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方田古老师将他的回忆录《汗滴禾下土》一书寄给我。我和方老师相识于1947年初。那时,我在冀南公立大名台臣中学读书,方老师是这所学校的教导处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岁月流逝,我们分别巳经40多年了,接读此书,思绪缅缅,方老师的音容笑貌又出现在我的面前:他宽宽的额头,浓眉大眼,走路时总是昂首挺胸,写得一手立休型的艺术大字,对音乐也有一定的造诣。当年在学校里,常常由他弹奏风琴,同学们围成一圈或者排成方队,高唱歌曲。他的言行举止,给人一种既庄重严肃,又和蔼可亲的印象。
在我们相处的岁月里,难以忘怀的是“抗蒋备战”的日日夜夜。1947年的9、10月间、国民党军队疯狂的向解放区进攻,大名这座古城是必争之地,不断有蒋军的飞机狂轰烂炸。学校奉上级指示,要撤出县城,转移到广平、肥乡两县的农村去打游击,“抗蒋备战”消息传开,在同学们中间议论纷纷,大抵是两种态度:绝大多数同学很坚定,要跟着学校走出去,也有一些同学存有“惧美”“恐蒋”的思想,是走?是留?在脑子里打着问号。这正是关系到每个同学前途和命运的时刻,是这些同学以后走那条路的十字路口。能否把全部同学都带出去,是学校领导当然也是方田古老师一项严竣的任务。他重任在肩,坐卧不安。他今天在
这个班,明天在那个班去开导大家,记得他曾到我们班里讲解毛主席关于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指示。语气时而如急风骤雨,慷慨激昂;时而如春风梳柳,娓娓而谈。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走,是好样的,是要革命的,不走,起码是经不得艰苦生活的考验。是走还是不走,大家哪个选择对呀?”“走,坚决革命到底,决不当怕死鬼”,这是全班同学一致的呼声。方老师高兴极了,他微笑着一个个的和同学们紧紧地握手。
一天的拂晓,迎着初升的太阳,全校师生打起被褥,高举红旗,呼着口号,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出了校门。一路上,他带领大家高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前进……”等革命歌曲。只见他一会走到队伍的前头,鼓励大家几句,一会走到队伍的后边,高喊到:“抖抖精神,赶上队伍,不要掉队啊!”他和学校的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带领我们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在农村住的是群众的草房,吃的是小米干饭,广场是课堂,膝盖当课桌,且季节正是寒冬,学生的衣被单薄,不少人的手、脚冻得肿胀流血。在这种条件下,方老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哪个学生有病,他去看望,哪个学生想家,他去开导,几乎是每天夜里到学生住的地方查铺,看到学生的衣服掉到地上,便弯腰拣起来给他盖上,把学生脱下的鞋子一双双整整齐齐地摆到大铺的前边。他像一个慈祥的老妈妈,关心和爱护着大家。
后来,学校根据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压缩课程,组织学生纺棉花,织土布,增加收入,补助伙食。纺棉花这活计说起来简单,但怎样操作才能把棉线纺得又细又匀,一时却是难题,方老师便让大家把纺车搬到广场上,摆开阵势,互教互学,他还请来不少农村的老太太,手把手的一个一个的给大家作示范。不久,这套技艺便被大家掌握了,在大街上,在宿舍里,嗡嗡嗡的纺车声和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十分悦耳和欢快。方老师总是笑嘻嘻地说:“小伙子们,真是好样的啊!”这话对大家既是夸奖,也是激励。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组织部分爱好文艺的同学成立了“台臣中学宣传队”,由方老师负责领导,我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排演了《兄妹开荒》、《贫女泪》以及京剧《闯王进京》等剧目,不仅在学校演出,还配合中心工作,常常到附近农村公演。方老师每场必到。当晚出去,当夜回校。那时伙食条件不好,回校后饥肠辘辘。在这种场合,我常常从方老师的眼神里看到他忐忑不安,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但他总是默默地压抑着、压抑着。而后,擦一擦眼睛,笑容可掬地说:“同学们,艰苦奋斗是革命的传家宝。红军靠这种精神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靠这种精神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还要靠这种精神打败蒋介石,建设新中国,到那时日子就会过得丰实和美好了,大家说对不对……”。他的话有强烈的鼓动力,给我们指出了前途,增添了力量,大家顿时把饥饿呀、疲劳呀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有一次,我们从农村演出回来,方老师两手举着两个小铁筒笑哈哈地走来说:“同学们,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大家愕然。他啪啪啪地拍打着那两个筒子说:“这是上级分给我们当教师的每人一份罐头,大家尝一尝吧:”我们打开筒子,原来里边只是清水泡着些许煮熟的大豆和几片牛肉。这时,方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挥着拳头,高声的说:“同学们,这罐头是日本鬼子投降后,美国以救济为名送给我们中国人的,日本鬼子被我们打倒了,美国一面以援助、调解为名,一面用飞机大炮援助蒋介石打内战,向解放区进攻,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席话说得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分到手里的大豆摔到地上,把吃到嘴里的吐了出来,把那两个罐头筒子踩了个稀巴烂。
读了方老师的回忆录,了解到这位1938年就入党的老同志,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耕耘于党领导的红烛事业,其
精神感人至深。回忆那段“抗蒋备战”生活,他对我们谆谆的教
诲记忆犹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灯下写了一首小诗回敬给
他:
“备战”岁月记忆深,难忘谆谆教诲恩。
一腔热血红烛业,莘莘学子导航人。
正气一身堪师表,清风两袖育后昆。
官位不高品自高,春风桃李满乾坤。
转自县政协《大名文史资料》第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