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当代人物
游子风范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大名人物 >> 历史名人 >> 清代才女成静兰

清代才女成静兰

发表日期:2012-3-14 9:14:1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成静兰1739-1814),字纫秋,是古史考据学家崔述(号东壁,魏县籍)的夫人,是清代著名的女诗人。

成静兰出身于大名府第一望族——成家。成家自明末清初成基命、成克巩父子两任内阁首辅(宰相)直至成怀祖(成静兰之父)州州判,人才辈出,地位显赫。她秉承诗书家传,好学不倦,谙熟文史,能诗会画,是丈夫的作读伴侣。她没出阁时,所做诗集名《绣余吟》。婚后所作诗集名为《爨余吟》。1764年,她与崔述喜结伉丽。第二年,小两口自陕西返回魏县。东归途中,成静兰曾作诗《晓发》,她在诗中写道:云埋古戍驿楼空,回首秦川失旧踪。双眼望迷千里月,寸心敲断五更钟。车迎晓露征衣湿,马踏春溪野草茸。遥忆天涯双白发,归宁何日泪千重。她与丈夫情深意笃,夫唱妇和。说到夫妻恩爱情长时,成静兰的《赠良人》写道:频年南北复西东,闷里登临眼皆空。两岸苍苔微雨后,半林红叶夕阳中。新业有限惟烧酒,老去无家尚转蓬。莫使繁霜浸客宾,今朝且辞菊花丛。又如《相思夜》写道:静夜秋雨相思挂漫天,芬芳百合牵挂飘满春。当崔述科考不第时,成静兰写诗鼓励明年准拟攀乔木,款语壮台莫怆神岂必上林无树借,知君性本爱山恋。当崔述专心致志于著书立说时,她写诗相勉,如《赠君子》写道:独坐搔首常寂寂,唤之不应如木石。忽然绝叫起狂喜,数千余言齐落纸。崔述六十多岁离乡,远在外地为官,她更加珍视晚年的爱情,其诗句中有老去更添恩爱重,闷来不觉酒杯深。”“暂时小别还成忆,如许离情已不禁。当她看到官场腐败,崔述在逆境中艰难为官时,她写道:多少不平事,扶剑发冲冠。”“时势一朝变,霜翮起秋天。”“一朝飞腾遂厥志,平尽人间不平事。除写诗之外,成静兰更酷爱作画,尤擅画菊。她曾为小姑崔幼兰画菊一帧。幼兰非常珍爱并精心收藏,还题诗一首:醉后杨妃别样妆,裁与婀娜玉肌香。生前不与群花比、留取芳魂独傲霜。这幅画在幼兰去世后,由其子孙收藏,1926年被土匪烧毁。

成静兰与崔述婚后,久未生子。直到崔述不惑之年时,她才生一子,取名天佑。可惜天佑早死,她写下了《哭天佑》一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诗中写道:四十始有子,娇弱不离怀。三年不能行,一旦归草莱。独坐空庭雨,使我心如摧。柔肠千百折,点滴欲成灰。安能学佛志,清静寂无为。自尔归山丘,使我常悲辛。举箸思尔念,闻声思尔呻,拂枕思尔睡,睹器视尔陈。推推不能去,辗转泪沾巾。此身岂我有,上有垂老亲。挥泪强出户,安可不自珍。

崔述一生以治学为务,他在治学过程中,与爱妻成静兰切磋经史之道,疑古辨今,著书立说。因此,崔述能花费毕生心血和精力写出探索科学古史体系的先导名著《考据录》(36卷),成为开中国史学界疑古风气之先的清代考据大师,也有贤内助成静兰之功。

崔述晚年任福建罗源知县期间,为政清廉,家境不佳。成静兰与丈夫相依为命,夫妻恩爱,对丈夫既有生活上的照顾,更有事业上的支持。她的《黄莺儿四首》,便是对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四为:一自罗源,仆息归,友欲还,清贫难过频兴叹。债主催钱,典衣过年,万民争颂中何干。苦无边,急来拍案,谁教当清官’”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崔述自福建辞官归乡,初居大名,再居安阳西山,后来又迁居彰德府城。成静兰一直陪伴丈夫。清嘉庆19年(1814年)4月,75岁的她先丈夫两年去世。崔述非常悲痛,为静兰作传,附其诗集之后。

成静兰多才多艺,著有《爨余诗文》两卷,又名《二余集》,即《绣余吟》、《爨余吟》,附刻在《崔东壁遗书》之后。后来又被单士厘的《清闺秀艺文略》收录,留传至今。

 

 

(录自大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