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地质
大名县属华北地台断坳带的一部分,处在内黄隆起与临清坳陷交界处,具有第四系继承老构造的断坳特点,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这里原是一个海湾,由于漳河、黄河的高速冲积沉淀而于新第三系的中新世形成陆地。此后,随着漳河、黄河的频繁改道和冲涮,沉积层越来越厚。据北京农业大学1988年出版的《黄淮海平原农业图集》中“黄淮海平原沉积层厚度图”测算,大名县的垂直沉积厚度为5600米,以下为岩石层。
埋深400~600米,是冲积湖积~冰水沉积物。岩性特征为红色、紫色、紫灰色或灰绿色粘土及砂粘土夹沙层,粘土细腻,有灰白条纹和斑点。埋深360~420米,为冲积洪积沉积物。岩性特征上段为锈黄、红色、棕褐色粘性土夹灰黄色砂层,土层内见长石及钙质小白点,具有黄土状碎块结构;下段为棕红、棕褐色粘性土夹砂层。埋深120~260米,为冲积洪积沉积物,岩性特征为灰黄、棕黄色或棕褐色砂粘土及粘砂土夹砂层粘性土,具黄土状结构。埋深10~70米,为冲积洪积、冲积湖积的沉积物,岩性特征以灰黄、褐黄色砂粘土及砂粘土夹砂层为主,另有黑色淤泥质粘性土夹粉细砂层,结构疏松。

金滩镇卫运河古道土层

沙圪塔乡元寨村东裸露土层
(二)地貌
1、平 原
大名县坐落于华北大平原南端,属掩埋古河道的壤质土冲积平原。海拔最高点是王村乡田固村为49.29米,最低点是漳、卫河汇流处南侧39.8米,高差9.49米;坡降比约为1:4000。以卫河为界,卫西为漳河冲积扇的边缘,土质粘重。卫东是由黄河冲积物形成的,土质以沙为主。大名县因系河流冲积平原,所以大平小不平,微地貌复杂。但平原是构成大名地貌的主体,占总面积的90%以上。


2、沙 丘
沙丘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龙王庙、北峰、张铁集等乡镇较多。其中三角店、曹任村、魏任村、大龙、小龙、前沙河路、后沙河路、刘万税等村以及卫河东边黄河故道上的沙丘较为集中,而且高大,沙丘一般高2~7米,总面积3.5万亩。


大名县的沙丘由来已久。沙丘的成因,一是黄河改道自然形成;一是改道后由长期风力搬运堆积而成。所以,大名县的沙丘成土母质,均为黄河主流沉积物。这些沙丘均为通体沙,无结构,易流动。冬春季节一遇大风,若大个沙丘一夜间可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后刘万税村东头一家因地处风口,1964年春一场大风过后,该户房后沙土和房子一样高,房前落沙四尺多,堵住了半个窗户和半截房门。
建国后,大名县沙区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及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采取了修建防风墙、植防风林带、栽植片林、在泛风地种白腊条等各项固沙措施,取得了明显的防风固沙效果,目前大名县沙丘基本被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