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苏黄友谊之发端——黄庭坚在大名

苏黄友谊之发端——黄庭坚在大名

发表日期:2012-8-29 17:02:49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作者简介:吴光田,一九四三年三月生于河北省武清县(今天津市武清区)。一九六三年入河北大学外文系学习。一九六八年毕业。一九八一年起先后在大中型企业和党政机关任职。多年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并坚持业余学习摄影、书法、诗词等文化艺术知识。

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家学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大量摄影、书法作品发表或在国内外获奖。

已出版有个人创意摄影集《幻菊·梦荷》。主编并出版有《邯郸历史文化丛书》、《邯郸碑刻》、《黄庭坚书论全辑注》 等。撰有《从“万岁馆”到博物馆》。近年来积极参与地域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主编的《邯郸历代诗词》、《邯郸历代文萃》等皆已成稿。对黄庭坚书法亦多有研究,除集注其书论外,还撰写了二十余篇有关山谷的论文,已有数篇发表或获奖。

 

我国宋代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期,代表两宋文学艺术成就和崭新风貌的文坛巨擘 当首推苏轼和黄庭坚。一代文豪苏轼与诗坛巨子黄庭坚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前人称苏黄交游最密”“苏公真知鲁直者,鲁直亦心契东坡,二人风节行谊,铿轰一时,炳耀千古”“宋之诗,以苏黄盛等。苏黄友谊对宋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关系,并在中国文化史上发生过深广的影响。

而这被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段友谊佳话,却是从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发端的。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是著名的北宋诗人、书法家。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他,博学多艺,在文学艺术领域具有多方面的深湛造诣,尤其是他的诗歌,名于当代,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他又是我国古代一流的书法家,正、行、草三体俱妙,世称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宋代四大家

宋治平四年(1067)春,黄庭坚登进士第,开始步入仕途,初调汝州叶县尉,时年23岁。熙宁五年(1072),28岁时,诏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

北宋时设置四京:东京汴梁(今开封),为国都;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南京商丘。

那时北京京城周四十八里二百步,门一十七宫城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即真宗驻跸行宫。由此可以想见,当年大名府的繁荣景象。

黄庭坚在北京首尾凡7年。《大名府志》在宋代名宦篇中记载:黄庭坚为教授,文行足为学者规范,当时甚推重焉。”3年期满。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年谱》),足见他是个称职的教授。留守文教授作为学官,无多大实权,生活清苦,所以他常以杜甫笔下的广文先生郑虔自诩,称为冷官。他离开大名府赴任太和时曾有诗云:六年国子无寸功,犹得江南万家县。(《次韵和答孔毅甫》)

但是,如果据此看轻黄庭坚在大名时的这段经历,那就欠妥了。当我们对关于他这一时期的只言片语的史料以及他的诗文进行研究后不难发现,大名数年,是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时期。根本性的原因之一,是在此期间,他得识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北宋文坛领袖人物,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在政治上备受打击,但每到一地,都能留下政绩和美誉。苏轼天资聪颖,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气势豪迈。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观八方风情,交三教文友,取得了多方面的文艺业绩。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为宋代四大家之首。苏长黄9岁,黄在北京当教授时,苏已名震朝野,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同,而自请放官于外。

元丰元年(1078)春,北京国子监教授黄庭坚投书赠诗给徐州任上的苏轼。他的《上苏子瞻书》说:庭坚齿少且贱,又不肖,无一可以事君子,故尝望见眉宇于众人之中,而终不得备使令于前后。首先表达了自己对苏轼向慕已久却又不能随侍左右的心情;继而对苏轼学问文章度越前辈,大雅恺弟约博后来海涵地负的高才大德极表钦佩:晚学之士,不愿亲炙光烈,以增益其所不能,则非人之情也。然独未尝得望履幕下乐承教而未得,则表达了自己欲投师门下的强烈愿望;以道不同不相为谋引苏轼为知己,对传音相闻,阁下又不以未尝及门过誉斗筲,使有黄钟大吕之重的知遇之恩深表感谢。书信饱含着对苏轼的景仰与敬重。

黄庭坚随书赠诗二首——《古风二首上苏子瞻》,托物引类,意远情长: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傍。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其一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人言可医国,何用太早计。

                                   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其二

 

黄庭坚在给苏轼的信中说:仰冀知察,故又作古风二首,赋诸从者。《诗》云: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心之所期,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不得于今人,故求之于古人中耳。与我并时而能获我心。思见之心宜如何哉!《诗》云:既见君子,我心写兮。今则未见,而写我心矣。黄庭坚把苏轼作为能获我心的当今知者,而以我心写我心,真情实感充溢于字里行间。《山谷诗集注》中说,建炎中,山谷之甥洪炎玉父编其舅文集,断言退听堂始。退听以前,盖不复取,独取《古风》二篇,冠诗之首。且云:以见鲁直受知于苏公,有所自也。今从之。退听堂在汴京酺池寺南,山谷作馆职,寓笔砚干此。从中可以看到这两首诗对了解黄庭坚至关重要,对正确苏、黄之间的深情亦至关重要。

第一首诗以江梅与桃李的对比,喻苏轼之高洁与不同流俗,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尊崇,并对他遭受打击排斥,被弃置外郡的不满和同情。最后两句体现了君子之于世,视其所立如何,不在遇不遇也的超然物外的思想与境界。第二首是前诗诗意的延伸。后诗''以属东坡,'茯苓'以属门下之贤者,'菟丝'以自况。作者通过描绘青松的形象和声势,喻苏轼超世拔俗的品格、高洁的情操及声名远播的影响,传达了自己对他的崇拜与敬仰。接下来,诗意谓依附贤者,足以自乐,至其不为当世所知,则亦自重难进,而未尝汲汲也。尾二句认为青松与小草,材之大小虽殊,气味则相似。此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啊!

苏轼收到黄庭坚的投书与蹭诗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只是由于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直到初秋方作答并和诗。苏轼给黄庭坚的第一封书信中,极言称赞他的文才和人品,表达了与之结交的喜悦之情。文章跌宕多姿,言辞恳切,热情洋溢。苏轼答书首先回顾了两次闻知黄氏的情形与感受,首先,轼始见足下侍文于孙莘老之坐上其后,过李公择于择于济南,则见足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这与黄庭坚书中早岁闻于父兄师友相印证,道出了一些传音相闻的史实。

孙莘老((1028-1090),名觉,江苏高邮人,黄庭坚的岳父。嘉佑六年(1061),孙莘老官扬州。黄庭坚游学淮南,随舅父李常拜访了莘老。孙非常赏识黄的才华学识。许以远器,遂收为门生,悉心教授指导,并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他。孙莘老于宋仁宗嘉佑年间在京师编校昭文书籍时,就结识了苏轼。英宗治平二年(1065)苏轼还京师,得直史馆,二人交往益厚。宋神宗熙宁中,莘老因言事忤上,黜知广德军,逾年,徙湖州。苏轼则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乞放外任,通判杭州。熙宁五年((1072)苏轼到湖州公干。湖州太守孙莘老自然是热情欢迎,故友相会于外郡,喜不自胜。款叙之余,莘老拿出新任北京国子监教授黄庭坚的诗文给苏轼看,请他指教,并说:此人,人知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苏轼阅后,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静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对黄氏的诗文与人品深表赞赏。

黄庭坚的舅父李常,字公择,神宗初,为右正言,力抵新法,出判滑州,后徙鄂州、湖州、齐州等。李常与苏轼早年同朝为官,是为至友。外放期间,亦曾谋面,且多有诗书往来。熙宁十年(1077)苏轼自密州将赴河中,经青州至济南。齐州太守李常迎而款叙多日,并同游大明湖。李常曾经带着少年黄庭坚游学淮南,对其禀赋知之最深。这次老友相聚,言及黄庭坚其诗其人。所以苏轼才有过李公择于济南那一段话。

孙觉、李常与苏轼之间的深情友谊,以及他俩对黄庭坚的荐举,使苏轼初步了解和佩服黄的学识与人品。而黄庭坚投书赠诗,苏轼作答和诗,无疑在北京大名与徐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们直接交往,互吐心声,引以为友,这是苏黄之谊的一个里程碑。苏轼对黄庭坚的推扬汲引,收到了孙莘老子可为称扬其名的效果。《宋史黄庭坚传》中说,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苏轼在答书中称赞黄庭坚的赠诗托物引类,真得古人之风,而苏的和诗《次韵黄鲁直赠古风二首》亦是托物引类的佳作:

佳谷卧风雨,稂莠登我场。

陈前漫方丈,玉食惨无光。

大哉天宇间,美恶更臭香。

君看五六月,飞蚊殷回廊。

兹时不少暇,俯仰霜叶黄。

期君蟠桃枝,千岁终一尝。

顾我如苦李,全生依路傍。

纷纷不足愠,悄悄徒自伤。

其一

空山学仙子,妄意笙箫声。

千金得奇药,开视皆豨苓。

不知市人中,自有安期生。

今君已度世,坐阅霜中蒂。

摩挲古铜人,岁月不可计。

阆风安在哉,要君相指似。

其二

乌台诗案,作者(苏轼)“自供说,首诗开头四句以讥小人胜君子,如良莠之夺嘉谷,从大哉天宇间到结尾,意言君子小人进退有时,如夏月蚊虻纵横,至秋自息。比黄庭坚于蟠桃,进必迟,自比苦李,以无用全生。又取《诗》忧心悄悄,愠于群小。以讥讽当今用之人皆小人也。全诗既有对黄的赞赏和期待,又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抨击。比喻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第二首诗与赠诗的联系更为密切,几乎句句作答。和诗对黄诗中的赞颂表示谦谢,说自己枉负盛名。通观全篇,表达了诗人见贤思齐、出世脱俗的愿望。黄庭坚高度评价了这两首诗,说和诗词气高妙,无以为喻

从此,黄庭坚一面潜心研读苏作,一面不断次韵相和。苏、黄二人诗书往来酬唱赠答,友谊不断发展。此后,不论是高居庙堂,还是贬谪蛮荒,不论是聚首京师,还是天各一方,始自北京大名的苏黄友谊整整保持了一生,并为世世代代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