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县志与治县

县志与治县

发表日期:2012-9-10 15:39:3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清书《吏治悬镜》上载,新官上任要奉行三十二项莅任初规,其中第三项为览志书。由此可见县志经世致用的特殊功能。

韩愈是名人,朱熹也是名人。韩愈过岭南,先借《韶州图经》入界,朱熹下南康任职,无视地方官吏的献媚讨好,先问:志书可曾带来?

一九五八年三月,毛泽东同志首次到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三月四日下午,他一到这个蜀汉古都,立即要来《四川省志》、《蜀本记》、《华阳国志》阅读。

史书之功用在于资政、教化、存史,然而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读史不多,也有人不知为何物,这是很不应该的。

历史上,新官、谏官、巡视官,直至钦差,初到地方,下属都要以志呈阅。从政和战争一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如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针对中央红军取得节节胜利,这样解释说:打仗胜败是在知情势。这情势就是一个地方的山川气候、物产资源、风俗民情等等特点,只有把握好情势,才能取得胜利。

如今,治县者调动频繁,初到地方要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治好一地,不了解当地历史情况、地理沿革、风物掌故、风土人情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的现实情况,那么,要想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治县良策据何而来?

志为镜,揽照古今。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加强教育,我想特别提出国情教育的问题,这就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教育,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教育,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教育,经济资源和人口问题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教育。今天,我们的修志工作,不单是存史、资政、教化,也应该为国情教育和历史教育提供乡土教材!

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历史不能割断,如果不了解过去,就会妨碍我们对当前问题的了解。所以,我们现在修志,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前的需要,也是惠及后人的一件大事情。

新官上任三把火,应指断案、施政、修志。十里八乡不同俗,一方水土一方人。清人龚自珍在《尊史》一文的结尾处说:(吏)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信然!治县者用县志,得其宜,则利百倍。

 

 

摘自《人民日报》(1995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