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当代人物
游子风范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大名人物 >> 历史名人 >> 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记“舍己救人的优秀共青团员”张松青

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记“舍己救人的优秀共青团员”张松青

发表日期:2017-12-1 22:49:13 作者:佚名 浏览数:

青春,是美好的。真正的青春,永远属于那些为祖国、为四化忘我奋斗的人们。共青团员、北京部队某部二连年仅十七岁的战士张松青把壮丽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人民和国防事业,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为青年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爱春天的一片花境,我更愿在一年之际的春天里做出闪烁的贡献;我爱我的青春时代,我更愿将青春献给你——伟大的祖国母亲。

                                                             ——摘自张松青日记

    一九八一年金秋十月,河北省大名县万堤中学的校院里一片热烈气氛。广播里播放着雄壮的进行曲,墙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服兵役保卫祖国是每个青年的神圣义务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征兵工作开始了。学校领导对同学们动员说: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需要大批有觉悟有文化的青年。同学们应该响应党和祖国的召唤,把知识贡献给国防建设。正在留校复习准备再次高考的张松青,听了这一番话,顿时热血沸腾,再也坐不住了。

    张松青入万堤高中读书的两年中,正是我国人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随着这些变化,他的思想也逐渐成熟了。大名是推行生产责任制的先进单位,他的家乡北门口公社张郭大队又是全县落实生产责任制首先致富的典型。张松青家里虽然劳力少,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远不是十年动乱时靠国家救济、乡亲们相助时的样子了,粗粮换成了细粮,破土房换成了新瓦房。家乡的巨大变化,使他感受到了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政策的伟大,更加激发了他对党的深情厚谊。他曾在日记里记述了自己的感受,还曾多次对同学赞颂党的恩情。这年夏天,张松青毕业回乡后,在近两个月时间里,天天晚上和大队老支书张喜成一起住在大队办公室,他给老支书读报、念文件,老支书给他讲家乡的革命斗争故事,讲家乡的变迁,讲三中全会的意义,使他进一步懂得了胜利来之不易,过上了幸福生活决不能忘了党,忘了国家。那时他就暗暗下了一个决心,就是:听党话,跟党走,全部力量贡献给党的事业。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他在加入共青团组织的时候,把原名培学改成了象征高洁坚贞的松青

    现在,张松青感到报答党、报效国家的时刻到了。他连夜赶回大队,在全村第一个报了名。张松青小学时的陈老师为了考验他的决心,故意问他:松青,你学习基础不错,年纪又小,继续留校复习,明年高考很有希望,为啥要当兵?张松青早已胸有成竹,不加思索就答道:党把俺培养成了高中生,俺更要为国家出力,有文化,到部队同样用得上。”“松青,俺们张郭生产搞得好,你去当兵,不怕三年保国防,丢掉三间房陈老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三年保国防,丢掉三间房,这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流传的一句话。对这个问题张松青也早已想过,他回答:俺大队生产搞得好,一个工值两三元,靠的是党的政策好。饮水不忘掘井人,有志青年不能只顾自己发家致富。为了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应该舍得做出牺牲。陈老师为自己的学生成熟了而欣慰地笑了。

张松青父母嫌孩子年纪小,开始不大同意他参军。张松青为了做通他们的工作,就把平日里父母给他讲的苦难家史和教育他的话搬了出来:娘,你忘了小时候跟着姥姥逃荒要饭的事啦?”“咋会忘呢?母亲脱口而出。对呀,好了伤疤怎能就忘痛,不保国,哪有家?终子使父母同意了他的要求。

    一九八一年十月二十七日,张松青终于实现了参军入伍的愿望。在即将告别故乡,踏上征途的时刻,他心情无比激动,写下了这样一篇日记:今天走上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一切都感到光荣、感到自豪。我爱春天的一片花境,我更愿在一年之际的春天里做出闪烁的贡献;我爱我的青春时代,我更愿将青春献给你——伟大的祖国母亲。倾吐了他对党对祖国的一片衷情,表达了他对未来对前途的信念和决心。

    年轻的鹰,向着未来展翅飞翔吧!

    

生活越艰苦越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经不起困难考验的人,就会葬身于困难之中,就做不出什么成就。

                                                             一一摘自张松青日记

    在古北口长城脚下的军营里,张松青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崭新的生活。可是,戎马戍边并不象青年人想象的那样轻松幽雅,富有诗意。顶风冒雪,摸爬滚打,训练紧张严格,咸菜疙瘩,棒子面窝窝头,生活艰苦,一些新战士思想波动了。有的说:早知今天,还不如在家复习功课考大学呢!张松青虽没吱声,但心理也只感到发怵。一天吃晚饭,他半拉窝窝头没吃完就离开了食堂。晚饭后,班长林敏找他谈心。林班长用他自己从大城市入伍后怎样锻炼的体会启发他,语重心长地说:战士这个称号光荣,就光荣在别人不能吃的苦,我们吃;战士这个称号伟大,就伟大在别人不能做出的牺牲,我们能够做出。班长的一番话,深深触动了张松青的思想。他回想起入伍时的那种决心,惭愧了。他对同乡战友说:一遇艰苦就动摇决心,太不值得了,宝刀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实现理想就得准备吃苦。

    不久,部队组织新战士参观古北口阵亡烈士纪念碑,游览万里长城。在纪念碑前,张松青久久沉思,登上巍峨的古长城,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张松青又萌发了新的决心,情不自禁地吟诵了王昌龄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全营新战士入伍宣誓大会上,张松青作为新战士代表发言表决心。他挥动拳头,激动地说: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战士,肩负着保卫四化、保卫祖国的重任,我们一定要刻苦磨炼自己,真正使自己成为钢铁长城的一块砖。

    新兵连训练中,他有股使不完的劲儿,恨不得一下子就把保卫祖国的全部本领学到手。队列训练时,他为了纠正自己背不直的毛病,常常在寒风刺骨的夜晚,悄悄地靠着墙根练立正,投弹训练,他见缝插针地练臂力,他把背包带拴在杨树上练投掷动作,一摔就是三、四百次。新兵训练结业考核时,七项课目,他获得五项优秀、两项优良,还被评为内务卫生标兵。

    新兵连生活结束了,张松青来到了执行国防施工的二连。汽车沿着盘山道,把他们拉到更加偏远荒凉的山区。在这里,部队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狂风刮来,把帐篷掀翻,刚端起的饭碗就冻成了冰渣渣。在新的考验面前,张松青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以军区精神文明先进代表为榜样,忘我工作,发挥共青团员的先锋突击队作用。在工地上,数他年小个儿低,一顶柳条安全帽盖住了半张脸,怎么看,也还象个孩子样,可他是个好强的人,偏偏要与全营

出了名的虎头将军、膀大腰圆的副班长周富贵挑战。他常常只穿一条短裤,赤身裸臂地出渣、推车。手上磨起一串串血泡,他缠着布条继续干。一次,推渣的小车倒过来砸破了他的脚背,血肉粘住了袜子,火辣辣地疼。他咬咬牙,坚持推车。班长见他有点拐,就问他怎么啦,为了继续和战友竞赛,他随即打了个掩护说:鞋里灌进了沙子,没事。一直坚持到上完一个班,整整推了七、八十车。

    在大干七月,向八一献礼,为军旗争辉的日子里,张松青干劲更足。一次,他患了感冒。为了不让领导和同志们知道,强打精神,照样和老战士摽着干。后来他感冒未好,又拉起了肚子,一个晚上起来了十多次。可第二天张松青从营部卫生所回来后,又隐瞒了高烧三十九度五的真情,藏起了全休三天的病假条,混进了上工的队伍里。班长林敏发现后,给他下了道死命令,才把他拦截了下来。可是,部队刚上山不到半小时,他又汗淋淋地出现在坑道里了。此时,班长林敏火了:你这个楞头青,不要命了?”“班长,你不是要人送炸药吗?”“那你现在就给我下山。他向班长身边凑凑,请求到:班长,你不常讲,宝刀要磨,意志要炼嘛!我又不是纸糊的人,这点小病没啥要紧的,你就让我干点轻活吧。张松青硬是在了工地上。不是捏泥球,就是帮助风钻手扶汽腿,坚持干了一个班。但他毕竟拖的是有病的身子,收工时,他浑身瘫软,象散了架似的,两个战士扶着他才下了山。

    张松青就是这样把理想溶化在行动中,忘我的战斗着。施工从三月一日到九月二十一日,一百七十二个出勤日,张松青出了满勤。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两次嘉奖,被评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个人。

 

年轻人啊,你可要记住:年轻时代是丰富才华,增长才干的大好时光,你可莫荒度青春,虚度年华。

                                                               ——摘自张松青日记

    张松青是个有志向的青年,他刻苦学习,渴望自己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在学校,他的勤奋和刻苦是出了名的,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模范,代表学校参加上级组织的数学竞赛,获得过奖励。入伍后,他更加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因为他深深懂得:珍惜时间,就是珍惜青春。

    国防施工繁重、紧张。战士们干了一天回来,累得谁都不想动,一倒下来就呼呼睡着了。有时搞突击,连续干十多个小时,一点空余时间也没有。张松青给自己作了强性规定:施工再忙再累,每天也必须学一段、解几道题。一般不看电影电视,坚持不过星期六、星期天。他在给好友王学德的信中写道:现在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每个角落都需要科学知识。他在给老同学苏明春的信中写道:我每天下班后,除吃饭做些其它勤务工作外,几乎都在学习功课。战友们看到,看山的小窝棚里,深夜还有他学习的灯光,晚上熄灯后,红烛下常有他学习的身影;走在路上,他常常思考学习难题,有时撞到树上划破了脸,自己才察觉。一个盛夏的中午,同班战友杨俊岭午睡醒来,只见张松青趴在炕沿上睡着了,身边放着湿毛巾,钢笔尖戮在雪白的床单上。整整一个夏天,战友们很少看到他睡过午觉,看到的是他的床单上留下了一块块蓝色墨迹。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他早已复习了初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留下的学习笔记和演算底稿一大堆。

    张松青虚心好学,象海绵吸水一样从浩瀚的书海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在他的笔记本里,抄录了数百条成语、格言,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有人说,光这些就够编一本非常丰富、生动的教材。这些格言,大部分是张松青平时看书时摘抄的。可见他读了多少书啊。他不仅学文化、学军事知识、学施工技术,更重视学习政治理论。新战士没有发上《毛泽东选集》,他从宣传股要了一本毛泽东著作战士选读本认真学习。党的十二大向全党发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张松青。十二大文件刚发表,他就一遍又一遍的认真学习,摘记要点。一个战士对他说:你照连队的复习提纲背背,迎接考试就

行了,何必费这个牛劲。张松青回答说:抄一遍胜过读十遍,只有全面深刻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九月十九日,在团组织的十二大文件精神抽考中,全连唯一的一百分获得者就是张松青。

    张松青不仅自己刻苦学习,还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帮助战友一起学习。一次,他听到兄弟连队的一个战友说:施工太紧了,我学不进去,就喜欢看看画报上的人头像。他连续三次找这个战友谈学习的重要性。他说:祖国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改变面貌,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咱们多学一点,在部队用得着,就是复员回家,科学种田也用得上啊!在张松青的影响下,这位战友订了学习计划,买了学习书籍,经常向他请教,发奋学习起来了。张松青他还十分关心自己的弟弟妹妹和同学的学习。在给家里写信时,几乎每次都要抄录象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青即虑光阴疾,常怀急迫情等一、二则学习谚语,

勉励弟弟妹妹要珍惜光阴。张松青牺牲后,留下的衣物很少,然而却留下了五十多本政治理论、科学文化书籍和大量的笔记。作为一个新战士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从这些遗物中,人们看到了张松青踏着时代的步伐,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青吞应该是团火,去温暖人民的心;青春应该化作一股激流,为人民的事业流到尽头。

                                                                     ——张松青誓言

    张松青入伍前就是誉满家乡的小雷锋,数年如一日照顾八十来岁的烈属王奶奶,风风雨雨背送下肢残废的小同学张海顺整整两年。来到部队后,建设精神文明的高潮,更激发了张松青的热情。他对人民满腔热忱,对战友一片深情,在军营内外留下了数不清的佳话。

    七月的一天下午,张松青刚下班回到驻地,一个素不相识的战友向他问路:到五连咋走?原来这个战友叫冯光兴,是从二十里处的二炮连去五连看望受伤的战友的,走错路岔到二连来了。张松青一算,到五连还有六、七里地,小冯不认识路,晚饭前不能按时归队。于是,他向班长请了假,热情地对他说:我带你抄近路去。路过一条大河的时候,张松青抢先跳到水中,对小冯说:你走了那么远的路,挺累的,俺来背你吧。硬是把冯光兴背过了河。初次见面就这么热情,冯光兴紧紧握住张松青的手,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七月二十二日傍晚,雨沥沥淅淅下个不停。下班刚进屋的张松青听到房东大婶嘀咕:这个倔老头子,卖菜卖到现在还不回来!张松青想到,王大叔可能是被雨堵在城里回不来了,他便抓起一件雨衣,转身冲进了雨幕。张松青沿着大路赶到五里外的县城,可此时集市上空无一人。是不是王大叔走小路回去了。张松青疾步赶了回来。一跨进门就问大婶:俺大叔回来了吧?”“没有,天下雨,说不准又是老寒腿发作了!大婶随口回答。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松青顾不得疲劳,叫上同班战士李景坤,第二次进城去找。这时雨越下越大。他们兵分两路,终于在一家店铺的屋檐下找到了正在发愁的王大叔。当他们回到村里,已经是九点多钟了。大叔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大婶连连称赞说:还是解放军处处为人民。

    张松青在短短的一生中,先后五次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他人。还在张松青才十二岁的时候,就跳入四米多深的水塘,抢救了五岁的落水儿童秋利。当闻声赶来的乡亲们要替小松青换衣时,他即背着书包,穿着那身湿漉漉衣衫悄悄溜走了。就是在他牺牲的前五天的一次排险中,当一块大石顺着锹把朝班长周祝喜砸下的时候,张松青眼疾手快,猛一把将班长拽倒在坑道壁的凹处,用自己的身体护在班长身上。石块砸断了锹把,溅起的碎石崩了他一身。

    张松青在多次抢险救人中锻炼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思想。他在日记中抄录了李大钊的一段话: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地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他常对战友们说:一个人总是要死的,用自己的死去换取别人的幸福,最有价值。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是张松青年轻生命的最后一天,也是他的青春最闪光的一页。

    清晨,张松青和他的战友们沿着盘山小道,穿过一片松林,登上了南山湾前的山巅。

    在党的十二大精神鼓舞下,全连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施工突击高潮。他所在的五班,提前两天完成了开掘交通壕的任务,今天本应休息,但他们主动求战,来到204号坑道,打响了扩修半掘开式伙房的战斗。

    这是个沙土石结构的险要工段,塌方多,征兆少。但五班战士为早日完成任务,不畏艰险,斗志昂扬。团长钱明魁来到现场检查时,特别提醒他们要注意观察险情。排长刘文华亲自排险,进行严密组织。

   “塌方了!十点五十分,一直全神贯注观察险情的安全员程殿根,发现坑口拱顶上突然裂开了一个大口子,立即呼喊,顺着这声呼喊,正在坑口外安全地段出渣的张松青,猛抬头,只见拱顶断面上一片沙土石巳失去支撑,朝着他面前的班长周祝喜、战士王贵营头顶上砸下来,张松青只要后退一步,就绝对安全,就是原地不动,也不会有危险。可是张松青却喊了一声快!随即摔开手中的铁锹猛地向前一扑,同时伸出两手,右手推周祝喜的右腿,左手推王贵营的右腹,用全身的力量,把他俩推出了险区。就在这一瞬间,沙土石从四米高处轰隆一声塌了下来,周祝喜只砸伤左臂,王贵营被理住双脚,而张松青却被全部埋住了。

    战友们呼唤着他的各字,迅速把他扒了出来。

    吉普车载着我们的英雄急切地向医院驶去。

    医务人员全力抢救。

    可是,终因伤势过重,张松青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战友们守在他的身旁,久久不愿离去。他们多么希望朝夕相处的战友能够再醒过来,和大家一起继续战斗啊!

    两次被张松青抢救的班长周祝喜回到宿舍,看到张松青的被包还整整齐齐地迭在一旁,触景生情,又一次抑制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用手使劲抓住自己的胸膛,扑倒在张松青的被窝上,痛哭失声:松青啊,你年轻,比我有作为,还不如我替你去啊!

    房东于大娘得知张松青牺牲的消息,想起他平日里帮助自己干这干那的一件件往事,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多好的孩子啊,给咱干了那么多活,可连口水都没喝过呀!她迈着颤巍巍的步子,朝灵车通过的桥头走去,为英雄烧纸祭奠。

噩耗传到漳水河畔。家乡张郭人民为失去优秀的儿子无比痛惜,他们做出决定:停止三天娱乐活动,为张松青烈士致哀!

    英雄的父母亲得知儿子为抢救战友而牺牲的消息,忍住了巨大的悲痛,说:孩子做得对,孩子的路子走对了。他们还把部队给他们解决暂时困难的三百元钱如数退回,并写信给部队领导同志,说:松青为国牺牲,我们感到难过,更感到光荣。孩子入伍时间很短,对国家贡献还不大,我们不能给部队添麻烦……”

    英雄的父母亲,为你们的儿子骄傲吧!张松青同志把火红的青春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为新一代青年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人民永远不会把他忘记,战友永远把他怀念。他的光辉形象似高山上的青松一样,将永远耸立在人们的心中。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某部党委给张松青同志追记一等功,批准为革命烈士。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北京部队发布命令,授于张松青舍己救人的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五月五日中共大名县委作出向张松青同志学习的决定。团县委,武装部、妇联、总工会、文教局联合发出向张松青同志学习的倡议。这些命令、决定和倡议,一致号召部队官兵和全党全民学习他勇于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精神,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转自县政协《大名文史资料》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