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揽胜
域情概览
新闻要事
古今揽胜
风物图典
历史经纬
大名人物
史志书展
文化长廊
丽君文化
消费指南
异域风情
史料辑录
方志馆藏
方志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
行业采风
志鉴动态
市场扫描
艾家口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古今揽胜 >> 漫忆大名城内牌坊和庵观寺庙

漫忆大名城内牌坊和庵观寺庙(2)

发表日期:2012-3-11 22:41:49 作者:佚名 浏览数:

走出大殿后门,迎面呈现出一座宫殿式的大门,上有一块立匾上书寝宫二字。是城隍夫妇的宿宫。大门内东西各有二间配楼,是宫娥佣妇们的住处。正面五大间,北楼是城隍夫妇的卧室。北楼下中间是城隍夫妇二人坐像,笑容可掬,不似大殿的坐像那样庄严威武。两厢放着城隍夫妇的坐轿,旗锣伞扇等仪仗用具。北楼上城隍夫妇的坐像端庄安祥,西边放着象征性的日用家俱,东边放着数只大木箱子。有掀开盖的,有盖着盖的,里边放着城隍奶奶的衣服和很多双绣花的各色缎子鞋和凤头花鞋。城隍奶奶的凤冠霞披放在一个单箱里。布置的很有生活气息。墙上的绘画反映的都是宫中日常生活一些琐事,色调明朗,富丽堂皇,很具人情味道,与大殿内的阴森恐怖气氛形成鲜明对比。正中城隍夫妇坐像,城隍奶奶的坐像都是木质构架组装的,有一活动机关。有些老年妇女烧完香站起来时,要扶着城隍奶奶的膝盖,便触动了机关。这时城隍奶奶的坐像就会微微的欠身点头,似乎要站起来还礼的样子。大多数老太太经常给城隍奶奶烧香叩头,都知道这个秘密,不感奇怪。有些不知道的人要真的吓一跳呢。当时在一旁有个专管敲磐的老道士就会向你解释:不用怕,城隍奶奶给你还礼呢。老道士禁止男性上前摸动,尤其青少年就更不许摸动,这是男女受授不亲的封建礼教思想作怪。在寝宫东墙外有一座道观,住着数位火工道人,他们专管庙内一切杂务,并管理庙宇和做些日常佛事。

南关帝庙(府建)坐落在城内道前街路北,坐北向南(现为人民戏院),占地面积少逊街南城隍庙。关帝庙用的大门系牌楼式的木质建筑,三孔门,四根立柱架着横梁,上边木质斜架斗拱,镶着木质透雕的透花饰物,顶是用绿色釉瓦起脊瓦顶,样式古雅美观,别具情趣。走过大门便是头道过厅。厅凡三间,中间为通道,东西两间内各塑有一匹赤兔马,旁边站着一位马童持缰而立,一个耸耳瞪目似侯主人呼唤,一则扬蹄甩尾似欲奔驰,造型精细,神态活现,停步注视,大有呼之即来之感。进入头厅二十米处即是二道过厅。中院东西各有三间配殿。二道过厅实际是一座坐南向北的戏楼,进入二厅大门,有四扇木质透花隔扇将二厅从中分隔成前台后台。后台三大间是化妆室。前台也是广开三大间,东西长十二米,南北宽约六七米,可容纳大型剧团演出。戏楼大门不经常开放,戏台东西各有一角门供人出入。前台上方悬一匾额,上书:世事是式四字,前台中间一条向北的砖砌甬道,宽二米,高出地面一米半直通大殿,戏台东西两侧各建看楼八间。看楼是敞棚式的砖木结构,前有木棂护栏。大殿广开五间,通过甬路与戏台连为一体,大殿造型是前鼓栅后大殿连锁建筑型,宽约十二米,深约十五米。鼓栅西侧高木架上架着一面牛皮大鼓,鼓面直径约一米三。东侧用粗梁支

架悬挂一口大铁钟,钟高一米八,钟口直径约一米五,重万余斤,系明代万历年间所造。提起铁钟,还有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呢,当铸造铜铁两口大钟时,监造官用了很多能工巧匠,铸了多次总达不到要求。眼看铸钟的限期快到,若还铸造不成,监造官全家杀头,监造官愁苦不堪。监造官两个女儿见父亲愁成这个样子,心里很难过,两个女孩子把心一横,一个扑在化铜锅里,一个扑在化铁锅里熔化而死。这样才把铜铁两口大钟铸成。还流传一首顺口溜:铁钟铜钟是姐妹钟,一个传真定(真定府),一个传大名。姐妹要想见,还得大水冲。这种传说和歌谣一直流传至今。鼓和钟都是佛门道教弟子作法事用具。撞钟击鼓来配合法事烘托气氛,即所谓暮鼓晨钟。大殿正中塑有关羽坐像,玉冠绿袍,黑髯金面,闭目捻须,威严端庄。左有关平,顶盔贯甲,悬剑捧印,面目微笑,栩栩如生;右有周仓,乌盔皂甲,手持大刀,怒目而立,神情严肃。殿中还悬数块匾额,如:亘古一人威震华夏赤日千里等等。在大殿东侧有一座道观,因供吕洞宾也叫吕祖庙,庙内有数名火工道人驻持,管理庙内一切事务,并给群众做些佛事。

南文庙(孔子庙),坐落在南顺城街路北,坐北向南,占地面积较南城隍庙还要大一些。文庙大门木质瓦顶牌坊建筑,宽约十二米,设三门,高约八米,分三层,中下两层是木质立体透花雕刻的人物花纹,最上层是绿色釉面瓦顶,起脊立兽插木斗拱,宫式建筑,平时中大门不开,两边门供人出入。大门的建筑式样古色古香,别具风格。进入大门,一条方砖砌的两米宽甬道,穿过所有建筑物直通大殿。进大门至过厅约五十米,中间有一砖砌的半圆形池子,深约二米,沿池边有砖砌透花围拦,高约一米,池子中间有砖砌小桥,甬路通桥上。此池名叫泮池。凡新考取的秀才(古时读书人的学位名一),祭拜孔庙时,必须从中间大门进入,再通过泮池上的小桥方可入内拜祭,这是对新秀才的一种光荣礼遇,这种礼遇名曰入泮,证明考中秀才的身份。亲友对新中秀才贺喜时,故称入泮之喜,说明某某人已中了秀才。一般人很少能通过泮池小桥,出入须绕泮池而行。泮池的东西两侧各树石碑若干座,碑的内容大都是历次重修文庙时各项记载,或有关文庙的事物记述等等。惜无详文可考。过厅东西两厢为管理人员办公和住处,走出过厅往里走去,约三十多米便是大殿。过厅与大殿中间东西两侧,各建有十间厢房。整个大殿坐落在一米多高的砖石砌的月台上。月台上面四周都有石刻雕琢的透花围栏,栏高一米多,每三米有石雕立柱,高出雕栏二十厘米,月台东西约二十五米,南北约三十多米。台前正中有石刻条石堆雕五层台阶,台阶两边也有石雕透花石栏,石头立柱上都有神态各异的石狮子立体雕像。大殿广开五间,高约十二三米,深宽为十米和十二米之广,中间为大殿正门,每间都有四扇木质透雕花纹花棂活动隔扇,殿门上方悬一块立匾上书大成殿三个正楷金字。这座大殿造型完全是宫殿式的建筑式样,殿顶用深绿色釉面瓦顶,五脊六兽,脊高一米三十,脊用深绿色釉面雕花空心琉璃砖镶砌,脊上每隔六十多公分便有立体兽形一个,飞檐高挑,斗拱重叠,檐角各悬铜铃一个,微风吹动叮咚作响,铃声悠扬动听,又加院内古柏参天,静中有声,给人以清净幽雅之感,别有情趣。殿

内彩梁画栋,合抱粗的南松立柱,用大红油漆漆刷。在大红立柱上用金、兰、白三色彩绘巨龙盘柱。中间供桌上摆着一对三尺高的锡制蜡烛扦,中间有巨大的焚香用的古铜鼎。供桌后的高台上木质神笼中立着两米多高的蓝地金字金边的牌位,上写大成至圣文宣王孔老夫子之位。两边各两座牌位;东边是:颜回,曾参;西边是:子思,孟子。俗称颜曾思孟四配,亦称四贤。孔子弟子中有七十二人是最优秀的,俗称七十二贤,如:子由、子路、闵子谦、冉伯牛等等,陈立有牌位,列于两旁。墙上彩绘画像内容,都是孔子周游列国和讲学于杏坛等等故事。大殿内整个装修富丽堂皇,色调明快。整个大殿造型精致美观,气势雄伟,独具风采,与其它神庙大殿相比较,气氛格调迥然不同。

以上三座大型庙宇均在南半城,系大名府建。北半城也有三座大型庙宇,系大名府首县元城县所建,均称北城隍庙、北关帝庙,北文庙。北关帝庙坐落在满州街北头路东,坐北向南。走进大门回头一看,大门却是一座雄伟壮观的戏楼。进大门必通过戏楼下的通道。戏楼两旁各有一角门供人出入。东西配殿各有三间。正中大殿也是五大开间,宫殿式的建筑,清一色的红砖墙,深绿色釉瓦建筑,造型古朴庄重,气势雄伟精巧,占地约四千多平方米。北文庙坐落在羊市街北头,坐北向南,其占地面积,建筑规格,造型布局,与南文庙近似,规模亦相当雄伟。北城隍庙坐落在城隍庙街中间路北,坐北向南,路南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戏楼,与路北城隍庙的大门隔路相望。进大门,穿过厅便是大殿,东西各有五间配殿。因是县级城隍庙不设各县城隍位。大殿内和配殿内所有塑像造型,墙上绘画内容式样与南城隍庙大同小异。北三庙与南三庙从规模造型,气势豪华等各方面相比,堪称伯仲。

大名古城在建庙布局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寺庙集群建筑,一是寺庙对称建筑,寺庙集群建筑有两处,一在满州街北头,以北关帝庙为轴心,庙东仅隔几米远便有一座有门有院有殿的中型土地庙。庙的北后墙外紧邻就建有一座大型观音娘娘庙,有大门院落配殿廊房等等。观音庙紧邻偏西又有一座一进三的大型老爷庙,有相当规模。在这一万四千多平方米土地上,就建有四座大中型庙宇。其二,是张小街南头(原名叫宫里)有一座坐北向南的中型老爷庙。庙之东墙外隔路坐东向西有一座有门有院的灶君爷庙。老爷庙正南背靠城墙,坐南向北有一座门院殿俱全的中小型鲁班庙。往西十几米处有一座坐北向南的大型泰山行宫娘娘庙,庙院内还有一座包公庙。也是方圆万米,地面上就建有五座大中小型寺庙。