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妈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村没有通电,照明用的是蜡烛,煤、油灯、磨面都要到外村去。”
村里的道路,坑洼不平,泥泞不堪,污泥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住房更是大问题,住的大多是半砖半土的平顶房,又低又矮,阴暗潮湿,一到夏季下大雨房子就漏。即使外面雨停,屋里仍然滴答、滴答在响。
在当时全村中有两台小四轮拖拉机,一台手扶割麦机。全村百分之八十的土地用牲畜、人力耕种。每适收麦季节,男女老少齐出动。起早贪黑,弯着腰,汗流浃背,用镰刀一刀刀的割。几天下来,满手血泡。而后用排子车、小驴车、肩挑、背扛,运到场里,几道程序下来,一个多月才能完成。
因为生产条件不好,经济非常困难,还要向国家交纳农业税、车辆使用费等,甚至还要向银行贷款,向私人借高贷,真是苦不堪言。
现在国家号召建设新农村,我们村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多方筹资、引资和群众集资等渠道,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率先建成新农村,步入了小康社会。
目前,我们村的大街小巷,都修成了水泥路,以往的污泥臭水不见了,路两旁栽的是国槐树,现在已经长得碗口一样粗了。电线杆栽到了每个角落,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彻夜通明,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夏天吃完饭聚集在路灯下乘凉聊天。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还有个别勤快人,搞起了养殖业。
现在村庄的面貌已今非昔比了,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脑、电视机,政治新闻、农业科技、天气预报、文化艺术等栏目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文明素质。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和国家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人们购置了大量大型的高科技农机具,有大型收割机,花生播种机不计其数,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现在农民种田,还给种粮补贴款和农机具补贴等,党的惠农政策惠及了农民。
由于党的好政策,家乡人的钱包一天比一天鼓,还有用不完的钱存进了信用社,告别了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时代。
真所谓民富国强,愿我们的家乡明天更美好!
摘自大名二中校刊《晨曦》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