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
关于大名城内部分古迹重建定位与
民国省立五女师现有古建筑保护的建议
明清久名府城复建竣工在即,为了充分发挥方志工作者热心和熟悉历史的优势,在大名城内各景点建设上多份贡献,近日,我办组织部分编辑学者走街入巷,对历史记载的书院、五女师、十一中、普照寺、道府县衙门等进行了实地考查。考查中,我们发现保存较完整的建筑是东街的天主教堂和道前街的五女师旧址,广晋书院仅留存有一角,其他大都被单位占用或沦为民居。经考查,现在仍保留部分古建筑的民国河北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旧址,亟需重视和保护。
五女师是民国时期大名城的三大著名学府之一,与河北省立第七师范、河北省立第十一中学齐名,是冀鲁豫三十余县妇女解放的策源地。1924年春成立,首任校长成培咨,借大名县初级女子小学校(弘济桥小学)办学。1925年5月13日,大名女子初级师范讲习所更名直隶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并将学校迁至原大名府贡院。1937年日军侵占大名,五女师解散。13年间,该学校培养了千余名女学生,她们为解放妇女、启迪智力、打碎封建枷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女师建筑一流,可与县委、政府院内的民国建筑相媲美,是冀南一带不可多得的建筑。建国后,五女师旧址相继作为中共大名县委、县医院、县经委驻地。现为印刷厂和服装厂所属,向外租赁。因常年疏于修缮,部分房瓦塌坠,内件残缺,若不及时保护,将造成不可弥补的缺憾。况且,我县大名府城旅游规划中也遗漏了此地。
古建筑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年轮。创建文化旅游城,重建、建准很重要,但保护现有古建筑更是既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又投入少见效快的大事。基于这种考虑,我们主动组织了若干名研究、熟悉大名历史的修志编辑,结合明、清和民国年间的旧志书,对原明建大名府城内重点建筑区域,对照规划图进行了仔细定位,发现规划中的大名府景点多与原建筑地址不符,甚至出现将大名道衙指为大名府衙、将马厂街指为贵乡书院等明显失误,这是古建筑复建中的大忌,一旦景点建成,将造成历史的永久误读。
为准确复建和保护古建筑,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规划、旅游、方志等单位组织业务人员,对城内所有古建筑遗址进行认真系统地调研考察,严格结合历史状况核实后拿出考察报告,据情调整规划, 再进行复建,确保复建后的古建筑不留遗憾。
二是将五女师的建筑从相关单位和个人处收回,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筹建“大名县民俗博物馆”,并挂“冀鲁豫妇女解放的策源地一一大名五女师纪念馆”牌子,辟为一旅游景点。
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
2010年10月27日

五女师大门旧址

现存教学楼(一)

现存教学楼(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