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遗存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古物遗存 >> 大名一带所见明清圣旨考述

大名一带所见明清圣旨考述

发表日期:2012-8-1 10:54:14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作者简介:蒋林魁,男,汉族,1965年5月13日出生。大名县龙王庙镇甘庄人。现任工商联常委、大名府都府文化暨大运河文化研究学会会员、大名县收藏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大名府古玩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大名县人民政府特聘文史研究员、大名政协常委兼文史委副主任。

 

 

圣旨:本是俗称,在古典戏曲电影、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太监手捧印着圣旨二字的黄绫卷轴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是道具不是真正的圣旨,真圣旨并没有圣旨二字。

圣旨始于西周之时,原是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隋唐以后专指帝王授官、封赠的命令,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备的诰敕制度。明清的圣旨分为两种:封赠一至五品官员,和世袭爵位用诰命,称诰封;封赠六至九品官员和外藩用敕命,称敕封。通俗一些讲,圣旨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也称诰命、圣谕、上谕。圣旨作为中国古代帝王最高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制作严谨,格式固定。

现在所能看到的圣旨都是明清两代的,宋元以前的圣旨迄今尚未发现。明代的圣旨都很考究。清朝初期的圣旨色彩绚烂,现在看来依然光彩夺目。而到清末同治、光绪皇帝颁发的圣旨,昔日华丽的锦缎,已被粗糙得类似麻布的布料所代替,做工极为粗糙,可见大清帝国的国力之衰落,已不可与前三代同日而语。

 


 

 

我所见到的一轴圣旨,长5米,宽33公分,有黄、红、蓝、白、青、赫等颜色,分十五段,云鹤纹织锦,前后各有两条升降龙。二龙怀抱四个玉筋篆书大字奉天诰命。从奉天承运开始共63行字,正文每行七字共430个字,落款为天启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压款一方制诰之宝的篆书朱红大印,后边又一方骑缝签字编号连同存根一同加盖的篆书广运之宝朱红大印。圣旨的内容为赠总理河道、提督军务、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从心之曾祖父李净为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赠李从心之曾祖母贾氏为一品诰命夫人。

李从心,大名府南乐县(南乐原为大名府管辖,1949年南乐、清丰、濮阳、长垣等四县划入河南省,东明县划归山东省)人氏,世居南杨村,后迁入城内。万历二十年进士,天启年间官至工部尚书,出为总河,总督三边。皇帝为了显示恩宠,封赠他父亲李贯,祖父李节,曾祖父李净俱为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母亲宋氏,祖母王氏,曾祖母贾氏俱赠为一品夫人。

明清封赠(生者为封,死者为赠,本身为授,后代为荫袭)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时,颁发诰命或敕命(俗称圣旨),多为官员的职衔任官事迹及封授的官职勋爵等项。除了封授官员本身外,还对先代和妻室实行封赠,还延及子孙后代,有的袭封数代。夫人从丈夫品级。

明清母妻封号:凡品级官员封及其母、妻者,正、从一品,母、妻俱封一品夫人;正、从二品,母、妻俱封夫人;正、从三品,母、妻俱封淑人;正、从四品,母、妻俱封恭人;正、从五品,母、妻俱封宜人;正、从六品,母、妻俱封安人(宋制:正六品,母、妻皆封令人。大夫以上,母、妻皆封硕人);正、从七、八、九品,母、妻俱封七、八、九品孺人。

明清所颁圣旨皆由江宁织造局预制而成,诰命一般为黄、赭、蓝、白、青五种颜色(亦见三色、七色及至十几色者)纻丝织成,文曰奉天诰命,亦见诰命二字的;敕命用纯白绫织成,文曰奉天敕命,亦见敕命二字的。均用升降龙盘绕,清代的圣旨文字满汉文兼用。

一品官员的诰命图案规定:文官用云鹤锦面,武官用狮锦面,俱用玉轴;二品文武官员皆用赤尾虎锦面,犀角轴;三品、四品文武官员为瑞荷锦面,其轴饰以贴金;五品官员为瑞草锦面,其轴用黑牛角;六品以下官员皆用葵花锦面,俱用黑牛角轴。明代武官一品至七品俱用铠甲葵花引首、抹金轴。

封赠范围规定:一品官员封赠三代至曾祖;二品、三品官员封赠两代至祖父;四品以下至七品官员封赠一代到父母。乾隆十年以后,八、九品官员不再封赠父母。所发圣旨轴数亦有定额:一品四轴;二品、三品三轴;四品至七品二轴;八品、九品一轴。

发给亲王、世子、亲王福晋、世子福晋、公主皆用金册;封郡王、郡王福晋用镀金银册;封贝勒、贝子及贝勒、贝子夫人与外藩蒙古亲王、郡王、贝勒,俱用龙边纸册。封镇国公与夫人以下,奉恩将军及乡君以上用龙边诰命,锦面玉轴,牙签黄带。封蒙古贝子、镇国公、辅国公、蒙古王公福晋、夫人及外国王妃、世子、世孙的诰命为龙边犀轴,公、侯、伯、子、男爵世袭诰命用锦面犀轴。

圣旨由翰林院按品级填发,明朝用汉字,清代用满汉合璧书写,满文行款从左至右,汉文从右至左,合于中间书写年月日。钤盖:明用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广运之宝两方,清用制诰之宝敕命之宝满汉合璧玉印两方。凡遇世袭数次者,每袭封一次都要在原诰、敕命之后增写,如增写已满,则重新填写完送宫中内阁用后并与原诰、敕一同发给官员。

圣旨的书写用天然矿物颜料,如石墨、朱砂、孔雀蓝、石绿等,至今色彩艳丽,悦人眼目。分一色、三色、五色、七色至多色不等。圣旨的书法艺术更是让人过目难忘。书写圣旨者称庶吉士,不乏壮元、进士。就连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在万历十六年中进士后,也曾用为庶吉士。因此圣旨书写者的地位与权势也非同小可。

圣旨头一句都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制曰字是不带衣字底的。因为古代是两个字,法制、制度用字;制造、制作才用带衣字底的字。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圣旨是最高命令外,还有一道道的太后、皇后所下的懿旨同样叫大臣们顶礼膜拜与胆战心惊。而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凤在上龙在下的时代,懿旨的权力远远高于圣旨。

圣旨的字数也有严格限制,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规定:一品起始六句,中间事实十四句,结尾六句;二品起始六句,中间事实十二句,结尾六句;三品起始六句,中间事实十句,结尾六句;四品、五品起始四句,中间事实八句,结尾四句;六品、七品以下起始四句,中间事实六句,结尾两句。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改为各按官职撰定文字颁给。

今天我们见到的清代诰敕,同一级的文式千篇一律。只有姓氏、职衔及袭封次数的区别。这表明清代诰敕纯属官样文书。明、清两朝都规定,诰敕由受封人珍藏,如偶遇水、火、盗毁失者,经申请复议,准许重新补授。但是,因保管不善导致虫蛀、损伤或破损污染者,皆罚奉半年;如典当则革去官职;如违犯大清刑律则追夺缴还。

为了彰显官威,荣耀故里,李从心在南乐南街立有五座大形石质牌坊,分别为三世中丞坊;四世一品坊;青云接武坊;疏瀹九河坊;总督三边坊。大名西南吴村仓颉陵(今为南乐管辖)内大石碑,重修史皇仓夫子庙重门记,为李从心手书,他后入阉党,崇祯登基后,魏忠贤倒台,李从心被削职为民。

这轴诰封是皇帝封赠李从心曾祖父母的圣旨,一套共四张,以上所述为其中的一张。至今已有三百八十年,能见到一张实属不易。这张圣旨上记载的历史信息很多,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收藏价值,对比南乐县志,能校正县志记载的许多舛误与不足。

虽说圣旨历朝历代颁发的量并不少,但是种种原因,真正传世品远比书画作品少得多。

每一件诰封或敕封,都记录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昨日彰显祖宗,荣耀门庭的证据,都能成为今天史学界、收藏界的关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