阙啜入朝宿卫,同时让他的部下 也迁居瓜州和沙州之间。阙啜也同意,并动身前往长安。这场纠纷本来已经解决了。不料当 阙啜走到播仙城时,遇到了安西经略使周以悌。周竞唆使阙啜用重童贿赂宰相宗楚客、纪处 纳,要求不入朝宿卫,并请发安西兵,招引吐蕃兵共同攻击娑葛。阙啜真的如此作了,并占 据了于阗坎城。郭元振知情后连忙上书朝廷,指出问题的严重性,恐四镇危机,将从此 始(《资治通鉴《 6626页)。但朝廷全不理乎,宗楚客等受贿后,完全偏袒阙啜一边:照 他的要求办,不仅派冯嘉宾持节安抚阙啜,又派牛师奖为安西副都护,代郭元振领廿、凉 兵,甚至召吐蕃兵并力击娑葛。这样才惹恼了娑葛,分兵攻打安西、拨换、焉耆、疏勒,擒 杀了阙啜、冯嘉宾等人,闹得安西四镇战火纷飞。娑葛派人送信给郭元振,请他转奏朝廷, 说明原委,提出要求。:无仇于唐,而楚客等受阙啜金,欲加兵击我,故惧死而斗。且请 斩楚客头。(《新唐书》第4365页)

当时郭元振拥兵在疏勒水上。他倾向娑葛,认为他受了冤屈,但不支持娑葛的错误和鲁 蛮的行动;他更反对宗楚客和阙啜的忽国家大计的误国行为,而且他距阙啜占领的于阗 坎城较近,但却持重不轻易动武。郭元振再次上书朝廷,为娑葛申诉,没想到更使得楚客 大怒,诬元振有异图,召将罪之(《新唐书》第4365页)后来还是已回朝中作监察御史的 解琬,揭发了宗楚客贪金受贿的不法行为,宗才没法就转罪周以悌。朝廷又才复以郭元振为 安西大都护,赦娑葛罪,册命为十四姓可汗,这场纠纷才算解决。

由于郭元振在一系列民族问题上处理的成功,因为贏得了从凉州至安西各民族的尊重和 爱戴。当公元711年郭元振任满奉命还朝时,竞出现了十分动人的送迎景象:将行,安两酋 长有騖面哭送者,旌节下玉门关,去凉州犹八百里,城中具壶浆欢迎,都督嗟叹以闻。

(《新唐书》第4365页)一个镇边的汉族大臣奉命逐朝,沿途能受到各族人民如此隆重的发 自内心的惜别和欢送,这实在是一种无上的荣誉,也是对他工作的最好评价。就我极有限的 涉史范围而言,恐怕历史上逐没有第二个汉族大臣能享受这样的崇高荣誉,受到如此的衷心 拥戴吧?郭元振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呢?我以为无非只是在他任职中对各民族尊重了一点,信 任了一点,事实求是了一点,如此而已,岂有他哉!因为郭元振毕竟只是一位封建地主阶级 的政治家。然而仅此而已,尚且得到各族人民如此的感恩戴德,铭刻在心,又可想见,历代 其它许多镇边汉族官员又是怎样对待其他各民族的了。

历史上对一个人的功绩往往出现扬抑失当的现象。替如对郭元振,人们在评价他的时 候,仅仅只记住了他有助玄宗,定社稷的大功,而对他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却忽略了。本 文前面所引的杜甫诗就是一个例子。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杜甫写这首诗或许还有别的深 意。我认为姑且撇开郭元振别的功绩不论,仅就他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而言,就可足使他名 垂青史了。因为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作了 -定的贡献。直 至今日,他的某些处理民族问题精神,仍可以供我们借鉴和参考。

 

摘录自《社会科学》1981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