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从1966年至1976年全国卷入了灾难性的动乱,历史出现了颠倒。大名一中的三级重点成了封资修的产物,“小宝塔”也成了资产阶级货色,攀登的越高罪名越大。大名一中成了重灾区。1976年“文革”结束了,但两个“凡是”笼罩着全国大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还是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拨乱反正以后,大名一中开始恢复正常秩序,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当时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是田辛茹同志。在他的领导下开始清除十年“文革”的遗患,号召并带领全体教职员要用三年时间恢复大名一中元气。恢复元气的内含是什么?他们提出一是恢复正确的指导思想,二是恢复大名一中的优良传统;三是恢复大名一中的教师队伍,四是恢复大名一中的荣誉。当时领导设计的这幅恢复大名一中元气的规划蓝图是好的,而且经过两年的努力确实取得了巨大成绩,如平反冤假错案,给大批受屈受冤的同志了结了十年、几十年的政治账,卸掉了包袱,重建了各项规章制度,恢复了知识分子的地位等等。但是,文革当中至1980年有数十名“文革”前的老教师离开了大名一中。这个大窟窿绝不是一年两年所能弥补的。教师队伍这关键的一环发生松动,不但影响了当时整个学校的阵式,而且也影响了大名一中的未来。
四
八十年代大名一中主要取得了两项成绩:其一,扭转了1977年高考恢复后升学人数徘徊不前的局面,1985年高考绝对人数取得全区第二的良好成绩;其二,1982年以来,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1985年、1986年国家教育部教育司、国家体委分别在我校召开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1988年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向学校颁发了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荣誉证书。这两项成绩说明大名一中八十年代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上取得了可喜可贺的进步。高考升学绝对人数位居地区第二,这对大名一中“文革”后几年徘徊的现状来说是前进了一大步,可是面对我校曾居全省第二的光荣历史是何等微不足道啊!但是就这一进步也是经过艰辛努力才得到的。做为当时的主事人深感办校的底气不足啊!这个底气就是教师队伍。“文化大革命”后到1980年有46名“文革”前的教师离开了学校,这是一笔巨大贵重的财富啊!这笔财富的流失是大名一中的重大损伤。这些离校的教师中有的是离退休了,有的是到领导岗位上去了,大部分是外地人调回原籍或调到大、中城市,这些流向大名一中是无力扭转的,只有抱着惋惜的心情送别他们到达理想的岗位。六十年代大名一中人才荟萃,这些人才是靠组织力量、行政手段集中到这块黄土地的。今后又靠什么汇集四面八方的人才?振兴百业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振兴教育又靠什么?主要还是靠好的老师。八十年代中期大名一中所以能够在教学成绩上有点起色,主要的还是靠当时在校的教师硬拼出来的。英语教师柴少白同志1984年任教高三毕业班,高考及格率达95%,居全地区第一名,但这时他已身染重疾。1985年3月19日他刚刚
上完《司机老李》这堂课,还没来得及回屋便吐血不止躺倒在血泊中了,从此他再也没有起来,再也没有清醒过来,几天后他永远告别了他的学生和他的事业在邯郸医院闭上了眼睛。化学教师赵明宇同志是天津人,初到大名县杏现中学。1980年调到大名一中,他把几年积蓄的力量迸发出来,把所有的热能全部的投入到教学工作。平时认真备课、上课,在课余时间还热心辅导学生的课外活动。1984年全国举行中学生化学竞赛,他组织了高中数十名同学参加了这项活动,他说:“贵在参与”。为了帮助学生应试,他百分之百的投入了,饭不顾吃,觉不顾睡,结果荣获了邯郸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他在课余还写了数十篇科普文章和科研文章发表在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杂志上。正当他全力以赴地拼搏时,病魔却偷偷地吞啮着他的躯体。他早已发现了身体的不正常迹象,但他没有检查,顾不得检查,也不愿去检查。他相信自己的活力能抗过去,但等他抗到实在不能坚持工作不得不去检查的时候,肝癌已到晚期。1986年病故于北京,年仅43岁。
八十年代大名一中在体育工作上的成绩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的突破。第一是声誉上的突破,不但跨入地、省级体育工作的先进行列,而且在全国也榜上有名。国家教委两次在我校召开全国中等学校体育工作会议,还获得了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的荣誉。第二是体育成绩的突破。自1985年以后,我校参加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连年取得总分前三名的好成绩,男子蓝球队参加地区中学生蓝球赛从1983年开始连续居前三名,1985年至1987年获三连冠的优异成绩,自1983年开始我校年年被省确定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先进单位。第三是培养体育人才的突破。从1980到1989年十年间共向省体工队、省体校、大中专体育院校输送43名学员,年年无空白,最多一次输送12名学员。特别是赵存林同学,1980年被选拔到河北省体工队参加训练,数年后成为我国二百米、四百米记录创造者和保持者。1990年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为夺得四百米接力第三名做出了贡献,并在该运动会上获得男子二百米铜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八十年代学校抓升学率的劲头开始升温,但也没有放松对体育工作的重视。1984年学校专设了体卫处,做为一个中层机构专抓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这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有指可数的几家。平时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即每周每班两节体育课,每天坚持早操、课间操,每周每班两节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达到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当时体育组组长白全贵同志、体育教师杨金彪、曹福成、陈妹贤同志每天的工作量相当大,除了开展正常体育活动外,还要带好各种运动队。白全贵同志的体育课不断地有外地同志来观摩。我也听过他不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很科学、完整,而且运动量相当大。当新授任务完成后他总要用表测量学生的脉博,看是否达到预计的运动量。如果脉博达不到或超过预计次数便认为是一次失败课。其他同志对体育课和辅导运动队也十分认真,有这样认真负责的体育教师是大名一中体育工作成绩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八十年代大名一中另一个突出的成绩是学校的基本建设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万事复生的气氛中,有些小镜头也留给人们难忘的回味,如每周周一的升国旗仪式,虽非壮观但也有气势。升旗仪式由政教处主任主持,要求全体师生参加。每次升旗全体学生按年级列成方阵,由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带队接受检阅。每次升旗的旗手由四名各班的三好学生轮流担任。旗手手持国旗正步出旗。随着庄严的国歌乐曲,全体师生注目国旗冉冉升起。最后由学校领导做升旗致词,致词包括《祖国颂歌》、《大潮浪花》、《新闻捷报》、《新人新事》、《校园新曲》等系列专题,写成短小精悍的文章向师生讲诵,这成了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传统活动。每周一次全校性的卫生大检查,是五十年代留下来的传统,数十年未变。从教室到宿舍,从伙房到厕所,由有关部门组成几个检查小组,学校领导带头逐室逐屋检查,最后分班评比。我记得在检查男生寝室时最惹人头痛的是学生每周回家带来的干粮,大部分都挂在墙上,有大有小,有黄有白,各式各样的兜子上上下下的布满了白墙,四周还有大大小小的窟窿,甚不雅观。学校规定不许这样乱挂,挂者没收,弄得学生东藏西塞。其实学生把干粮挂在墙上是防鼠咬啮的较好措施,非此莫属,那时强行没收真有点不尽情理。还记得校内举行一次集邮展,展品布满了三间教室,有一位初中二年级女学生,一人交来三个集邮册,据说她从小学就开始了这项活动。集邮的同学自愿担任讲解员兼维持秩序,夜间为了展品安全还自动在教室里值班,学生的情绪满高,广大学生的兴趣也满高,展览一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参观者络绎不绝,可见当时学生的业余爱好是多方面的,是健康的,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也有了一定的高度,这样的展览如果在十年前举行,学生还会莫名其妙呢!
随着追忆学校的历史,也想起了个人在大名一中三十多年的所做所为,值得下笔的好事寥寥无几,而且模模糊糊,倒是些憾事却不断涌上心头。
我在大名一中虽主持了几年工作,但不因此感到得意,也不因没有得到任何实惠而感到懊悔,扪心无愧而矣。压在心里的只是对一些同志的愧意和对一些战友的怀念。我衷心地祝愿这些同志活得比我好。更愿我的第二故乡——大名一中蒸蒸日上,再创历史新篇章。
(转自县政协《大名文史资料》第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