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沧桑巨变,在我七十多年的经历中,接触的各类人物何止万千,但对我印象最深、最使我钦佩、敬仰和怀念的,莫过于周克昌老师了。
周克昌,字希文,卫东现城人。他出身书香世家,幼时就受到良好的家教熏陶。加以聪颖的天资,好学的秉性,七、八岁时就能熟诵很多首古诗词,十一、二岁能熟诵很多篇古文,打下了很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年稍长,考入省立邢台四师。在这里孜孜苦学,飞耀精进,融汇新旧知识于一体,于是学识更加渊博。1922年四师毕业后,即受聘在大名第一高小任教,是一位责任心极强的教员。当时由于民国初立,科考废除,许多原来在私塾就读的学生,不忍半途失学,想再进学堂,重新镀金,挣一个“洋秀才”的名(当时称高小毕业为洋秀才),所以一高的学生年龄偏大,有的已经结婚,二十岁以上者为数不少。他们见周老师年轻,个子比他们不高,当时他的学生有点看不起周老师,时有无故滋事捣乱者。周老师开始对他们采取谆谆教诲的态度,后来对个别学生也给以严厉的批评,这样宽严相济,再加上他教课的出色,学识的渊博,那些大学生们都慢慢地对他尊敬佩服了。
1931年,一高校长马星拱离校去清华大学学习,周老师接任为一高校长。他虽然身为校长,仍然坚持任课。他不但工作认真,责任心极强,而且才能多具,卓而不群。他先后任过国文、卫生、自然等课程,讲课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他对学生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要求,想把自己的所学,全部倾注给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会并全部掌握。比如在讲地球的自转、公转和日月蚀时,白天不讲,晚上把一盏煤油灯吊在教室中间作太阳,用一篮球作地球(上画有一条66.5度的斜线),用一小皮球作月球,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情况,演示日蚀、月蚀的成因。在煤油灯的光照下,篮球在自转的同时,以66.5度的倾斜角,绕着灯的大轨道转,皮球绕着篮球的小轨道转。篮球、皮球时明时暗,转动有序,昼夜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以及日月蚀的成因,一目了然。学生真像身处天境一样,在如梦如幻中,结束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天体课。在讲时间的“时、分、秒”联系到座钟时,他让木工做了一个大木座钟,轮簧具备,上课时在堂上边讲边拆卸,让学生边听边看,学生都能彻底领会并久久不忘。
为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到手,周老师不惜付出千辛万苦,不怕从自己身上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在他讲卫生时,为使学生真正理解人体的构造和各部分功能,他曾带领学生把别人挖土时挖出的一具无主骨骸,带回学校,用水冲洗干净,摆放如初,上课时逐一讲解各部骨骼的数目、名称和作用。到现在六十多年了,我对这些事还记忆犹新,对这些知识我仍然铭记不忘。
周老师的课哪一门都讲得好,他的国文课更是声情并茂、独具特色,让人回味无穷。我记得他在讲《桃花源记》时,全文和诗都讲完了,他向学生说:“咱们现在一起把这篇文改写成一首词吧。”于是他手持粉笔,边听大家凑句边写,当然还是他凑的最多。至今我还记得几句:“落英缤纷,桃李夹岸,风细吹,雨细滴,春色诱人。”把一篇古文改写成了一首文字优美、音韵和谐、表意准确的长词。这样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表现了周老师具有渊博的学识,也说明了他对教学的认真精神。周老师对批改作业最肯下功夫。改作文,把每一个句子都改得通顺,从不放过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晚自习经常到班里检查作业,回答问题,把其他老师未改或改错的地方,在学生小本子上再改正过来,不让其他老师知道,以免影响其情绪和威信。
当时学校物质条件差,没有礼堂。周老师任校长后,就想把一高后面文庙里的大雄宝殿改建成一座礼堂。为了筹措改建资金,他想了一个主意——演“文明戏”(即现代话剧),利用这项收入,支付礼堂用款。当时排演了几个大型剧目,有《黄绸衫》、(内容是当时的恋爱悲剧),《后母》(内容是继母虐待前女,郭村学生李兆祥任主演),《小小画家》(滑稽歌剧),《姐夫小舅争产业》(内容是推广标点符号)等。还有宣传日寇暴行的活报剧。为了把戏演好,周老师走访了戏剧艺人,把割鼻、剜眼刀杀等戏剧大彩,搬上了舞台,深刻有力地反映了在九一八后日寇大肆屠杀我国同胞的残暴行为,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效果。在《后母》中扮演后母的是李兆祥,他是个十七岁的一年级学生。他性格温文典雅,让他来扮演凶恶狠毒的后婆娘竟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加以受气的姑娘扮者马淑影的默契配合,使许多妇女观众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有很多观众认为这个后母扮演者是从校外找来的一位中年妇女,这都是周克昌老师精心具体地指导得来的成绩,《小小画家》一戏中小画家的扮演者是女生郝孝娥,戏中还有三个教师,其一新型教师,西服革履,偏分头,手拄文明杖,气宇轩昂,也由李兆祥饰,和扮演后母时的外貌和气质判若两人,另有一位新旧兼半的教师,帽头长衫,扮演者是穆裕民。还有一位极端守旧的教师由学生牛瑞饰,着马褂长袍,满口之乎者也,语多幽默诙谐,另外还有三个少年,刘光复、张光明、邵光善,分别饰小鸭、小狗、小猫。戏的主题是新旧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演出后博得观众极大好评。《黄绸衫》写一位青年教师和一位学生恋爱的悲剧,对当时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宣扬民主思想起到了相当作用。所有这些戏,从选材、排练、服装到剧场布置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浸透着周克昌老师的滴滴汗水和心血。为了布置剧场,周老师煞费苦心。剧场内墙壁四周全部用黑纸糊严,剧场中间,吊着大汽灯,很好地增强了灯光效果。每天演两场,票价两角。当时我年龄小,担任维持剧场秩序的童子军。观众之多,超过当时的正式剧团,场场爆满。结果这项收入相当可观。礼堂终于建成了,但这期间周老师为找材料、当导演、布置剧场等,在各个环节中该付出多少心血啊!
周老师生活严谨,品德高尚,多才多艺,施教有方。他不吸烟,不饮酒,也带动和影响了一高的全体教师无一人吸烟饮酒者。他星期天不离校,利用星期天和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当篮球裁判,和学生谈天。凡有学生活动的地方,就有周老师,凡有周老师的地方,就有一群学生。和学生谈学习,谈生活,谈理想。他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一次一群学生围着周老师聊天,我也在场。周老师问一个学生:“你长大干什么?”那学生说:“像你一样教书。”“为什么?”“能挣钱。”周老师听了摇摇头说:“不好。你们现在要学好知识,学好本领,长大为国出力,造福人类。”接着他又说:“我教给你们一幅对联吧。检点身心未能一日寡过,服务社会恨不十年读书。”这幅对联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在这多半生中,我也是经常以这幅对联鞭策、规范自己的。
周老师的书法、绘画水平还很高。他最擅长的画是公鸡牡丹。他的一幅大型巨制《公鸡牡丹图》在礼堂里一直悬挂了很多年。
“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解散。周老师为躲避日寇,逃往大后方重庆,在那里某一中学教书。解放后,听说他在北京某大学任教,已晋升为教授,现在的情况我就不清楚了。
这就是我最钦佩、最敬仰的周克昌老师!
这就是六十年前的一位令人永远怀念的一代师表!
1996年元月
转自县政协《大名文史资料》第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