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青年时期教育工作的回顾

青年时期教育工作的回顾(1)

发表日期:2012-5-3 13:48:33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一、初步教坛

1963年(18岁)我大名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大名县营镇公社任教。82日小雨不停地下,可年轻人上班心切,我便和同时毕业的呼克亮、魏启才冒雨到营镇公社中心完小报到。校长马云岭(已故)、教师赵一行、何北海、赵振太、张礼等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营镇公社中心完小座落在西营镇村南,卫河西岸,学校校舍宽敞,参天杨柳,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那时正是阴雨连绵,河水暴涨,学校的教师被公社抽去上堤防汛,我们三个便在中心完小临时代课。

86日我被分到营镇公社黄庄完小,呼克亮分到张金庄小学,魏启才分到谢庄小学,我到黄庄完小顶替代课教师冯玉书。黄庄完小是土改时留下的二座地主庄院,三间北屋破旧无法使用,五间西屋(其中北边三间是一、三年级复式班教室,南边两间是学生伙房兼教师住室),五间东屋(其中北边三间是二、四年级复式班教室,南边两间是教师住室),西屋南头还有一间小北屋为女教师住室,外面西北院还有两座高小教室。我担任一、三年级复式班的语文和高小六年级的数学,从此开始了教育生涯。

89日下午无情的洪水漫溢卫河西大堤,倾刻万亩良田成为一片泽国。水不断地上涨,浪借风,风助浪,洪水象一头凶猛的野兽,闯进一座座农家小院。随着第一个呼咚的房屋倒塌声,接着呼咚,呼咚咔嚓,咔嚓。倒塌声相继不断。小孩、妇女的哭泣声,男人们的呼救声乱成一片。一夜之间200多户的黄庄村,仅剩下几座摇摇欲坠的砖瓦房。

黄庄完小院落较高,院内有一尺多深的水,因房屋有十几层砖基,幸未倒塌,院内挤满了逃难的社员。人们望着无边际的洪水,脸上布了满愁容,心情无限的恐惧。

救护船来啦!不知谁第一个看到船,扯着嗓子高喊着。有了船就等于有了命,人们高兴地蹦跳着,呼喊着,毛主席、共产党派来救护船。在县、社领导干部的带领下,按照小孩妇女优先的顺序,不分昼夜地一船船往卫河东岸抢救,直至全部脱险。若大的洪水,竟无一人遇险。

洪水落后,学校秋季开学。学校负责人是冯殿修,教师有郭学信、阎洪仁、王香凤等,我和郭学信住在西屋南边的学生伙房内,同睡在通锅灶的土炕上,同在靠窗台的一个办公桌上办公。郭学信(现市文化局工作)任六年级语文,聪明好学,擅长音乐,非常精干。

水后社员们忙建家园,大点的学生帮家长干点零活,小点的学生因天冷不愿上学,我和其他老师天天早晨起床从黄庄村北至村南,从黄庄到和庄(当时和庄没有小学),挨家挨户的动员李生上学,然后再回到学校上课。引河以西张王庄的高小生,因道路泥泞不能到校学习,我和郭学信曾在星期天背着小黑板,登门上课。就这样虽苦亦乐的教了一冬春两个学期的课。

196494日我被调到营镇公社中心完小任教,临走那天下午,天真活泼、平时非常淘气的一、三年级小学生流下了眼泪,他们送出校门,送出村,送到了离村一里远的东大堤上。走上东大堤,继续前拥后推地往北送,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吵不离,弃不得,留不下,走不脱,直至日偏西,我狠狠心飞车脱身,学生们眼巴巴地往北望,我不时地回头看……

在营镇公社中心完小,我担任五、六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赵一行、何北海分别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校长马云岭个儿不高,精神饱满,讲起话来声音洪亮,工作抓得很紧。教师之间你帮我学,你追我赶,生怕自己教的成绩落后于别人。有时为争着辅导一个自习,互不相让的争吵不休,甚至找校长决断。那时学校教师团结和睦,工作紧张而愉快。

二、勇挑重担

1965年春,我经公社书记田辛茹,校长马云岭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11日在党旗下举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从此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那时入党指标控制得很紧,很多老教师多次申请未被批准,我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被批准,事出有因:校长熟悉我的工作无需多谈,公社书记了解我,是因为公社两次抽借。1964年春,我被抽借到公社,参加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一个多月里,我到各大队核查人数、年龄、性别等工作,以我为主搞全公社的汇总工作,当时全社17个大队,69个生产队,10800人。1964年冬,又被抽借,搞了一个多月的征兵工作,协助武装部长调查、政审、体检。公社两次抽借,我干得都还算不错,给公社领导和同志们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因此公社书记田辛茹直接介绍我入党。

1965年麦假后,校长马云岭调离营镇公社,公社校长成了缺额。在麦假开学后的第一个全体教师会上,我意想不到的,公社书记田辛茹、副社长董怀仁宣布我担任营镇公社校长,当时我才20岁,是全县最年轻的一个校长。在教师中资格老、能力大的也有几个,可机遇碰上了我。入了党,当了校长,别人都说我双喜临门,我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大胆地担起了这一重任。

营镇公社位于大名县东北角,文化比较落后,两处完小有10个国办教师,17个大队只有7个国办小学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入学的要求,按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只能由大量的民办教师来补充。前王庄、和庄、刘庄新办起小学(原来学生到邻村上学),1965年麦假后在公社书记田辛茹的大力支持下,多次与大队联系协商,在西营、东营、黄庄创办三处农中,先后增添6名农中教师和26名小学民办教师,张德堂、周长秀、常启忠、常勤国、黄清江、何章海、黄素英、赵联萍等都是那时增加任教的,他们大多是未婚的男女初中毕业生,当时流传着:营镇公社是光棍校长带领一班光棍教师搞教学。

那时没成家,不想家,也不顾家。1965年公社虽宣布我任校长,但县任命书未下来,我一边以教师身份继续上课,一边以校长身份抓全公社教育。每天早晨、上午上完两节数学课,便到各大队检查小学,下午或批改作业,或继续到各小学检查;晚上有时备课改作业,有时到各大队检查夜校和俱乐部的活动情况。

那时搞普及小学教育,我按照1964年人口普查时的户口登记册,登记各大队的7—12岁的适龄儿童数,查各大队小学生在校人数,一个大队一个大队,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核对,再计算,比较各大队入学率的高低。好点大队入学率在95%以上,差点的也在90%左右。有的大队重男轻女,男孩不到年龄就入学,可女孩适龄不上学,到学校一看男女生比例,就能看出有没有问题(一般是男女对半),女生少的就提出批评,督促提高。

小学教师非常辛苦,他们的待遇:国办教师大多是3450元,最高的也只有4350元,民办教师每天生产队记8—10分工分,个别村女教师每天只记6分工分,国家每月补助5元钱,最多时8元。他们的工作,除备课、上课、改作业外,还有动员学生入学的任务,有的还担任夜校教师或组织辅导俱乐部。在农村,社员往往以小学生能不能考上高小,高小生能不能考上初中,来评价教师的本事及教育工作的好坏,所以公社对教育抓得很紧,教师也都很卖力。公社每周都要分片或全社集中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政治学习。

教学研究主要是教法上克服满堂灌,提倡启发式,语文课的识字教学、数学课的计算技巧等方面的内容。每学期检查评比1—2次教案、作业,还组织1—2次全社各年级的统一考试,比成绩,张傍公布。成绩好的大队,如:张金庄、后王庄、谢庄、张庄、前常庄等村的教师,很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尊敬,成绩差一点的村,学生,家长对教师就不怎么热情,教师也有点抬不起头来。

政治学习主要是学毛泽东选集四卷、甲乙种选读本和毛主席语录。教师争相购买毛著,本县买不到,还特意到20里外的馆陶、冠县县城去买。在学习的基础上,公社开展背诵毛主席语录、背诵老三篇红五篇竞赛,联系思想、工作实际,谈心得体会。每学期召开立竿见影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白求恩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学习愚公移山的毅力。

我虽年轻没经验,但凭着血气方刚的一股子热情,营镇公社的教育工作搞得还是有声有色的,在区、县还是比较先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