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武林红,武丰秋烈士之女,教师。
我的父亲叫武丰秋,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取得了一些成绩,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很多荣誉,曾多次获市“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奖。他也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
(一)
父亲,这个平素不显山、不露水的教书匠,只顾教书育人而不理它事的“书呆子”,居然在人命关天的危急关头做下令人敬佩的悲壮之举,他用自己的生命救护了一名11岁小学生的生命。
1992年元月17日,父亲为响应村党支部破除迷信,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号召,带领学生拆除村东卫河大堤上的一个小庙,将砖瓦搬运到附近的小学,用于修缮学校。下午两点一刻,当11岁的学生高俊善搬着砖正要过公路时,一辆飞奔的三轮车在闯倒一个骑车的妇女之后,偏离了方向,直向路边的高俊善撞来。在这极度危险的关头,父亲一改平素稳重的姿态,飞身向前把学生高俊善猛地推到一边,学生得救了。然而父亲他却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替学生承受了那辆三轮车的致命撞击。两日后父亲因脑颅裂伤溢血,辞世于邯钢医院。
在临近新年的元月23日,龙王庙镇党委为父亲召开了追悼大会。小学生们个个泪水满腮,哭泣不止,全镇老师和干部都怀着悲痛的心情向父亲默默致哀,连村里的老人们都迈着蹒跚的脚步接踵而来,老泪纵横地向父亲磕头烧香,花白胡须下颤抖着干老的嘴唇不知还说着什么……。卫河畔的甘庄村失去了往日那种迎新年的欢快气氛。人们头顶上的天空少了往日的明朗,那轮亘古的日头把清冷的光洒下来,远远暖不了人们凄凉悲痛的心情。
(二)
老街坊们是最了解父亲的为人,他们忆及父亲生前的所做所为,至今还实在令人费解。若说父亲是个热心人,他竟能做出让做新娘的母亲新婚之夜守空房,大哥出生,二哥病死,全村搬迁,弟弟骨折他照旧在学校教书的事;说他是个冰冷的人,可他又做出冬夜里暖着小学生的手补课,夜夜打着手电筒送了这个又送那个的事,就是让三轮车撞倒后送往医院的途中,他昏昏迷迷地从嘴里冒出微弱的气息仍呼喊的是学生的名字。父亲,你这个受过大名师范正规教育的人民教师,不正是把你全部的爱留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留给了那天真活泼的小学生了吗?
1954年7月,父亲大名师范毕业后分配到邯郸市建新路小学教书。刚刚走上讲台,虽不见他教学成就有何特色,却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做出让妻子、父母和亲邻难以理解的事来。进入腊月,在家的祖父母为父亲这个独生儿子操持婚事。“好日”定在腊月二十二,都二十了,仍不见远在邯郸的父亲回来。家中的祖父母连着去信催他速来完婚。腊月二十一接到一封回信。信中说,现在正进入期中考试,他这个做班主任的不能丢掉全班工作而只顾个人婚事,把婚期推迟几天吧!
祖父母暗责父亲来事不知轻重,请人看过的黄道吉日岂是随便改的。自古以来这婚姻大事,只许提前不许推迟,但祖父母深知父亲的倔脾气,有啥办法呢。只好托媒人前去赔礼道歉。幸亏母亲一家通晓事理,答应推迟到二十七。
婚期是父亲推迟的按说他应将功补过,把婚事办得皆大欢喜。而事实却是,母亲由河南西邵嫁到河北甘庄,拜堂的竟是她孤身一人。况且,到了深夜,洞房内依然是母亲一人孤灯映孤影。祖父母急,母亲哭,街坊议论纷纷。祖父母先是劝说母亲,说父亲在路上,一会儿就到。半夜后看着实在瞒不住了,也只得频频安慰母亲。许是母亲在家教书,才如此明事理,反劝二老别伤着身体,他不来定是有事缠身。劝走二老,母亲空守洞房整夜不眠。红蜡烛流泪,人也流泪。
父亲做完学校最后一项工作,急急登上汽车往家赶,已是腊月二十九。
父亲对自己婚姻大事,还没有对自己的工作重要。对自己的孩子他有愧于父亲的称号。
1966年3月15日,我大哥降生,这对我家世代单传的家庭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喜事了。产前母亲曾三次给父亲去信,却没有一封劝动父亲把教学工作放弃几天,于生产前后陪陪母亲。如果说他对大哥的到来,所尽的一份当爹的义务,那就是托人捎来两斤红糖。后来,母亲说起此事,父亲还满有理:“我在你身边,也帮不了忙,我不在,你也照样生。”
1976年农历12月,8岁的二哥在家患麻疹,家中连拍两封电报,当时父亲在邯郸建新路小学任教导主任,母亲也在此校代课。接到第二封电报时,父亲与母亲协商:“你看,咱校正赶上年终考试,过几天再回家吧,小孩出疹子,这是常见病。”谁知在说服母亲后不到五天,接到家里第三封电报,说二哥巳死。噩耗传来,父亲痛不欲生,泪水满面。母亲心碎了,失声痛哭。母亲要求父亲和她一起回家看孩子最后一眼,她说:孩子来到世上,不能活下来,做为父母是有罪的。母亲几乎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念。而父亲没有答应,他擦干了泪水,让母亲一人回家安排后事。他继续在学校工作,同时还把母亲的教学任务也担了起来。1979年,国家为了开挖卫何,我村全部搬迁,全村性搬迁可不是小事。为此,快要转正的母亲忍痛辞去了民办教师的职务,回家忙于搬迁工作。天有不测风云,搬迁工作刚刚开始,祖父瘫痪了,母亲既要照顾祖父,又要忙着拆房,正在旧房拆完新房没盖起之时又连下大雨,全家老小挤在小帐棚里,母亲忙这忙那。由子过度疲劳,终于病到了。没有办法,只好给父亲去信让他回家。父亲在家待了两天,见母亲的病稍好一点。就说要回学校。母亲一听火了:“学校,学校,就知道学校。家里这么大的事,告几天假就不行,说什么你也不能回去。”
父亲好声好气地对母亲说:“咱爹瘫痪,你能替我照顾。盖房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告几天假也忙不完。再说,学校还有那么多事。为小家,误大家,良心不忍……。”母亲是通情达理的。最后,母亲说:“我又不是三岁小孩,谁稀罕你讲这讲那。我一边照顾咱爹,一边张罗盖房,为这我不是辞去工作了吗?”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又走了。他爱教育事业,爱天真烂漫的孩子们。
1989年10月,上小学的弟弟在学校被围墙砸断了左腿,接骨时由数人拉着、摁着才接上,弟弟受了巨大的痛苦。医生嘱咐,一个月不能动。已经从邯郸调到甘庄小学的父亲夜晚在弟弟病床前备课,白天在母亲替换时,赶到学校上课,处理学校的一切事(他是甘庄村小学校长兼班主任)。父亲身体拉扯瘦了,眼熬红了。可是,没有因为弟弟耽误学生一节课。最近几年,父亲所教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全镇前三名。
对学生,父亲有一颗慈父般的爱心。
对自己家中的亲人,父亲欠缺得太多,而对他自己的学生却永远有一种执着的爱。
小学是基础,新上任的文教局长力抓基础教育。农村小学也抓得很紧;每日有晨读,又加夜自习。严冬的夜晚和早晨是最冷的,每天早晨父亲总是早早到校,把火炉生得旺旺的,把教室烤暖。
下晚自习,父亲总不顾白天的疲劳,每次都要把没有路伴的段国庆、吴军玲、张俊莉等同学分别送回家。从村南到村北,父亲亮着手电送了这个又送那个,小身影在手电筒的光照下,欢快地奔向家门。“到家了吗?”“到家了,武老师。”父亲才怀着踏实的心回家休息。一位住在街口的街坊说:“你爹牺牲这么多天了,可是‘到家了吗?’那句话还时常在我耳边回响。”
(三)
父亲你走了,走得匆匆忙忙,从那辆肇事的三轮车撞裂你的颅骨到你辞别人世,前后只一天多,你连一句与我们告别的话都没有留,你走了,却走得恋恋不舍。
剧烈的疼痛伴着脑神经失控,使你来回滚动,需要很多人摁住,你才安静。嘴里说着你是谁?是谁?原来你已经不能辩认我们了。我用双手抱着你的头,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淌。
当你被剧疼从昏死中折磨得稍有神智时,第一句话问的是:“俊善没事吧?”之后又模糊地喊:“闪开,闪开……”让在场的人无不热泪盈眶,人们明白,你是丢不下你教了几十年的书,也丢不下比自己亲人还亲,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学生啊!
父亲你走了。你没有留下豪言壮语,但你用你的言行证明了一切,你的孩子不会辜负你。
你的言行教育了我,我会以你为榜样,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做一名合格的新园丁,勤奋学习,努力奋斗,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献给教育事业。
附:快板一则(作者:赵保全,大名县交通局公路站龙王庙护桥员,邯郸日报通信员,大名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
竹板打,响震天,叫声同志听我言,
有人问我说什么,革命烈士说一番。
一说丰秋是教员,以教为业意志坚,
家里有事他不管,常在学校忙不闲。
二说丰秋高品德,好人好事经常做,
帮助别人有耐心,自己吃苦从不说。
三说他父有了病,丰秋尽孝又尽忠,
他父有病忙捎钱,身在学校课不停。
四说婚姻是大事,丰秋婚姻真稀奇,
预先定的那天好,工作忙了他推迟。
五说良辰吉日到,家中忙把新娘娶,
人家典礼成双对,单个典礼是他妻。
到了夜晚新娘孤,他爹叹来他娘哭,
新娘先把公婆劝,嘴说好话内心苦。
丰秋好象无情意,父母妻子多惨凄,
谁知他是重教汉,只因年考误婚期。
六说他妻把子生,妻孩不顾教学生,
家中喜信他看过,二斤红糖捎家中。
七说他儿得重病,丰秋知信最心疼,
继续教学不回家,毫不利己专为公。
八说儿病他没管,病死以后没看看,
党的事业挑在肩,一心为国做贡献。
九说卫河要开挖,全村迁出得搬家,
人说搬家是大事,他看事小不请假。
十说丰秋是榜样,舍己救人美名扬,
抢救学生自己死,留给后人赞歌唱。
大名城东龙王庙,甘庄有所小学校,
村南有座三皇庙,中间有条东西道。
九二年元月十七号,破除迷信搞社教,
上级下令拆掉庙,拆庙砖瓦建学校。
武丰秋他是党员,接到通知立即干,
武丰秋他是校长,带领师生上战场。
拆的拆来搬的搬,通过公路有危险,
为了学生运输安,两边老师来照管。
武丰秋安排得好,都要安全通过道,
拆完庙又打扫桥,有辆三马往西跑。
飞奔跑到桥西头,碰倒骑车下了道,
眼看学生命难全,丰秋飞速推一边。
学生俊善得了救,老师丰秋被撞倒,
英雄壮举亲眼见,抬起英雄去医院。
医生全力来抢救,后来村长双海到,
我向村长交待好,回来继续打扫桥。
深夜完成任务后,二次又把医院到,
丰秋伤情不见轻,得去邯郸去治疗。
邯钢医院治无效,壮烈牺牲品节高,
丰秋烈士书一段,舍己救人美名传。
转自县政协《大名文史资料》第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