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恒非(1907—1991),名镇三。大名县万堤镇辛庄村人。出身农民家庭,学生时代,接受革命思想,追求进步,投身革命。1929年在省立大名七师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学校职员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组织领导了大名人民反“华洋义赈会”的斗争。
1928年至1930年,大名连续遭受水旱灾害,加上军阀混战,苛捐杂税,迫使人民过着衣食无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此时,美国教会和当地官绅,组建了一个“华洋义赈会”,会长是北关教会的钱牧师,副会长是国民党员马星拱(一名马枢原)。他们以“义赈”之名,要从大名至馆陶修一条公路,声称出工给钱,占地“豁免银两”。然而,路修成后,不但出工没有给钱,而且占地不免负担,并且在修路时打骂群众,激起群众愤恨。中心县委认为修路只对军阀混战调兵遣将有利,对农民毫无益处。因此,决定由林恒非负责,发动群众,展开斗争。林恒非接受任务后,组织党员、团员和被占地群众,于1929年农历腊月二十日,在县城北关一个破庙里召开大会,300余名群众冒雪到会,林恒非登台讲话,揭露“义赈”假面目,提出“组织起来,要地价,免银子”,向“华洋义赈会”示威。会后林恒非带领群众分两批向城内行进。
此行动被统治当局发觉,县长李荣谦、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金国栋带领军警,荷枪实弹,迎头赶来,将群众截住,问“谁是负责人?”林恒非挺身而出说:“我!”并当场交给他们一张名片。县长李荣谦说:“年关将到,形势吃紧,地方不靖之时,你们几百人开会,这不是造反吗?”林恒非说:“这些人都是穷苦百姓,我本人是个穷职员,我们为了讨地价才集伙请愿,不违犯法令,怎么能说是造反?”李荣谦威吓说:“回去吧,谁不回去就按造反惩办!”有些群众害怕了,散去了。林恒非意识到:这场斗争不仅是为农民争利益,而且具有反帝、反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意义,是教育群众,提高觉悟的好机会。所以,事后他又通知群众到城北付桥村西头树林内开会,向群众讲话说,反动县长的讲话是欺骗,是吓唬我们的,我们的行动是正义的,绝不能善罢甘休。会后决定,正月十五官府和“义赈会”还不丈量土地,不给钱,各被占地户拿上镐锨,到马星拱的老家(城北马时庄村)示威,提出的口号是:“打例帝国主义走狗马星拱”,“打倒华洋义赈会”等。由于林恒非同志领导群众,坚持斗争,当局和“华洋义赈会”畏于人民力量,过了几天,终于丈量了土地,付于被占地户部份资金,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为了阻止军阀混战来往调兵,1930年舂,林恒非领导群众破坏了大名至馆陶的公路,烧掉了公路上的桥梁,万堤虽驻有警察,未敢出动阻止群众的行动。
林恒非一生先后在多处从事革命工作。1938年接受党组织派遣,打入国民党军高树勋部队任团政治处主任,军部参议;1939年到冀鲁豫边区,先后任鲁北干校教务主任,政治处主任,华北邮电学校副教育长、副校长,邮电部邮电史编辑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林恒非一生热爱书法艺术。他的行书、草书气势奔放,潇洒雄劲,有游龙腾飞之势。早在大名七师工作时,就被称为学校的“第一杆笔”,在北京工作后,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美术馆展出,深为书界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