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情概览
县情综述
乡村概况
大名古今地图
大名历史文化名城资料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域情概览 >> 县情综述 >> 2.境域变迁

境域变迁

发表日期:2012-5-28 17:10:14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大名县历史上数次与元城县魏县分分合合。今之大名县境包括历史上的大名、元城两县,及魏县的部分疆域。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元城县(今大名县),县境无考。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从元城县分出贵乡建贵乡县,不久又并入元城县,当时县境四至无考。

南北朝时期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复置贵乡县,县境约包括现在的杨桥镇、王村乡、铺上乡、万堤镇、大名镇、旧治乡、西魏庄乡的大部分村庄。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魏县及元城县俱废并入贵乡县。此时县境包括现在的魏县及大名县所辖乡村。

隋朝时复置魏县、元城县。此时大名县境形同东魏时。唐初废元城县入贵乡县,不久复置元城县,疆域同前。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改贵乡县为广晋县。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改广晋县为大名县。宋承唐制,境域未变。

 


唐代魏州治所、北宋大名府故城遗址(红寺村南)

 


唐代魏州治所、北宋大名府故城遗址(兴化寺东)

 

据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大名府志载:大名县治在府城南8里,东抵元城、西抵魏县、南抵内黄、北抵元城,广70里,袤60里。

清初承明制,疆域未变。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裁魏县,十之九入大名,十之一入元城,此时疆域包括:魏县漳河南北306村及明朝时的疆域共518村。

民国3年(1914年),复置魏县,不久元城、魏县俱废并入大名县,此时大名县疆域包括现在的魏县及大名县的全部村庄,县域东西广120余里、南北袤90里。

 


大街乡裸露大名府故城土层

 

民国29年(1940年)5月份大名县为大名、魏县、元城3个县。此次分设时,原大名县第二区的大部分村庄及第三区的全部45村划归魏县。原属魏县第四区的高寨、武马庄、高马庄、大韩道、小韩道、未庄、吴未城、苗未城、李未城、双未城、老堤南、杨未城、白水潭等村划归大名县。大名县共辖345个村,是历史上大名县疆域最小时期。1945年大名城解放,划城周围建大名市(县级市),大名市的疆域包括现在的大名镇、大街乡部分村庄、旧治乡、西魏庄乡。

1946年元月上旬降大名市为大名县辖市。19453月元城县与山东省朝城县的王奉、张鲁两个区合并建元朝县。19498月元朝县的元城部分并入大名县,王奉、张鲁两个区划归山东省莘县,大名县始形成现今之版图。

建国后,195810月废魏县入大名县,19616月复置魏县,至2011年大名县疆域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