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北宋陪都大名府

北宋陪都大名府

发表日期:2012-9-19 9:19:57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大名县,位于邯郸市东南部,古代大名府属县。东邻山东,南接河南,历史上曾称为元城、贵乡、广晋,后汉始称大名县,宋、明、清均为大名府

大名府,古称魏郡,曾为冀、充二州之分域。周为卫国之东郡,秦汉为东郡之股肱。唐代为魏郡、魏州、魏博节度使驻地,是控驭河北的门户。五代汉乾佑元年(948)改广晋府,置府,治所在元城、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因契丹南攻,吕夷简议建北京,以控扼河朔,乃增修城郭,内为宫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修宫门七座,史称陪都(大名县志·三区旧城)。此时其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大名、魏县、成安、广平、威县、临西、馆陶和山东的临清、夏津、冠县、萃县及河南内黄等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置大名府路,为河北四安抚使路之一,治所在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东)。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大名、成安、威县、山东徒骇河西北,河南濮阳、浚县及卫河上游流域以西,黄河以北,淇河以南等地、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改置河北东路。

北宋王朝,在强域上远不及汉唐广大,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其政权统治167(9601127)之久。在此期间,封建经济制度早巳占据主导的支配地位,社会生产不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都有了极为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突出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交通运输也相应发达,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繁荣景象,在当时世界土也是可数的大国之一。

北宋时期的河北,经过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农业、冶炼业,制瓷业特别是丝织业有了空前的发展: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的瓷器也各具特色,最有名的有五大名窑,河北曲阳的定窑,就是这五大名窑之一。它以白瓷著称,并能制造红瓷。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在《试院煎茶》诗中用定州花瓷琢红玉之句来形容定窑红瓷的关丽。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也是梢美的工艺美术品,因此它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大量运销国外。

北宋时期的河北,也是全国四大产绫绢名区之一。据《宋史·张洞传》记载:河北东路民富蚕桑,丝织品产量甚多,因而被契丹称为绫绢州”①河北西路的定州,是一个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这里的缂(音客)丝,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织出美丽逼真的花草鸟兽,美名播于中外。所谓河朔一带,农桑都很发达。南北东西本一家,从来河朔富桑麻”②。 所谓河北衣被天下”③。 都说明了河北丝产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居于上乘。所谓嫌绮之美,不下齐鲁”④,就是指河北丝织品的质量而言。宋初的陶谷把燕赵衣裳列为全国九福之一。为了供应官府和军队的需要,宋政府在各地采用科折或收购的办法,以取得大批丝织品,曾在河北的大名、贝、沧、德、博、棣等州收购小绫

由于河北社会经济和手工业产品的发展为大名交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另外,北宋的首都建在河南开封,时称沐京。当时的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都很发达,这有利于封建王朝运输天下漕粮,搜刮四方财富,也有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繁荣。秦观:《淮海集》卷十三《安都》条载:“开封地平四出,诸道辐辏,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无名山大川之限,而汴蔡诸水参贯,巾东错榖,蹄踵交道,舶舻衔尾,千里不绝,四通五达之郊也。但另一方面,开封地处平原,无山川可凭,主要靠禁军来驾驭全国,所谓以兵设险。所以当时汁京驻军之多,可称史无前例。宋人朱弃说:“艺祖养兵止二十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⑦。这样庞大的军队驻在京师,差不多在汴京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军士。再加上为数可观的豪门贵族、达官显贵,以及贵族勋臣的府第,至使官员宅舍之多达到不欲遍记的地步。再加上大、中地主、前朝遗老遗少和富商巨贾,使京师,夭下富商大贾所聚”⑧。真宗时王旦称:“国家承平岁久,兼并之家,摇役不及,坐取厚利。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⑨。当时的开封:“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衡,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危厨”⑩。可见当时北宋首都社会之繁华,经济之发达,商业之繁盛与生活风气之奢侈。这样发达的经济,繁荣的商业、浩大的军需和繁浩的消费,必然要有发达的交通条件作保证,需要各通都大邑来供应它的消费,号称陪都的大名府当然更不能例外,它既是首都开封联系燕赵的咽喉,也是河北通向开封的门户,河北的商品需要到京城去贸易,京师在河北征敛的大批财物需要运到京城,大名府就成了北宋政府在河北的供应站和商业发展的货运站,这是大名府交通发达的原因。

大名府,古称雄镇,它不仅城高地险、人物繁华,而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北宋时期的大名府:“南滨大河,北际幽朔,东濒海岱,西压上党” ⑩西接太行北距蜚狐,东窥齐鲁,南阻大河” ⑩。而且它:“环漳水而襟卫河,面太行而抵沙麓” ⑩南控两河,北藩三辅 川原萦带,河朔奥区,疆场恢宏,畿南重镇” ⑩因此,大名府乃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秦末项羽由此扼章邯,后汉之季吕布亦争此以抑曹操,五代时晋王存勖与梁人力战于河上德胜西,城为必争之险,石晋虑契丹为后世患,徙澶州于德胜后,契丹入寇屯元城,宋太祖自其微时,皆往来河朔,伺变澶魏之间。”⑩。据《大名县志》载:宋太宗驻跸大名:太平兴国五年十一月,契丹南侵,上驻跸大名府,十二月大阅遂晏幄殿。宋真宗幸大名:咸平二年,契丹主隆绪大举入寇,帝亲御之,命王超等督先锋示以战图,遂次大名,御甲于中军。隆绪知帝亲征纵掠而去,帝召大名父老劳赐之。诏援河北杀契丹者:景德元年闰九月诏河北吏民杀契丹者所至援之仍颁赏格等等,到宋仁宗在此建北京,较大战役有五十余起,所以《大名府志》称:“六龙时时移跸,由此可知大名府自卫至宋实为用武之区而英雄所在必争之地也。地理位置的优越与军事的需要,成为大名交通发达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上述因素,北宋时期大名府交通是相当发达和繁荣的。据《元丰九域志》载:(大名府)“其时道路四通,西南可至都城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西可至磁州(今磁县),西北可至洛州(今永年县);北至恩州(今清河县);东南至濮州(今河南濮阳),东可至博州(今山东聊城)”。由此可见,北宋时期的大名府巳经是宋王朝北部的交通枢纽,又是控驭河朔的桥头堡。它不仅在战国、秦汉以至北宋的封建经济发展中居于极为重要地位,在河北道路发展史上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页。

:

晁补之《鸡肋集》卷六二《张洞传》、《宋史·弓长洞传》即抄自晃文,堆将

改为契丹

曹勋:《松隐文集》卷一七,《过真定》。

《宋史》卷一七九《食货志》。

苏籀:《双溪集》卷九《务农扎子》。

陶谷:《清异录》卷一,宝颜堂秘岌木。

《通考》·《市余考》。

朱弃《曲消旧闻》卷九。

丁特起:《靖康纪闻》。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五。

《东京梦华录》序。

《宋史》·《地理志》。

《大名府旧志》。

《旧魏县志》

《南乐县志》

《开州旧志》

《大名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