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影响,中国人在他们的生活方式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这种影响的范围只限于大城市,特别是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为数众多的旧式家庭和普通百姓依旧保持着他们旧有的习俗和迷信。下面我们将要讨论的是儿童生活的状况。
(一)儿童的节日
1、出生全家人都在焦虑地等待着孩子的出世:这会是个女孩还是男孩?如果是个男孩,就成了家庭的继承者和传宗接代者,保证家族“香火”不断,他将是家庭的主人和获得荣誉的人;他将给家族带来希望并提高他的母亲的地位。如果生了女孩,她就不会受到欢迎,尽管她除了让家人失望之外没犯任何错误,而她的母亲将是第一个感受到家人在这件事上的冷漠态度的人。—习惯上是,如果生的是男孩,接生婆就会在新生儿哭第一声时对精疲力尽的母亲大叫:“大喜”。但如果她没说话,就表明生的是女孩。
接生婆根本不具备医生的素质,通常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一个“全人”,也就是有丈夫和儿女双全的人。由于她经常参予接生,她获得了某些经验,而且她通晓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神奇的做法,邻居们就求助于她。在难产的时候,人们害怕是恶鬼作祟,就采用迷信的办法,避开恶鬼。例如,在江苏省武进县,人们对此有四种办法:i.人们在祖先的牌位前烧香,请求他们赶紧把小孩子送来;然后人们打开家里的大门,甚至连产妇房屋的门也被打开,迎接孩子的到来;人们也把家里所有的锁打开,以利孩子的出生;3.人们将文人在科举考试中用剩的蜡烛点燃,因为恶鬼害怕这些具有避邪功效的蜡烛;4.人们在产妇头顶上放一把打开的伞.以防恶鬼接近她。
孩子一生下来,他的命运就已经完全被“生辰八字”即他出生的时辰、日子、月份和年份所决定了。从今以后他将身不由己地把他的祸福带给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全家人。有时候生于凶兆的孩子会被遗弃。传说认为,生于一年的第二个月或第五个月的孩子,克父母。同样,生于一年的五月五日的孩子,俗称“五月子”,尤其克父。但如果“五月子”碰巧生于正午,他的生辰给他带来了宏运,因为五月份是火月,而火象征着伟大。
在生产的时候,父亲和祖父因其为强壮的男性,不能进入产妇的房间,因为人们认为产妇的血对他们非常有害。于是他们只好在院子里等待孩子的第一声啼哭,由此来判定是吉兆还是凶兆。有谚语这么说:小儿声似鸦,富贵足荣华。破声多不足,又主破人家。小儿声歇啼.克父又克母:伤父又离母,过房是佳期。
孩子一生下来,人们为使他长命百岁便采用各种迷信的做法。例如.在河北省安国县,人们把孩子从上开口塞入炉灶,再从下开口拿出来。
胎衣同孩子有神秘的关联,应该将其妥善保存。在江苏省淮安县,人们将胎衣藏匿于坛中,并在上面小心地撤上稻草、一把灰和一把盐,同时唱卜面这首歌谣:“洒洒草,跟娘跟到老; 洒洒灰,跟娘在一堆;洒洒盐,跟娘过到一千年。”唱毕,人们用红布将坛口封起来,同时仔细地将坛颈周围的红布拉下来。
在江苏省武进县,人们将胎衣放进盛满石灰的坛子里,然后埋在孩子的床下,人们不应移动这个坛子。如果不遵守这个禁令,孩子就会吐奶。以后孩子长大时,如果家里觉得有必要移动这个坛子,就把它扔到河里,这样孩子就会无所畏俱。在北平,人们将胎衣埋在地里,并小心地让其开口朝天,不然,孩子就会吐奶。
胎衣代表孩子,是孩子的象征。如果胎衣被狗拖走或撕烂,孩子必死无疑;人们将其埋在安全隐蔽之处,例如,据安国的习俗,胎衣埋在厕所里。同理,人们防止胎衣被偷。因为巫师或巫婆会将胎衣拿走,制成某种使人神智不清的迷魂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了此种迷信的存在:一个接生婆被警方逮捕,被控偷了新生儿的胎衣.这条消息刊登在1936年的北平世界日报上。
柔弱的、无抵抗力的新生儿特别害怕恶鬼。婴儿刚一落地,家人赶紧用白纸将窗子糊起来,用旧布头把通风洞堵上,这样恶鬼就无法进入孩子的房间。而且在前十天之内不准在孩子的屋里敲锣打鼓,以防腊鬼(指的是在出生后十日内死去的新生儿,他们力图夺取其他新生儿的灵魂)趁此声音让他着魔。这种习俗至今还在广东潮州一带盛行,称为“忌腊”(提防“腊鬼”)。
孩子刚一出世,为了避邪,人们在门上悬挂生姜,如果生男孩,就挂在门左侧;如果生女孩,就挂在门右侧;如果是孪生子,就两侧都挂。这种习俗至今还盛行于河北定县。在天津,如果生的是女孩,谨小慎微的人从不进“产房”,他们担心会被带来坏运气,如果生的是男孩,“产房”不吉利便烟消云散,变成了“喜房”。
在四川重庆,禁止怀孕的妇女和穿戴毛皮和金属饰物的人进入产房,因为处于这种状况下的女人或男人都会“带走孩子的奶水”.就是说,在他们离开房间后,母亲的奶水就会枯竭。
2、做三朝。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节日就是“做三朝”。这一天,全家人为接生婆设宴,其中面条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长寿的象征—中国的面条是相当长的:家里人还要给产妇的亲戚朋友送“红鸡蛋”(煮熟的鸡蛋,鸡蛋皮涂成红色),如果送双数,就表明生的是男孩,如果送单数,就表明生的是女孩。这一天.接生婆担任了给婴儿洗浴的重要角色。她一边用浸有洋槐枝和篙枝的水给婴儿洗澡,一边唱:洗洗头,作王候!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
在她这样给婴儿洗澡的时候,亲戚朋友们把铜钱扔到水中.祝愿孩子发财—扔到水中的钱就这样到了接生婆手里。洗完澡,接生婆在婴儿背后树起一面镜子,唱道:照照腚,白天拉屎,夜里净。然后,她拿一棵葱轻轻敲打要儿,说道:一打聪明,二打伶俐。
接生婆给婴儿穿好衣服后,把要儿的手和脚用挂锁锁起来,为了让他言行谨慎。然后,她把一个秤佗放在婴儿的背上,这样日后他才能担负重大的责任。
除了这些洗浴的仪式之外,家人还要祭祖,供奉“送子娘娘”。根据重庆的风俗,这一天人们要给“送子娘娘”供奉一只煮熟的公鸡。如果公鸡的嘴是闭拢的,预示着下次生的是男孩,如果公鸡的嘴是张开的,则预示着下次生的是女孩。在安徽省寿县也有类似的风俗:家人向“床公床母”供奉一只小鸡,产妇必须拜倒在地。如果这时产妇无法起床,则由接生婆来代替她。
3、做满月由于人们认为产妇的血是不吉利的,并把产妇称为“血人”,把新生儿叫做“血儿”,人们禁止他们在一个月内走出他们的屋子,特别是不能沐浴阳光,违者则被认为是裘续圣物,同样,他们在做满月取消这些禁令之前,是被排除在所有仪式之外的。可是,做满月并不一定在出生后三十天,因为如果生男孩,满月就是二十九天,但如果生女孩,满月就是三十一天,因为女孩消灾所需的时间比男孩长。
在做满月之前,亲戚朋友要送各种礼物,或是“百家锁”—用一百家人的钱买的,或是“百家衣”(后面还要谈到),或是老虎相,正面有老虎的眼睛、鼻子、嘴巴和胡子,或是老虎鞋。这些礼物,据民间说法,每一件都有意义:锁,是为了更好地把孩子留住;“百家衣”,是贫穷的象征,在孩子一生中保护他。老虎相和老虎鞋也是保护者,以防孩子遇上恶鬼。
满月那天,人们开始给孩子剃去“胎发”,带有“胎发”的孩子是不能面对神灵和祖先的,否则他会因亵渎神明而遭到不测。在剃发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在孩子的额前留上一络头发,象征孝顺,或者将其剪成桃子的形状,象征长寿,或者在脑后留上一络,有句谚语这么说:“颈上留一络,活到九十九。”
据广东翁源的风俗,剃第一刀的理发师将会得到一碗烤肉和大量的酒钱的款待:而浙江绍兴的习俗,则是给理发师一篮“十全果”,这一天所有的供品和百岁钱。
胎发与孩子有神秘的联系,人们非常仔细地加以保存。在北平东部和河北顺县,人们将胎发缝在一个小红袋里,放在孩子腰间,在河北冀县,人们把胎发缝在孩子的枕头里;而在浙江富阳县,人们将胎发与猫毛和狗毛掺在一起,包在一张红纸里,用红绿丝线挂在摇篮上。
同是在这一天,人们给孩子取“乳名”。总是祖父母获得这项殊荣。通常,名字代表了意愿,但是名字的含义往往不同:长寿,福贵,幸福,或者意思更为明确。人们还会给孩子取动物的名字:这么做,父母降低了孩子的地位,神仙就不会那么嫉妒了。取的名字来自那些不太高贵的动物:狗,牛,等。此外,在翁源,家人请求菩萨或观音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给孩子取名为:“佛狗”、“佛培”、“观顺”、“观养”、“神养”、“神钦”。有时,取名非常偶然,比如,大作家鲁迅的乳名是“张”,因为他的祖父那时在北平作官,接到一封信,由此得知鲁迅的出生,适时有一位姓张的朋友造访。人们还会把女孩取名为“换”或“改”,期望下一次生男孩,不生女孩。
4、做百岁。这个节日重要性不大。因为常常是,做了“满月”的人家就不再做百岁。只有在“满月”做得不太圆满的人家,或者很随意没将做“满月”的消息通知给所有的远亲、朋友或同事的人家,如果在做“满月”之后收到了给孩子的礼物或礼品,才会做百岁。做百岁的仪式几乎同做“满月”相同。
5、做周岁。孩子到了一周岁,便是一个具有灵性的小生命了。家里人迫切想要知晓孩子的未来,就在他一周岁时对他进行考察:人们在孩子面前放上墨、笔、花、脂粉、小弓和小箭等等。根据他抓的东西,人们可以预测孩子将来是倾向于文墨、武功,还是女人。这种习俗叫做“试儿”或“抓周”。
这天,人们假装给孩子各种食物,以后孩子就会吃各种食物:特别是要给他吃一点鸡蛋或鸭蛋,防止他以后得脓肿;还要吃点鱼,这样他以后就不会把鱼骨头吞下。
6、做生日。除了做周岁,人们可以随意地庆贺其它生日。这只需供奉菩萨和邀请亲戚、朋友吃一餐饭,其中长寿面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必须在父母面前叩拜三次,以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但是孩子的两岁生日,叫做“第一个整生日”,需按“做十岁”隆重地加以庆祝。
7、成年礼(或成人礼)。在中国古代,在孩子还没有成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在家庭和社会享有义务和权利的成年人之前,他需要很多年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以成年礼仪式而告终。这对男孩意味着“冠礼”,对女孩则意味着“异礼”。但是这些古老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了。
在当今,还存在着某些类似这些古老风俗的遗风:在北京东部,人们在孩子额前留几络“胎发”作为驱邪物,只有孩子到了十二岁才剪掉。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己经长大了,抬起胳膊够得着锁头,于是孩子被认为可以保全自己,不再需要保护,于是这几络头发就被剃掉了。
表明这一危险时期结束的第十二个年头叫“将军关”。如果孩子能够顺利过关,他就可能保全自己。在天津,孩子十二岁之前,如果他的生辰克父母,或者他难养活,家里人就送他去寺庙作寄名和尚,置于和尚的保护之下.正如一句谚语说:“跳出红尘外,不在五行中。”—这就是说,金、木、水、火、土这五因素结合起来决定人的命运—孩子平常生活在家里,但要穿上僧衣,在节日期间,他到寺院去参加仪式。孩子到了十二岁,就得通过“跳墙”的仪式使他脱离寄名和尚的身份。择定吉日良辰,孩子在寺院里祈祷,父母和朋友都在场。接着他打扫庭院,除去祭台的尘土,然后,他站在凳子上,每只手里拿四个旧铜钱,这时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所有的和尚一起喊:“赶和尚!”孩子迅速地把铜钱扔在身后,跳到地上,头也不回地一口气跑回家里。
在保定,人们常常给孩子找养父母,好象给孩子换了家,他就能逃脱某种恶运一样。他通常生活在自己家里,在过生日的时候,他去养父母家里,养父母给他戴上一条用红线穿着的、同他的岁数相同数目的铜钱项链。当算命先生确定孩子己经逃脱了厄运,家人就烧掉所有的项链,并把铜钱还给养父母,这些通常发生在孩子快到十二岁的时候。就这样孩子中断了他同养父母的亲缘关系。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开锁”。
在陆安,有一种叫做“收禁”的习俗。人们将生辰八字写在一块布上,交给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将生辰八字放在祝圣过的坛子里。通过施展魔法,他确信能将生辰八字封存在“注生娘娘”的王宫里。但到了“出花园”,就是说到了十六岁的时候,巫师可以把“生辰八字”启封,交还给父母。这个仪式叫做“开禁”。
孩子的乳名只有父母才能叫。人们非常谨慎地保守秘密,不让巫师和陌生人知道。因为如果这些人知道了,他们就会利用他的名子施展某种法术,因为他的名子就代表了他本人,这样就会对他造成危害。
孩子长大后开始上学,就会按家谱和社会习俗给他取学名。取学名要考虑多种因素:名子中不能有一个字同他的祖先或父母相同;他名子中须有一个字同他的兄弟、堂兄弟或远房兄弟相同;他的名子像家族中所有名子一样,同家族的姓氏有明确的关系:名与姓必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或者名子中包含有一个可以使家族姓氏完整的成分。总之,孩子的名子一方面显示了他的个人特色,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他在家族中的等级地位。只有当孩子取了学名的时候,他才开始被看作家庭的一个成员。
小男孩和小女孩一样,背后拖着一条辫子。年轻的姑娘们梳着长方形的发髻,结了婚的妇女的发髻是圆形的。在河北滦洲,小伙子们在太阳穴左边留一络头发,同辫子梳在一起,作为单身的标志。在结婚那天,把这给头发剪掉,放到妻子的发髻里面。也许在这里可以觅到古老的“结发”风俗的遗踪(“结发”就是把两人的头发结为一体:意味着第一次婚姻)。
在河北大名,结了婚的堂兄弟或朋友在婚礼的前夜向穿着结婚礼服的新郎传授礼节。然后新郎在其堂兄弟或朋友带领下,叩拜祖先和父母。接着他们来到街道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到每个邻居家门前叫喊:“你好!你好!新郎给你问安来了!”
只有在结婚之后,新郎才作为成人开始社会生活。从此以后,人们不再以学名称他,而代之以另一个尊称,叫做“字”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