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治教,也是学校当时形成的另一个良好传统,首先体现在有一套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例如每学期初各教研组和每个教师都要认真制订教学计划。我到校后正值学年开始,看到每位教师的学期教学计划都是一份很正规的文件,有不少的老师还用正楷毛笔写字,内容非常详尽,教导处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视,把它看做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主要手段。1954年教导主任齐协恭同志赴旅顺参观,带回来课堂教学“五个环节”的教学制度,从此课堂教学有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模式,带动了教学其他环节也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为了搞好课堂教学,教导处每学期要举行一次全校性的观摩教学,请一位教学水平较高的同志向全体教师做示范性的公开教学。主讲人的教案要经教研组讨论,集思广益经几次修改才形成正式教案,以标准格式印发给全体教师以备听课。教师听课后要进行评议,大家总结经验,座谈个人的心得体会,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各教研组每学期还要举行一次公开教学,平时还执行个人听课制度。校长、教导主任每周都要到课堂听课,这叫领导深入第一线做调查研究。教导主任齐协恭经常到教研组办公。到课堂听课和大家一齐探讨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他听课前要研究教材,要听取主讲人的施教方案,听课时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他都要认真审视,认真推敲,听后认真的和主讲人交换意见。有一次,他准备听一位语文老师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结论部分,课文中有一段话:“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他向这位老师提出过几个“更”字后面几个词的含义向题。这位老师虽然说出些道理,但解释得不十分准确,不十分概括。他听了之后便和老师一起推敲,怎样解释得更准确、更概括。最后他指出:教师备课要字斟句酌,不仅把课文弄通弄懂,还要考虑用什么方法讲解给学生。要叫学生得到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此之后他向老师提出备课的三个基本要求,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有一次他听一位数学老师的课,因为这位老师是新任课,教材不太熟,讲解过程中有不少夹生的地方。他静静地听完老师讲课之后,为了检验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当堂向学生提出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学生没有答出来。课后他严肃的指出这位老师在讲课中存在的问题,以后还指定一位老师专门帮助他改进教学,和他一起备课,经常听他的课,使这位教师较快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老师们在学校领导的指导、督促下,也把改进课堂教学当作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一环,努力提高每一堂课的质量,向四十五分钟要成绩。为了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教师在课余制作了大量的教具。老教师孙会Ⅹ当时任初中12、13班的地理课,在一年内绘制了一百余张精美的地理挂图。他制作了一架土放大仪,好像是一台带支架的照像机,小电灯泡在暗室一亮,墙壁上便清晰地映出所要放大的图形。动植物课教师自制的标本占满了三间标本室。大概在1954年秋,学生在校园逮住了一只灌,动物老师张荆身如获珍宝,三天后标本室里又多了一件自制标本。立体几何老师刘志仁同志自制的教具成龙配套,有泥捏的,铁丝焊的,大大小小装了几大箱子。
五十年代学生艰苦勤奋求学的精神今天回忆起来也是感人至深的。有的学生离校百里,来回都是徒步而行,平时学生不能回家,也不愿回家,总怕耽误了学习时间,有的一学期不回家一次,生活费由家长来校送。离家近一点的学生(所谓“近”指数十里以内的)每周回家一次背干粮,一日三餐便吃这些妈妈亲手蒸的馍馍,咬口妈妈亲手腌的咸菜,每餐只在伙房里订一碗玉米粥,有的连粥也不订,干粮也不热,只用开水泡模充饥,因为在伙房热一次馍,订一碗饭要掏几分钱,学生舍不得,夏天馍馍馊了,冬春天馍馍干得裂开了嘴,有的还被老鼠咬去了一大半,但是学生深知一粒粮十滴汗,爹娘一片心,怎舍得扔掉?女同学有一项传统的自发勤工俭学活动——掐草帽辫,从家里带来麦杆,在校利用课余时间加工成草帽辫,三天两头有人来收买,学生利用这项收入补充家庭供应的不足。生活虽然这样艰苦,但精神面貌仍是朝气蓬勃,学生穿的多是自织土布,紫花色的裤子,白色的制服上衣,女同学的宽裤脚八寸,有的还兴致勃勃的穿双花鞋,个个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特别是女同学们留着时髦的分头发式,更增添了几分朝气。每到课间十分钟,校园到处响起了歌声,跳起了集体舞,连我们这些年龄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老师也被卷进去了,和同学们一起享受这种青春的快乐,到上课时间和自习时间,学生都十分认真的听讲或预习、复习功课或完成当天的作业,那时上课堂堂有提问,每次提问教师都用“五级分”给学生记载成绩,如果一次提问得了2分,学生便认为是莫大的过错,下次非得五分才心满意足。学生的作业都是当天完成,整整齐齐,一丝不苟,如果有些潦草,便要接受老师的个别谈话,自觉地把作业重作一遍再交老师审阅。那个时候学校没有升学率的干扰,教师和学生心理上没有外在的压力,但内心里确有一股强大的动力,那就是要培养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要争个“三好学生”。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相当高。校院的当中有一片园林,里面有苹果树、梨树,还有几十墩葡萄架,无花果,每到秋季,各种果实成熟了,硕果累累挂满枝头,但学生没有一个随便摘的。校内的枣树一排排,一片片,每到枣子成熟了的时候好象无数的小红灯笼压弯了树枝。甚是喜人,甚是馋人,但没有一个学生伸手摘一个。用不着在大会上小会上发出应该这样那样的号召,也看不到处处写着禁止这样、禁止那样的字样,学生的行为是自觉的、自发的、传统的,学生的这种精神面貌至今难忘。
五十年代大名中学的校风是那样纯正、健康,气氛是那样的和谐、饱满,师生的精神面貌是那样乐观向上,它正和当时我们伟大的祖国形势一样,像一只鼓足风帆的航船准备乘风破浪开始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