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家口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艾家口 >> 艾家口历史沿革

艾家口历史沿革

发表日期:2018-5-31 19:24:5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大名历史悠久,有七八千年的辉煌灿烂之历程,享誉海内外。

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大名赵鸭窝村就是重要文化带,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赵鸭窝文化”带。

炎黄时期,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黄帝次子昌意之封地。

《史记·河渠志》记载:“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大禹所开挖的两条黄河支流,其中一条是今大名南关东侧的小引河,即《水经注》上的屯氏河。

《禹贡》中的冀兖豫接壤之地,实为冀州之域。夏朝大名南关(艾家口镇)为扈国之域。

商朝屡次迁都,大名之古殷城应该就是十三商都之一,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京畿之地。

周朝春秋时,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卫国之地。

战国时,魏文侯七年(418)得魏地,即大名、魏县临漳一带。 (《史记》、《资治通鉴》载:公元前386年为魏武侯元年,误。《竹书纪年》则为公元前396年即位为是)在大名建别都,封公子姬元食邑于此(大名未城),镇守别都。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别都之地。

燕惠王七年(272),孙燕在安贤镇(束馆)称燕王,建大燕国。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燕国之地。

秦朝,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东郡。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建置元城县,属冀州魏郡。取战国时魏武侯公子姬元食邑于此之意,这也是大名历史上正式设置县治的开始。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元城县

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二年(221)正月十一日,分魏郡东部建置阳平郡,郡治元城。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阳平郡元城县。

晋朝,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司州魏郡,后又属阳平郡。

前燕建熙元年(360)置贵乡郡,分元城置贵乡县(大街),郡县同郭。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贵乡郡贵乡县。后废贵乡郡,属昌乐郡。大名南关(艾家口镇)随属昌乐郡贵乡县。

东魏天平元年(534)从洛阳迁都邺城,阳平郡称辇毂郡。由此可见阳平郡在当时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辇毂郡元城县。

天平二年(535)阳平郡移至馆陶,分馆陶西界古赵城复置贵乡县。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贵乡县。

北齐,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司州清都尹贵乡县。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分相州东部昌乐郡置魏州,亦称魏府,州治贵乡县(大街)。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魏州贵乡县。

隋开皇元年(581)魏州改武阳郡,郡治贵乡县。大名南关(艾家口镇)武阳郡贵乡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宇文化及僭称皇帝于魏县(大名魏店),国号“许”,建元“天寿”,建都置百官。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许国之地。

四年(621)七月,武阳郡复为魏州。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魏州贵乡县。此时称高楼集。

高宗龙朔二年(662)十二月,把魏州改为冀州,把冀州改为魏州,二州名互换。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冀州贵乡县。咸亨三年(672年)复把冀州改回魏州。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复属魏州贵乡县。

玄宗天宝元年(742)魏州改为魏郡。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魏郡贵乡县。

肃宗乾元元年(758),魏郡改魏州。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魏州贵乡县。

二年(759年)正月,史思明于魏州僭称“大圣周王”,建元“应天”,建都置百官。四月,更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五月改年号顺天。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燕国之地。

德宗建中三年(782)十一月一日,田悦在魏州称魏王,建魏国。把魏州改成大名府。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魏国大名府之地。约此时黄河支流流经今南关一带,逐渐形成艾家摆渡口。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四月,李存勖于魏州称帝,国号唐,年号同光。改魏州为兴唐府,建号东京。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东京贵乡县。

三年(925)三月,东京兴唐府改邺都兴唐府,贵乡县改广晋县。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广晋县。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邺都兴唐府改邺都广晋府。又称晋昌府,是为赐名,以候当地守令封赏之用。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广晋府广晋县。

后汉乾祐元年(948),邺都广晋府改邺都大名府,广晋县改大名县。这是大名作为府县同名之开始。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大名府大名县。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五月十六日,升大名府为陪都——北京。大修行宫,三省六部一应俱全,略如东京开封。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北京大名府大名县。艾家口发展为聚集村落。

神宗熙宁六年(1073)省大名入元城。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元城县。

哲宗绍圣二年(1095)复置大名。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大名县。

靖康元年(公元1126)十二月一日,康王赵构在相州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有兵六万,议定以北京大名府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府治。十二月十四日兵分五路,由相州兵发大名府。十六日到北京。移檄河北各州、府、军、郡,帅令到时即刻起勤王之师,向北京大名府集结。大名南关(艾家口镇)河北兵马大元帅府辖地。

高宗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七月二十七日,金立刘豫为“大齐”皇帝。九月九日登基,建都于北京。世代对金称子礼。十一月二十二日改元阜昌。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齐国大名府辖地。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十月,于大名府建行尚书省(简称大名省)。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大名省大名府路大名府大名县地。艾家口镇发展成为一处商贸重镇。

元太宗三年(1231),置大名路行中书省。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大名路大名县。随着卫河漕运的便利,艾家口镇的地位更加凸显。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十月,大名府属河南分省。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河南大名府大名县。二年三月来属。

十年(1377)五月,省大名入魏县,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魏县。

洪武十五年(1382)二月复置大名县。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大名县。

洪武十六年(1381年),元城县丞蒋福寿于艾家口镇建河泊所。

建文三年(1401年),在艾家口镇北建大名府城。艾家口镇为卫河之滨,居民辏集,舟车往来,而商贾萃焉。

永乐二年(1403年),于艾家口镇建置水驿。

永乐五年(1407),于艾家口镇建置递运所。

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改北平为京师。大名府就成了京师大名府。直属于北京的辖区为北直隶,又称直隶大名府。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京师大名府大名县。又称直隶大名府大名县。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直隶省大名府大名县。艾家口镇发展至鼎盛。

康熙年间,卫河向南改道艾家口镇迅速衰落。艾家口更名为南关。一铺为公正里,二铺为博爱里,三铺为同济里,金家潭为德胜里,匡公堤为乐善里。

中华民国二年(1913)二月,撤销大名府。三月一日设置冀南道。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冀南道大名县。建为南关镇,辖一铺、二铺、三铺、金家潭、匡公堤、豆腐营、车子营、潘场、纸坊、戴堤、崔庄、窑场、西杨村、颜场。

三十四年(1945)七月二十日,大名市建立,为县级市。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大名市

三十五年(1946)一月,大名市与大名县合并,大名市降为区级市,归大名县领导。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大名县大名市。

三十八年(1949)八月七日,大名市撤销,改为大名县城关镇。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大名县城关镇。

2005年元月,大名升为河北省扩权县。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扩权大名县。

201471日,大名被批准为河北省第七座历史文化名城。大名南关(艾家口镇)属河北历史文化名城大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