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明朝移民到大名杂记

明朝移民到大名杂记

发表日期:2012-7-16 17:08:44 作者:佚名 浏览数: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大名县广泛流传,在国内很多地区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也时常可以听到。据《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共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总人口超过百万人。明初山西洪洞移民的迁入地,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北京等地,少量分散于今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迁民地区涉及今天的11个省市的227个县。

 

大名明朝移民并非全部来自山西洪洞县

明朝强制性的山西移民,规模宏大,涉及面广。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戊辰八月徙山西泽州、潞州无业者至河南、河北开垦荒地。”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明太祖实录》) 时山西移民主要来源于太原、平阳二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见《明史·食货志一》),即今天的太原、临汾、晋城、长治等地,而位于交通要道、人口稠密的洪洞县是山西移民集散中心。官府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设局住员,负责给集中起来的移民编号发放凭照川资。之后移民们便由此散奔向冀、鲁、豫、皖各地。洪洞县广济寺旁曾是宽广的驿道,驿道边有一棵长势茂盛的大槐树,因位于空旷的汾河滩上,老鸹便在树冠上垒起了巢窝。被迫登上不归之路的移民们,一步三回首,渐行渐远,遥望着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不禁潸然泪下,依依惜别。天长日久,岁月冲刷去了寄居他乡的山西移民们对故土几乎所有的记忆,只有那临别之时的大槐树和老鸹窝还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心头。于是,洪洞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在移民群体中唯一广为流传的故乡故事,进而变成了故土的象征性符号,深深地融进了移民后裔们的血脉中,故大名县很多村都说是明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建村”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青、兖、登、莱、济南五府近6万户迁至东昌、大名、广平屯田(《明太祖实录》)。这说明,明代迁民到大名者除山西外,同时还有山东迁来。大名县地名资料载,原束馆公社16个村,有12个村注明是明朝山西洪洞移民而来,占该公社的75%;原土著村1个,占6%;其余3个村不能说明来源。今营镇乡18个村,有13个村注明是明朝山西洪洞移民而来,占该乡的72%;有2村注明是山东迁来,占该乡的11%;原有土著村3个,占17%。纵观全县各乡镇情况分析,明代大名县山西移民约占70,山东移民约占10%,当地土著人约占20%

 

强制迁徙

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山东曹县一刘姓的族谱里,记载着他们的先祖是独耳爷爷,独耳爷爷就是因为在迁徙途中多次逃跑,被官兵割掉一只耳朵的。    据说凡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在生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双脚的小脚指甲是复合型的。之所以如此,大名民间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当时官员们为防止移民中途逃跑,就强行脱下他们的鞋子,在他们的小脚指甲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伤愈之后,移民们的小脚指甲就变成了复合型的了;另一说为当时政府规定家有两子以上的民户,除留下小儿子外,其余的儿子都必须迁出。生离死别之际,母亲为将来寻找儿子方便,便将被迁徙儿子们的小脚指甲都咬成了两瓣作为标记。这种生理特征,作为大槐树移民的遗传基因,也遗传给了他们的后代。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有两副楹联,一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二是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楹联与民谣,一雅一俗,说的都是足小趾两瓣的事。

官兵们在押送移民过程中,为防止移民逃跑,还强行将他们的双手反绑在身后,并用长绳索连成一串。由于长期的被押解生活,使他们逐渐养成了背着双手走路的习惯,而现在的很多大名人沿袭了这一生活习俗。押解途中,人们的大小便都要请求押解官员解开被绑着的双手才能完成,于是一有人喊解手人们就知道行进队伍中有人要大小便了。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移民群体中大小便的特殊代名词,大名人至今仍在沿用。

 

亲兄弟迁来为何不在一村

今大名县黄金堤乡大冯庄村,家谱记载建村人系明初迁此定居的冯姓始祖冯义美;今沙圪塔乡东屯村,家谱记载该村冯姓始祖为冯仁美,也是明初迁该村定居。两村相距20余里,但几百年来两村冯姓一直承认冯义美和冯仁美是亲兄弟,冯仁美为兄,冯义美为弟,即两村冯姓历史上是一家。1966年以前,两村冯姓每逢春节还互相磕头拜年,文化革命四旧后才断了来往,但至今还排有辈次。亲兄弟二人同时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为何不在一村,而分居两村呢?

查明代典籍得知,这种情况是明朝移民条律规定所造成的。明政府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在移民条律中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

注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们,有的循规分居两地,有的更姓易名,于是就从一些家族中分离出多个姓氏。据山东曹县《魏刘氏合谱》记载:“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魏氏、刘氏)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铜佛为记。” 而那些不愿更改姓名者,只能骨肉分离、天各一方,被异地安置了。相传,洪洞县有牛氏五兄弟,在集结于大槐树下后,方知同姓不能同迁一地。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便匆忙将一口大锅砸成五瓣,各执一片,以备将来做为续祖寻亲的标记。在历经六百年风雨后的当今,豫鲁某些农村牛姓素不相识的长者们,见面后还要问打锅不打锅?如双方都说打锅,便认做同宗一家……

 

屯 里 甲及其他

大名县很多村称“xx,村名来历大致有二:一是军屯,即军队驻扎防守之地,屯聚粮草等物之地,或利用士兵在驻扎的地区种地垦荒之地。二是民屯,即民众聚居之地,明代为乡社行政机构基层组织。“(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屯。”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乙亥三月诏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刘谦、右军都督府都佥事陈春、后军都督府都佥事朱荣,往彰德、卫辉、大名、广平、顺德、真定、东昌、兖州等府,劝督迁民屯田。十一月后军都督府都佥事朱荣等言,大名、东昌等三府屯田,迁民58124户,租3225980余石,棉花248万斤。此后数十年,大名的民屯有大规模发展(《明成祖实录》)。现代学者张岗《关于明初河北移民的考察》中说,明代迁民屯田的生产组织以” 作为基本单位,土著居民沿袭元代的乡社之名,以乡或社为基本生产单位。屯或乡社的基层组织又是按来进行编制管理的。河北诸州县,土著者以社分里甲,迁民分屯者以屯分里甲(《明史纪事本末》卷10)。里甲作为当时全国通行的基层组织,在立法上规定:凡居处相邻的民户,每110户人家编为一里,每里推出丁多粮多的十户为里长,下余100户每10户分为一甲,甲设甲首一名。里长、甲长负责编制户口、推办粮差以及日常行政诸事宜。

移民到达迁居地后,在当地官员的监督下,以屯为基本单位定居下来。为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明政府向他们免费提供农具、种子和耕牛,减免赋税,耕地由政府根据丁口的数量统一划拨,或五十亩,或八十亩,许多地方甚至规定迁民附籍,任其开垦,亩数无定额”(《明太祖实录》)。朱元璋还于河南设置了司农司专门负责移民垦田的管理工作,规定凡农民及移民开荒,均归开荒者作为永业。

明代大批移民从山西等地迁往今大名县定居,使大名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同时,由于外籍人口的大量迁入,给大名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劳动人民固有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