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烈火熔炼
1966年3月我和冀学绪、夏文炳、张震五、冯超亭等20多名同志,被县人民政府正式任命为校长。正当我们满腔热情地抓教育工作之际,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首先从教育上开刀。金滩镇中学校长王守仁、张集公社校长陈友信、红庙公社校长张殿臣等,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相继被“造反派”、“红卫兵”揪出来批斗。我们这些刚任命不久的校长,因是“当权派”也没有逃脱被批斗的厄运。
我被红卫兵小将第一次批斗是6月下旬的一天上午(营镇集日),会场设在营镇中心完小第二排教室前,场上放一乒乓球案子,是专为我摆的批斗台。我听说被批斗,心里又气又急,早晨我破天荒的第一次异常地喝了点酒,虽没喝下多少,却震惊公社领导,也激怒了“造反派”。领导和同志们伯我经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出于担心、关心,将我叫到公社副社长董怀仁的办公室里,有王功臣、董怀仁等安慰我,开导我,“要正确对待运动”等等。我是轻易不掉泪的硬汉,由于感到冤屈,不由得掉下串串热泪。
此时会场上,“揪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陈献德”的口号,声连不断。我气愤地擦干眼泪,昂首阔步地走入会场,登上批斗台。“造反派”厉声质问:“为什么喝酒?”“这是对抗运动”“态度不老实”等等,我毫不胆怯地回答:“喝酒壮胆。”让我检查“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罪行”,我含冤地说:“我是按上级指示,抓教育,干工作,没执行什么反动教育路线。”红卫兵批斗发言,念了一遍又一遍“打倒”、“批臭”的口号震天。(开始还没有武斗,不然我那样的态度,后果不堪设想)。
批斗会结束,我被专人,“护送”到我的住室,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瘫软在床上。昔日可爱的学生远远离开了我,亲密的同事、学友怕当“保皇派”,也不敢接近我。正在热恋中的人,也写下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绝句。我痛苦地胡思乱想:前几天还是党员、校长,红得发紫,怎么转眼就成了“走资派”,黑得要命。完啦,事业完啦,前途完啦,一切都完啦,恐怕对象也难找啦,我曾经想到过轻生……。
转而在领导的安慰下,在同事们偷偷地劝解下,心情逐渐地平静下来。心想:我才21岁,工作三年,应该相信群众相信党,相信毛主席。总有一天会还一个公道,要顽强地生活下去。情绪渐渐地不那么沉闷,态度不那么生硬。讲策略,我慢慢地作所谓的检查。在复课闹革命的指示下,放下校长架子,再当教师,毅然走上讲台给学生上课。重返讲台是在营镇中心完小第一排东头的三间教师里,没桌凳,是垒的砖台做桌子,垫几个砖做凳子。
1966年冬至1967年“文化大革命”继续深入开展,在揪斗“当权派”后,接着又在教育战线上,揪所谓的“牛鬼蛇神”,一大批教师含冤受批判,戴高帽子游街,甚至挨骂挨打,精神和肉体都受到摧残。
1967年冬县举办正确对待学习班(地点在现文化馆),全县挨批斗的校长都参加了。在学习班里,我们边学习、边提高、边诉苦水,男同志还好一点,女校长发言中泣不成声。在“正确对待领导干部”,“欢迎领导干部站出来革命”的指示下,通过我一次次的所谓“深刻检查”,1968年春我终于被宣布站了出来,结束了任命三个月,被批斗一年半的历史。
四、共渡难关
1968年4、5月份,县政治部在后师举办“教师火线学习班”,我被指名当了金滩镇连的连长(以区为单位一个连),指导员是后师学生段秀梅,副指导员米勤录,成员一个公社一个,有张清芳、徐桂生、张俊祥等,以公社为单位搞所谓“核查问题”、“落实政策”,连部负责上传下达。
学习班结束后,我回到营镇公社继续当校长,又开始投入到教育革命的洪流中。站出来工作后,经人介绍,我和张集中学教师董俊英订了婚。原订1968年8月1日典礼,因邯郸地区召开第一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我作为教育战线革命领导干部代表,8月1日需到邯郸报到开会,原订典礼日期无法进行。7月28日我到张集中学通报此事,在教师们的积极说合下,当晚举行简单的结婚典礼仪式(双方亲朋均未通知),第二天又到营镇中学热闹了一场,紧接着她回校教书,我赴邯开会,就这样了却了终身大事。
1968年秋季开学,山东侯、王两位教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国办小学下放大队来办”的文章,同时上级指示,大队办小学(国办小学教师回本村任教,记工分),联队办中学,公社办高中。营镇公社少有的几个国办教师,都回到本公社,如:任其法、呼克亮、李俊岭回到红庙公社,齐殿科、李明道、王珍回到上马头公社,魏启才、孙民回到北堤公社,仅剩山东的赵振太,邱县的赵一行和本社的何北海、杨平安等,我这个校长除民办小学教师外,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小学下放大队来办,靠民办教师;中学在原基础上办,也还凑和,新办高中,因没教师,实在无法开张。为完成创办高中任务,一方面暂时越级拔高使用教师,何北海担任语文,我临时上政治,有的学生风趣地说:何老师上高小是你教,上初中是你教,咋上高中还是你教,另一方面积极向县里要人,县文教组非常体谅营镇的困难,不久便陆续派来一大批大专(大本)和师范毕业生,刘文学(已故)从魏县调来教政治任负责人,张西元(现市普教处处长)毕业分配教语文,王培荣(现大名一中教导处副主任)调来教数学,王兰盛(邢台人,已调回)毕业分配教化学,李文俭(山西人,已调回)调来教物理,还有王庆堂、董俊英、郭玉花、石振江、王泽民、马俊芹等一批年轻的师范毕业生。学校负责人刘文学工作积极肯干,对人热情诚实。年轻教师朝气蓬勃,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都不错。营镇公社的教育,营镇中学的教学又红红火火地搞了起来。
为了提高高、初中的教学质量,教师们全身心的投入教学教改中,研究教材,改进教法,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还多次组织教师到馆陶等外校参观学习。1969年麦假我和十几位年轻教师,从营镇出发骑自行车到邯郸参加毛泽东思想展览馆,接着到成安县何横城参加邯郸地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坦率地说:那时学校充满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机勃勃的气氛,同志间真诚相待,你追我赶比着干。
1970年为巩固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县决定全县高中相对集中,在县文教组冀修武等同志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确定在营镇公社黄庄创办“大名县第十二高中”,除招生营镇公社学生外,还招红庙、崔岳村、王乍村等公社部分村庄的学生。新创办高中谈何容易,没校址,没桌凳,没设备,一切白手起家。在县、社、村的大力支持下,经多方反复协商,在黄庄村西北征得部分土地,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一鼓作气地盖了4座教室,10间教师住室和5间伙房,并添置新桌凳。孙荣秀(已故)任校长,调营镇高中教师到“大名县第十二高中”(黄庄中学)任教。经过近一年的共同努力,“大名县第十二高中”于1970年底正式开班办学。
1971年12月我作为教育战线知识分子代表,参加了“中共大名县第二次代表大会”。报到那天大雪纷飞,我和西营的郭孟尧(已故)、褚新玲(已故)冒雪骑着自行车、驮着被子,从河东106国道上绕路金滩镇、龙王庙到大名(那时卫河西没有柏油路,粘土地下雨雪无法走)。会后,营镇公社书记王金铎同志将我的工作关系,从教育战线转到营镇公社行政上。从此,结束了教育生涯,开始了履行行政工作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