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民风民俗 >> 中国儿童之民俗学的研究

中国儿童之民俗学的研究(2)

发表日期:2012-9-18 14:41:45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儿童生活的不同特点

1、儿童的成长

儿童的成长过程很平常,就按古老的谚语所描述的顺序进行,根据地区的不同而大同小异。

例如,在保定,有“三翻六坐八爬爬,九个月上叫大大”的说法,而在浙江富阳,则有“七坐八爬,半岁出牙”的说法。

当孩子刚刚开始走路的时候,他踉踉跄跄,常常会跌倒,因为,按照迷信的说法,他的双脚还被一根绳子拥着,这根绳子在他死的时候把他同生前的生活相联系,以防他变成厉鬼。现在,为了他走路灵便,需要把绳子斩断。在江苏无锡,人们把一根稻草绳子放在小孩脚下,连切三刀。在保定,人们只是假装在孩子分开的两脚之间切三刀。在浙江绍兴,让小孩子在稻草茎上行走,他一面向前走,人们一面把稻草茎斩断,同时重复说:“斩绊脚索!斩绊脚索!

在河北大名,当小孩到了七至八岁时.乳牙就脱落了,为了让新牙长得正常、变得好看,就要把下门牙扔到房顶上,把上门牙埋起来。无锡也有同样的习俗,不过稍有变化而己,即把上门牙扔到地板下面。据说,这样做可以加固长出来的新牙。

从十二岁到十六岁,儿童经历一个生长阶段,我们在谈及成人礼时曾触及过这一方面。

河北有这么一句谚语:“男长十八,女长二十。”如果到了这个年龄,儿童还没有长到中等身材,人们便求助于迷信做法:在天津,大年三十午夜人们在开水里煮饺子(有一种包肉馅的小面团,状如月牙)的时候,孩子来到庭院里,取出一些稻草。让人们在屋里问他取出来没有,他应回答说:“拉长了”,这样他肯定就能长高。但如果他不幸回答:“抽”,那么他就完全失去了长高的机会,因为“抽”在北平方言里意味着“收缩”。

2、儿童的食物

小孩在第一次吃奶以前,应服某些药。在绍兴,人们准备“十碗头”,其中都包括下面的一种药物或食物:黄连、钩藤、黑李、盐、醋、糖、姜、韭葱、墨和奶。然后人们用水把这些坚硬的东西稀释,小孩须把这药水喝下去。

孩子生下来一天一夜后,需要吃奶。但如果他的母亲还没有奶,就得求助于相熟的妇女哺乳。不过,如果生的是男孩,就得吃生女孩的妇女的奶,反之亦然。如果违背了这个规矩,给同样性别的孩子哺乳,就会给哺乳者的孩子造成不吉利。

按照传统,小孩吃母奶到三岁或五岁为止,同时辅以各种食物。

某些食物是不准哺乳期的小孩吃的,而某些食物则是特别受到推崇的:例如,在湖北省罗田县,小孩子不准吃百合的球茎,否则,他就会生病或长包牙。在重庆,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不准吃鸡头或鸭头,也不准吃“未见过天的”鸡蛋或鸭蛋,即还没有生出来的蛋;在江苏无锡,人们认为吃鸡爪子会使孩子以后学写字的时候手抖。但是在无锡、大名和其他一些地方,民间普遍相信鸡眼睛能使人的眼睛清澈明亮,鸡心能够增强记忆力,鸡翅膀能使姑娘巧于梳妆。在无锡,小孩要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捡起来吃掉,否则,他就会娶一个麻脸的媳妇。

3、儿童的睡眠

在北平的邻近地区,人们在白天打发孩子睡觉的时候只让他穿一只鞋,害怕他穿着两只鞋跑了,就是说,跑到阴间去。

人们不让孩子头朝南睡觉,害怕他以后会遇到困难—因为“南”同困难的“难”发音相同。除此之外,孩子不能在梁下睡觉,唯恐压迫他的命运即“压运”。

有时候孩子会养成夜哭的习惯。为了治好这个毛病,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比如,在保定,人们用朱砂在“黄裱纸”上写下如下褐语: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行人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这句揭语在中国流传很广,不过随地区不同而多少有些变化。在贵州有这么一首:天黄!地绿!小儿夜哭,君子念过,睡到日出!为了使这种方法灵验,他们在午夜,趁人不注意的时候贴到大街上。

4、儿童的服饰

儿童的服装多多少少是有些内涵的,无论是源自其象征意义,还是巫术的功能。

相子用五色丝做成,正面有一只狮子头,或老虎头,或狗头:这些象面具一样贴在帽子正面,有黑色的眼睛.猩红的嘴唇之间露出白色的牙齿。在绍兴,人们将桃花的图案绣在相子上。

在大名,人们将珠宝嵌在相子正面,其中一个珠宝代表“老寿星”。“老寿星”放在对称排列在每个角上的“十八罗汉”或“八仙”中央。

最讲究的衣服是:百家衣,用百家布拼在一起,缝得非常仔细,衣服表面是各种颜色的三角图案的浑然整体;老虎衣,用带有老虎花纹的布做成,衣服合于小孩的身形与四肢,使孩子穿起来象是一只前腿站立、尾巴下垂的老虎;和尚衣,用粗布做成,胸前做成和尚的交叉领。有时,人们给男孩穿女孩的衣服,以为通过这种手段就能防止恶鬼将小孩攫走,恶鬼特别看中

小男孩,小男孩经过改妆后,他们就认不出来了。

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的鞋上必须有“眼睛”,使他们能够避免这种恶运;这就是说,小孩的鞋上必有狮头、虎头或兔头的图案。

某些金、银或宝石的首饰:挂锁、项圈、手镯,无论是对于女孩还是男孩,都是与他们的生命紧密相联的标志。在河北,有些小孩常常戴着养父母贻送的项圈。因为,他们的兄姐在他们出生之前就死去了,人们认为他们自己的父母不能把他们留住是因为他们“命薄”。于是,他们将项圈一直戴到结婚为止,然后他们在养父母面前叩拜三次,养父母给他们摘下项圈。通常情况下,女孩按照传统习俗戴“耳坠子”,但有时候,人们会给男孩戴上一只耳坠,这样把他装扮起来是为了欺骗恶鬼。这种风俗至今还盛行在中国北方的许多省份。

在绍兴,小孩的颈上会挂几件小饰物:一面小镜子,一把小刀,或一把小梳子。在这些饰物上常会刻着渴语,如:嘛呢叭味或者只是祝福的话“长命富贵”。在安国县,小孩在一段时间内会戴上一给挂在门上表明有人刚刚去世的、剪成丝状的白纸即“左千”。过世的人越年长,就越好,这样小孩就能把其年龄借过来。在广东梅县,小孩常常戴着护身符,就是写在“黄裱纸”上的褐语,放上小孩的胸前或腰际。

小孩的衣服、相子、鞋或玩具常会对另一个小孩的生活产生神秘的影响;所以,一个逃脱夭折之命运的孩子的衣饰借给另一个孩子穿就对他有保护作用。相反,一个天折的孩子的衣服就会给穿用他衣服的孩子带来不幸。在大名人们普遍相信这一点。但在保定,则相反:人们认为死去的孩子的衣服可以保护穿用这些衣服的人。

在北平,父母不愿别人拿走自己孩子的鞋样子,鞋的图样根据北平方言叫“样子”或“样儿”,“样子”或“样儿”也代表了他们孩子的样子,因此父母害怕别人拿走了鞋样子,也把他们小孩的命带走。如果朋友想要借鞋样子,必须在自己照抄的鞋样子上面剪三个洞。只有这样,鞋样子被借走的小孩才会躲过预期的灾祸。同样,如果一个女佣人自己发明并且亲手剪了鞋样子,在离开主人家的时候必须将其带走,否则,她自己的孩子就会遭难。

5、儿童的疾病

在民间,由于人们对现代医学缺乏认识,而且疾病又显得很神秘,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求助于各种各样的迷信办法。

在淮安,只要医生根据初期的症状确诊为天花,人们便在病人的房间里,竖起一个祭台,祭台后面有一牌位,上写:“供奉五位疽神之位。”除了照例的供奉之外,人们为了这种特殊情况还特意加了两只水杯,其中一只放了点香茶,另一只则放了一点脂粉或浸了脂粉的棉花。

第一个杯中的水,神明将用来使水疙鼓起来,第二个杯中的水用来消除某个进屋的女人来了月经后的不良影响。

如果出天花的是男孩,人们把他叫“花哥哥”,如果是女孩,就叫“花姊姊”。—因为中国人把这种病叫“出天花”或“出花”。从第一日到第十二日.全家人应禁吃某些食物,禁用某些物品:人们不能用淀粉浆衣服,害怕天花的水痘会因缺浆而鼓不起来,因为“浆”这个词也用于“浆糊”这个词语中。人们不能吃任何豆类或豆制品—豆与天花“疽”字发音相同。

这样,天花的水疽就会出得少些。人们也不能用大油煎油,害怕因此使水疽榨干。其他小孩,由于害怕传染上天花,应该像得过天花的孩子一样,扎上一根红带子,上写“天花己过”或“天喜已过”,为了提醒疽神不再接近他们。

在江西省,特别是在南昌市附近,孩子们普遍种疽之后,人们为了感谢疽神,就会搭起一座乡村戏台。庆祝结束那天,全村人都加入了抬着纸糊的人像、车、马、金银财宝和花朵的游行队伍。游行队伍就这样来到河边,这些东西在发狂的人群中被烧掉。这种习俗至今在南昌还保留下来了.叫做“娘娘送驾”,而在江苏丹徒,也有类似的风俗,名为“谢痘神”。

有时候小孩会得抽风或长时间昏迷不AN。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认为小孩是因为受了惊吓而失魂。于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叫魂。人们对于这个难题,有很多种解决办法,下面几种在云南曲靖非常盛行:

a.唤叫:一个女人坐在门槛上,面对大街,双手捧起一些黍,这样巫婆就能在她手中竖起一个鸡蛋,然后在鸡蛋上放上几粒黍米,使米不落下来。巫婆开始叫:“宝,(有毛病的孩子的小名),回来,回来!宝回来了!”人们便开始烧纸钱,直到鸡蛋倒向坐着的妇女为止。

b、炙叫:人们把一个鸭蛋和四个鸡蛋分别放在一只碗里,用燃烧的木柴盖住。巫婆一烧完纸钱和叫魂码子,就用她的法器刀子和扇子把火拨旺,同时念咒语,直到凝固的鸡蛋黄显示出一个隐约的人形或动物的形状。在第一种情况,孩子的灵魂被认为进入人体内:第气种情况,灵魂被认为进入了动物体内。

c.祖叫:人们把小孩的生辰八字写在一个鸡蛋上,埋在香炉的香灰里,香炉放在祖先的祭台上。人们请求祖先让孩子的灵魂回到身体里。

d、灶叫:人们把孩子的生辰八字写好,然后在鸡蛋周围缠上红线和绿线,埋在炉子里的谷壳堆下,等巫婆念完咒语后,再察看鸡蛋:如果红绿线完好无损,那就意味着孩子的灵魂己经回到了躯壳里面。

e、睡叫:人们把小孩的鞋子藏在他的枕头下面,午夜的时候,他的母亲一边抚摸他,一边高声说:“因因回来罗!隔山隔山应,三代公祖,司命灶君,我儿的真魂真魄回来罗!

在广东曲江,当孩子生病而又找不出原因时,人们就会给孩子更名,以此来逃脱要谋害他性命的厉鬼的纠缠。人们给他取一个别人家的名字,无论是否取得了这家人的同意。而且,人们还会采用下面的方法:同在这曲江地区,在曲江边上,两座山的交接处,“狮子山”和“象山”形成一道门,叫做“双石门”,这两座山被当地农民称为“石公”。父母们带着供品来到这里,跪拜“石公”,请他为他们的孩子取个名子。名子里常会有“石”字,比如:双石成或石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