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信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鸡毛信 >> 关于对南关的考察报告

关于对南关的考察报告

发表日期:2011-6-21 15:13:4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

关于对县城南关的考察报告

 

大名县城内古迹考察结束后,我们即于1214日组织力量对明城南关(原艾家口)以十字大街为中心进行考察,现报告如下。

一、南关的历史地位

南关的历史远远早于明清大名府城,是个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永济渠在宋初南移至此后,南关设有码头,装卸货物,一直是重要的经济区。明初府城迁建以前,叫艾家口,艾家口北又名高楼集。府城迁建至艾家口北以后,南关始终是府城的重要经济区域,直至改革开放以来,大名城的经济中心北移,南关才失去往日的辉煌。

因回族群众善于经商,移居南关的回民较多,东西有两座清真古寺,保存完整。

南关历史遗存较多。明永乐初在南关的艾家口设置有递运所,县一级建制,故址即今戴堤村,民国时期称车子营,建国后才改今名,主要负责往北京营运物资,比如砖石、粮食等;大名县设置有宾馆,迎候府官员歇息之地。

二、南关的历史遗迹

1、真武庙

真武庙在南关十字街东北,掩藏于商铺之后,也正因为如此,才躲过了劫难,保存至今。真武庙背靠护城河,南对中心大街,建筑格局自南至北依次是,大门、戏楼、东西配殿、大殿。现在西配殿尚存残部,其东墙壁上有嵌石一方,约1米长,0.5米宽,明代嘉靖年间立,碑文详述真武庙修建经过。从碑文可以看出,真武庙的始建年代远远早于府城。

真武庙现存的建筑,看其建筑样式,典型的清末建筑,距今约200年。据村民讲,此庙在民国时期是江苏商人的会馆。西偏殿大梁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坍塌,大梁直径约0.5米,隐约可辨彩绘痕迹。西偏殿以东,不知何年沦为民居,现在已经多年无人居住,房屋毁坏严重,然园中古树婆娑,婀娜多姿,颇有观赏价值。西偏殿以南,因毗邻大街,仍为商铺。

就真武庙的现存来看,稍作修葺即可成为府城的一个景点,建议划定保护范围,以待各界捐资修建。

2、火神庙

南关火神庙在十字大街与东北大街交叉,坐北南向,进大门穿过两道过厅,直达大殿,殿内祝融坐像4米多高,两边禅房十余间,为大型寺院。旧社会住有武僧,日伪时期,始终驻扎伪军一个营兵力。破四旧时期拆除,惜旧貌荡然无存,现在北部沦为民居,村民在南部盖一小房屋,以存其迹。在调查走访时,村民热情很高,一再追问何时重建。

3、成文穆公陵园

葬明崇祯内阁首辅成基命。成文穆公陵园是当年大名府城一大胜景之地,有文人诗歌留存。墓地坐北南向,墓以南,依次为翁仲、石马、石羊等,再南为牌坊,松柏郁郁葱葱,每年清明节开放,一供族人祭奠,一则供百姓瞻仰。文革中被二铺村民破坏性挖掘,成基命尸体出土时候,弯曲自如,面色如生。不久,变灰,变硬。出土文物,据讲有折扇一、铜人若干、松香一棺等,衣服较多,无金银随葬。衣服被一五保户身穿多年,棺木该做他用。石器物全部砸碎,现在墓地僻为农田。

4、张家牌坊

在火神庙南,名紫浩重光,故址尚存,为明代官宦张朝纲父子牌坊。为大型镂空立体透花牌坊,建筑、工艺均上乘一流,上世纪50年代修建常马庄大桥时,砸碎,以其石子铺路。此外,在南关十字街南50米也有一座大型牌坊,姓氏不详。

5、寨墙

南关寨墙修建于1860年,目的是作为府城的屏障,防范捻军及其他义军攻城,名六和寨,辟有四门,其一门上有魁星楼,其他为砖门券成。南关寨墙,改革以来才拆除干净,但旧基址,群众指点颇详。

6、迷魂阵

南关迷魂阵县内群众老幼皆知,全县知名,俗传为穆桂英打败辽军所设,其大误。大运河自西南而来,直抵府城东北角,因古代交通全赖河运,故而,沿河区域为经济重要区域,自然街道沿河而东北偏向,而府城方位居正,出府城南行,会逐渐成为西向,与天津的斜街道一个道理。

7、其他

在南关东寨外500米处,有一黑龙潭,内塑龙王神像,干旱祈雨,有庙会。在东南地,有普光寺,规模与真武庙相似。两庙旧貌无存。

三、建议

迷魂阵、真武庙等是千年南关经济繁华的历史见证,也是大运河文化的一个环节,若对南关实施翻建,顺直街道,整齐布列民居,将破坏其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我国大运河申遗,若成功,南关大有文章可做,建议根据南关回民居多、善于经商的传统,和黄河水北调的水源,沿街逐步复原旧有景观,商铺打造民族特色,与府城协调,成为重要的旅游区。

 

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南关考察组   

20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